第三章公民道德规范
01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从内涵上可以从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十个方面认识。
(二)守法
(三)明礼
(四)诚信
(五)团结
要培养团结的道德精神,公民首先要深刻认识团结的重要意义。团结就是力量。“众人划桨开大船”、“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团结,能产生个人无法产生的巨大力量,克服个人所无法想象的困难,从而更好地完成目标任务。其次,互谅互让,无理要认错,有理要让人。同时,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使大家感受到团体的温暖。第三,立场坚定,维护团结。团结不是一团和气,不是委曲求全。不能为了团结而团结,为了追求团结而放弃原则立场,要深刻理解团结的重要性。珍惜团结,顾全大局。
(六)友善
友善具有其独到的价值。首先,友善能够赢得他人的尊敬和平等相待,促进人际关系顺利健康发展。其次,友善能够减少社会冲突。在发生问题时,人们之间态度友善,互谅互让,礼让在先,能够使矛盾很快解决或消弭于无形。第三,友善可以形成和谐的人际氛围,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要做到友善,公民最主要的是心中要有“友善”,以友爱善良之心待人。
(七)勤俭
勤俭,首先要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对于各项日常开支,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安排,精打细算,妥善合理,做到节俭而不吝惜,大方而不浪费。其次,反对盲目攀比和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第三,婚丧嫁娶,移风易俗,文明简朴。坚决反对那种大操大办,挥霍浪费的做法。提倡婚丧嫁娶从简,并不是淡漠人情,而是纯朴、善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美德。
(八)自强
要做到自强,第一,要磨练自己的意志。只有那些意志坚强、目标明确的人,在遇到困难时,才会不等不靠,才能励精图治,排除万难,拼搏进取。第二,要学好本领。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新领域不断拓展,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人们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以增强自己适应社会的本领。一个身无长技又不愿刻苦学习的人,极有可能遭到社会淘汰。第三,要正确处理好自强自立与外援的关系。自强并不是要求你把一切外来的援助都拒之门外。在适当的条件下,合理接受外部帮助反而有助于自强的实现,但是不能依赖外援,关键还是靠自己。
(九)敬业
敬业,首先要树立对职业的正确认识,职业是人谋生的位置,也是服务社会的途径,更是个人的一项事业。无论喜欢与否,在你离开这个岗位前,你都要凭借这个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要把工作作为事业看待。第二,专心致志搞好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只有如此,才能出成绩、出效益。第三,把敬业作为一种人生态度来对待。在现代社会,一个人一生可能有多种工作,拥有不同的职位。但无论如何,都要坚守岗位,做到爱岗敬业,为社会为祖国作出贡献。
(十)奉献
02 公民应遵守的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一)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人类会为维系正常生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文明礼貌既反映着一个人内在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也体现着他是否尊重人、关心人,懂得人际交往的艺术。做到文明礼貌,一要卫生整洁,仪表文明。二要仪态优美,举止文明。三要谈吐礼貌,语言文明。四要遵守礼仪,行为文明。文明礼貌的要求很多很细,需要认真细致地去把握,只要处处留意,时时约束,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文明的人、有教养的人。
(二)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都不能脱离他人的帮助而存在,也不能脱离他人的关心而生活。同志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亲友之间,都应该有助人为乐、相互支持的高尚风格。要做到助人为乐,需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有善良的动机和出发点,帮助别人是出于对他人的爱心和关心,是尽己所能解除他人困难,使他人获得快乐和幸福。第二,助人要有实实在在的结果,确实是帮助别人脱离困境,或确实方便了他人,使别人感到快乐幸福。第三,助人要长期积累不断去做,要靠长期修养,形成内心自觉的习惯。
(三)爱护公物
爱护公物是公民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它要求公民要关心、爱护和保护国家财产,与一切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同一切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爱护公物,首先要爱护国家财产,不让它们流失和破坏,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其次,爱护公物就要爱护国家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第三,爱护公物还要爱护历史文物、保护古迹。
(四)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是公民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指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等。还包括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源等广泛内容。从我国的国情来看,保护环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保护环境对广大公民的最基本要求是:深刻认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就是保证子孙后代的幸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还要求我们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培养符合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如自觉节约能源,反对浪费,不乱倒垃圾、污水,不损坏各类环境卫生设施等。此外,还要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自觉承担植树义务,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绿化成果。
