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加大政策扶持,培育发展我镇特色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产业兴旺,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到2025年,我镇特色产业布局更加优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销衔接更加顺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实现有一个“二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培育一批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为我镇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二、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
(三)科学谋划工作任务。依托本镇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联合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系统谋划、科学编制镇域乡村振兴规划,将省定贫困村、乡村振兴重点村和一般村、脱贫户、监测对象和一般户一体规划、协同推进,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向本地聚集,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促进产镇整合、产村一体发展,重点向省定贫困村和乡村振兴重点村辐射。
(四)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扶持发展我镇特色产业,实施“一村一品”推进行动,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认定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优势明显、市场前景较好、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专业村,并将符合条件的上报到雷州市申请纳入现代农业产业园辐射范围;认定一批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积极创建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推进林业特色产业发展,促进我镇特色产业发展,产村、产镇深度整合。
(五)大力发展特色乡村产业。积极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扶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林)场建设保鲜、贮藏、分级、包装等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推动我镇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本地。拓展农业功能,推介一批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打造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辖区内农户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建设美丽乡村风貌带,塑造“粤美乡村”旅游品牌,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媒,深入实施“旅游+”工程,发展美丽经济。
(六)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推进我镇农产品流通网点建设,引导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村。加大对辖区内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建设“田头智慧小站”,加快补齐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短板,提升农产品产后预冷能力。
(七)打造农林产品特色品牌。积极申请广东“粤字号”农林业品牌目录认定评价,加快我镇农林业品牌培育,推动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积极申报世行贷款一广东省农林产品质量安全提升(示范)项目,加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和品牌营销推介,培育一批“小而美”、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食用农林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推动我镇农业生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八)健全产销衔接对接机制。深入推进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助力本镇特色农产品销售。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市场大、消费能力强、销售渠道广等优势,搭建平台,引导大型商超、企业等与本地建立购销关系。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农产品产销对接公益服务平台。借助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农博会、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网、广东省政府采购扶贫馆、全国消费扶贫广东馆、广东供销放心农产品直供配送网络等平台,有效推动本镇农副产品走出去,鼓励通过电商、直播等新业态,促进本镇农产品网上销售。大力倡导消费帮扶,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鼓励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采购、销售当地消费本镇农产品。
(九)推进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体系建设。支持辖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林)场高质量发展,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对我镇农业生产托管推广力度,推动各类主体更好服务带动脱贫户、监测对象、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我镇创业致富带头人、现代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加强脱贫户、监测对象和小农户技术培育,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加大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促进我镇农民就业增收。
(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加强我镇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行对辖区内农业科技技术指导全覆盖。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农技队伍和农技推广服务驿站建设,推广农技小院模式,深入实施农技服务乡村行,广泛开展农技轻骑兵服务,有效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三、建立稳定政策扶持体系
(十一)强化财政支持。财政涉农资金使用向省定贫困村和乡村振兴重点村倾斜,优先支持辖区内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含必要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落实好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的政策,不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力度。统筹用好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发挥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在政策引导与市场化运作方面的双重优势,多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协同支持我镇乡村产业发展。
(十二)创新金融服务。充分发挥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作用,对有贷款资金需求、符合贷款条件的对象,做“应贷尽贷”。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为我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提供信贷支持。
四、完善风险保障体制机制
(十三)加强项目管理。建立我镇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库,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实现共建、共享、共用,涉农整合资金和其他各级各类财政资金支持我镇乡村产业发展,原则上从项目库中选择项目。
(十四)加强资产管理。深化我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经营性扶贫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按照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落实监督权“四权分置”要求,做好经营性扶贫资产和公益性扶贫资产确权、登记工作,健全扶贫资产管理台账和制度体系,探索创新多层次、多样化运营管护机制。完善扶贫资产收益分配制度,经营性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营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健全到村、到项目、到人的收益分配机制,严防资产流失和被侵占。持续深化扶贫资产管理改革试点,强化镇村和行业部门监督责任,依法维护农户对到户类扶贫资产的财产权利。规范村级光伏电站资产管理和运行维护,持续发挥带农增收信息服务。
(十五)完善特色农业保险政策。推动我镇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鼓励支持开发特色产业险种,增加特色产业保险品类,创设特色农(林)业保险品种,扩大保险保障范围,创新开展价格保险、收入保险等方式,促进农业保险向“保价格、保收入”升级,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村和脱贫户、监测对象以及带动主体提供保险保障。
五、保障措施
(十六)压实工作责任。镇党委和政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承担辖区内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责任,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承担帮扶责任,以镇为单位制定相关工作实施方案,村级贯彻落实。
(十七)强化目标考核。将各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内容,并列入年度各村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的监测指标,建立日常监测与年度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