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绍兴八年,一篇被称为“斩桧书”的《戊午上高宗封事》震动朝野,引得官民争相传诵。作者胡铨在文中痛斥奸臣,反对和议,辞意激切、肝胆毕露、正气浩然。据传金人用千金购得阅读后,君臣大惊失色,连连感叹“南朝有人”。
然而,这篇饱含爱国激情的“斩奸书”,让胡铨和权臣秦桧等结下不解之仇,最终开始了23年被贬谪流放的生涯。数年间,其屡遭贬谪,绍兴十八年,胡铨被贬至吉阳军,绍兴二十六年,秦桧死,胡铨量移至衡州。在南下北返途中,他曾两次驻足雷州。 
胡铨曾在雷州的城墙高处有感而发创作了《筑雷州郡城记》。资料图片 胡铨,字邦衡,号澹庵,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为庐陵“五忠一节”之一,与李纲、赵鼎、李光并称“南宋四名臣”。其于建炎二年中进士,绍兴五年奉诏赴任都堂审察,又因兵部尚书吕祉推荐,担任枢密院编修官。 胡铨一生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尤其以反对秦桧主和、力主抗金而闻名。绍兴八年,金宋讲和,金使飞扬跋扈要求宋高宗跪接诏书,秦桧初定和议,胡铨难忍心中愤懑,上疏力排议和, 请杀秦桧和使臣王伦、参政孙近以平民愤。 而后秦桧将胡铨除名,编管昭州(今广西平乐)。因朝廷诸多大臣为胡铨辩解、援救,胡铨被改派前往广州监管盐仓。绍兴九年,胡铨改任威武军判官。又因诗词之祸,先后编管新州、海南吉阳军。 胡铨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其“硬骨头”的性格,遭受贬谪也仍旧硬气。据《名臣言行录》记载,胡铨初被贬至海南时待遇并不好,戴着刑具,由一名叫游崇的人押送。《续资治通鉴》中则进一步讲到胡铨步行到雷州的辛酸情形:“铨健步赴贬,人皆怜之。” 落到如此境地,胡铨依旧保持着昂扬不倒的精神状态。岭南师范学院雷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春生曾在发表的《脖子最硬的人——胡铨》一文中写道“我见过胡铨到雷州时的图片:骑着毛驴,眼望苍天,脸上满是坚毅,一个挑夫担着行李跟着,背后是小桥流水,路边芭蕉正绿。” 抗金名将张浚曾感叹“秦太师专权十四年,只成就得一个胡邦衡。”硬气的胡铨深得“疾恶如仇、敬贤如师”的雷州人民敬仰。雷州太守王彦恭甚为佩服其忠肝义胆,借口游崇带有私茶,把他投入监狱,后换上自己信任之人继续护送胡铨。王彦恭还暗中厚赠胡铨路费,帮助他们一家平安抵达海南。 在逗留雷州的时日,雷州有志之士以及莘莘学子纷纷前往拜访胡铨。有的被胡铨力主抗金的言论鼓舞,有的为胡铨才高八斗的才华折服。其中,秀才朱彧与其相谈甚欢,二人常结伴游山玩水,高谈阔论。

南宋绍兴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胡铨即将渡海到海南,其在雷州挥笔写下《次雷州和朱彧秀才韵时欲渡海》,诗中“仲连蹈海齐虚语,鲁叟乘槎亦谩谈”引用两个典故,借鲁仲连替人解难,功成不受赏,视富贵如浮云之事,结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明自己蔑视权贵的态度,感慨英雄无用武之地。 “酒微甜”“新诗作指南”“银山千叠”等用词文采飞扬,豪迈舒畅,生动豁达。艰辛贬谪路上,胡铨仍能酌酒赋诗赏美景,可见其并不困囿于受贬之境,心态甚佳。 胡铨在海南待了整整八年。绍兴二十六年,秦桧死,胡铨量移至衡州,北归途中又过雷州。东山再起的胡铨登上新建的雷州城,欣然作《筑雷州郡城记》。 嘉庆《雷州府志》记有胡铨的这篇文章:“尝登高以望,雉堞隐然,虽古所谓矗若长云、屹若断岸,殆不能远过,真一郡之壮观,千古之宏观也,顾不伟哉!”。胡铨在诗中借重筑的城池表达南宋收拾旧山河的美好心愿,一派斗志昂扬。 
值得一提的是,诗作开篇“绍兴八年春二月,海寇陈旺长驱东犯城南鄙,纵火大掠,居民惊溃,兵马虞辅国仓皇率众出迎贼,战殁……”娓娓道来,韵律通畅,节奏分明,逐步深入,留下了“无体不备,无美不著”的美评。 时至今日,雷州还有关于胡铨的传说。相传胡铨曾将儿子胡文享委托给朱彧照管,胡文享也因此落户雷州,在雷州市雷高镇坑营村还有胡文享之墓。村里的族谱记载着“昔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有一公胡姓……仕宋高宗朝,官居翰林检讨使,因王……”“始祖胡铨公,一乾坤而生六子,长文成……”等词句。 
村民说:“我们村一直都当胡铨是祖先(祠堂里陈列着灵牌),我们一直都敬仰胡铨的为人与才学,他始终是村里人的学习榜样。” 1.《脖子最硬的人——胡铨》张春生,2022年3月;
2.《胡铨为雷州城留笔墨》谢清科,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