(五)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的最基本要求。对公民来说,是否自觉维护场所的秩序,纪律观念强不强,法治意识强不强,体现着他的精神道德风貌。遵纪守法同时也是保证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遵纪守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第二,严格遵守各项法律和纪律,不做任何违法违纪的事,将法律重要条文内容化作自己的自觉行动,使守法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第三,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如遵守交通规则,遵守乘客规则,购物、买票人多要排队,参观游览时爱护公共设施、保护文物,保持居住地环境整洁,不乱倒垃扱、乱堆物品,上下车扶助老、幼、弱者等,争做文明顾客、文明乘客、文明观众、文明游客、文明居民,使我们的社会秩序越来越好。第四,坚决同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让一切违纪违法现象没有市场。
03 公民应遵守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的要求,在任何部门、任何岗位工作的公民,都应爱岗、敬业,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岗敬业是社会公德中一个最普遍、最重要的要求。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为做好本职工作尽心尽力;敬业,就是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工作要专心、认真、负责任。爱岗与敬业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的。要达到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要求,首先要有献身事业的思想意识,应当把自己的职业当成一种事业来看待,献身于事业就是要把自己的才华、能力以至生命都投入到事业当中去,认认真真、毫不马虎。第二,要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只有干一行,爱一行,才能认认真真钻一行,才能专心致志搞好工作,出成绩、出效益。第三,爱岗敬业要贯穿工作的每一天,提倡爱岗敬业并非说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待在一个岗位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人的一生可能会很多次的岗位变动,然而无论他在什么岗位,只要在岗一天,就应当认真负责地工作一天。
(二)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是一个人能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之根本。诚实守信也是一个企业、事业单位行为的基本准则,企业若不能诚实守信,它的经营则难以持久。每一位公民、每个企业主、每个经营者,都要遵守这一基本准则,要在全社会发扬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扭转一些人不诚实、不守信的行为。首先,要靠教育,要晓之以理,用生动的事例告诉人们信誉的重要性。其次,要靠自我养成,说真话、守时间、讲信誉等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第三,要发挥道德舆论的力量,对不讲信誉、不讲真话的行为予以批评、谴责,使他们脸上无光、心中内疚;对于讲信誉、以诚待人的公民要予以赞扬,号召向他们学习。第四,我们也要看到,道德教育不是万能的,仅用道德手段还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在发挥道德作用的同时,与完善法纪、加强管理、改革用人制度等措施相配合。
(三)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是各行业、岗位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其涵义是以国家法律、法规,各种纪律、规章以及公共道德准则为标准,秉公办事,公平、公正地处理问题。其主要内容有:第一,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正确处理执法中的各种问题。第二,在体育比赛和劳动竞赛的裁决中,提倡公平竞争,不偏袒,无私心,作出公平、公正的裁决。第三,在政府公务活动中对群众一视同仁,不论职位高低,关系亲疏,一律以同志态度热情服务,一律照章办事,不搞拉关系、走后门那一套。第四,在服务行业的工作中做到诚信无欺、买卖公平、秤平尺足,不能以劣亢优,以次充好。同时,对顾客视同仁。不以衣貌取人,不以年龄取人。
(四)服务群众
服务群众是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在职业道德中的具体体现,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各个服务行业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其主要内容有:第一,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热爱本职工作,甘当人民的勤务员。第二,文明待客,对群众热情和蔼,服务周到,说话和气,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第三,廉洁奉公,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坚决抵制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第四,对群众一视同仁,不以衣貌取人,不分年龄大小,不论职位高低,都以同志态度热情服务。第五,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欢迎群众批评,有错即改,不护短,不包庇,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五)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的实质是奉献。无论什么行业,无论什么岗位,无论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公民,只要他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就是在为社会作出贡献。如果在工作过程中不求名、不求利,只奉献,不索取,则体现出宝贵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奉献社会职业道德突出特征是:第一,自觉自愿地为他人、为社会贡献力量,完全为了增进公共福利而积极劳动。第二,有热心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竭尽全力为社会作贡献。第三,不计报酬,完全出于自觉精神和奉献意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要大力提倡和发扬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
04 公民应遵守的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一)尊老爱幼
尊老爱幼,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重要规范。首先,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老年人曾经对社会作出过贡献,又为抚养和教育子女操劳终身。因此,当他们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时,应该得到社会、子女和家庭成员的尊敬、关心和照顾。尊敬和孝顺老人要注意:第一,要了解老人的特点,做晚辈的要多与老人交流、沟通,多关心他们感情上的需求,尽量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意见,体贴、安慰他们。第二,要依照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保护老人的合法权益,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给子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要坚决反对嫌弃老人、虐待老人的行为。其次,抚育子女,培养成才。在家庭中,父母要做文明家长,给子女在学习、生活和品德养成方面带个好头。要不娇不宠,适度关心。过分的疼爱就会变成“溺爱”,会使子女养成“娇、懒、独、贪”的毛病。要管教结合,德智并重。对子女既要管,又要教;既要告诉他不能做什么,又要教育他该做什么及怎么做,重视对子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劳动态度和自信心、进取心的培养。
(二)男女平等
男女平等是指男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和履行同等的义务,男女平等不仅包括夫妻之间,而且包括子女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以及父系和母系亲属不同性别之间,均应有平等的权利。男女平等是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重要规范。要实现男女平等,首先,每个公民在思想上要改变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意识,树立男女平等、文明进步的性别观。其次,尊重和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反对歧视和迫害妇女的恶劣行径。第三,家庭中既要反对“大男子主义”,也不赞成“夫人专政”或“妻管严”。第四,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尊重妇女,妇女更应自尊。
(三)夫妻和睦
夫妻是家庭关系中的核心,夫妻和睦、志同道合,是维护整个家庭的关键,也是家庭中第一位的美德。第一,夫妻之间平等、互助。第二,夫妻之间应该互爱,学会宽容、谅解双方。第三,夫妻之间不仅要注意培养、保持爱情,还要注意使爱情不断更新,提高夫妻生活的质量。
(四)勤俭持家
(五)邻里团结
邻里之间是一种地缘关系,既无血缘关系,又无法定关系,但朝夕相处,所以必须注意邻里团结。第一,主动关心、帮助邻居。在与邻居相处中,要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之道,是不符合社会主义邻里道德要求的。第二,相互谅解,礼让待邻。邻里之间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一些磨擦和矛盾是难免的,要调节这些矛盾就要互谅互让,无理要认错,有理要让人,那种蛮横无礼、互不相让的态度是不对的。第三,为邻居着想,不干扰邻居的正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家庭琐事往往和左邻右舍联系,这就要以邻为友,处处为邻居着想。
05 公民应遵守的个人品德
加强个人品德建设,须多管齐下。一是应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要使人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就必须使人们了解和把握社会各个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了解和认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荣、什么是辱,然后才能有一个明确的道德实践方向。二是应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有了某种道德认识,还需要炽热的道德情感,需要有一种对善的执着追求,在实践中形成稳固的道德情感。三是应锻炼人们的道德意志。如果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不能在道德实践中克服困难,坚持善良和正义,抵制邪恶和私欲,也就难以形成高尚的品德。四是应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果人们对于道德规范能够自觉遵守,乃至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越的境界,个人品德自然能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