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尾村位于调风镇东部,距离调风镇镇区约16公里,系红色革命老区村庄。赤尾行政村辖区有8个自然村,包括赤尾村、侯坑村、内堀东村、内堀西村、田寮上村、田寮下村、调错仔村和北村仔村,其中赤尾村、侯坑村、调错仔村和北村仔村是革命老区村庄。近几年,赤尾村委会经营性集体经济收入达160.8万元,其中拆旧复垦项目收入148万元,光伏收入6万元,装蔗机出租收入6.8万元。赤尾村党总支现有中共党员106人,“两委”干部10名,大专以上学历6名,平均年龄43岁,女干部2名,“两委”交叉率100%,党总支书记、村(居)委会主任、经联社主任“一肩挑”。赤尾村世居村民以蔡、曹两姓为主,赤尾行政村总户数1250户,总人口数6612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和外出打工。全村总面积约18150亩,其中村庄建设用地约2230亩,耕地约14325亩,林地约1600亩。赤尾村以种植水稻、甘蔗、香蕉、菠萝等为主,人均年收入2.33万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一是加大人居环境整治,改善村容面貌。村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抓手,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自开展专项整治以来,共清理乱堆乱放200余处,拆除危房100多座、残垣断壁120余处。村积极推进赤尾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反复修改实施方案,开展绿化美化行动,促进村道乡道提档升级。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根基。建设村内干路“和谐大道”,引导和鼓励村民利用村头巷尾荒地、废墟、边角地和房前屋后等,建设乡村“四小园”107块,其中小菜园81块,小果园20块,小花园4块,小公园2块;完善集中供水设施建设,实现管网全覆盖,建设污水处理设施2座,全村污水管网入户率达100%;主干路硬底化建设11.6公里,巷路25.2公里。三是乡贤“不闲”,纾困解难助力乡村振兴。村发挥乡贤理事会力量,以“乡缘”为纽带,群策群力,动员外出乡贤、村民踊跃捐款50多万元,争取乡村振兴资金及上级资金约200万元,已经建设赤尾森林公园280亩,扮靓村前生态水塘60亩,平整生态荔枝公园30亩,建设生态休闲广场15亩、文化娱乐广场7亩,种植三角梅花2000多棵、草皮16000多平方米,建筑环塘硬底化水泥路1500多米,安装环塘路灯70多盏。
赤尾村荷花园一片繁荣。陈文 摄
大力推进产业振兴,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
一是积极推进土地流转,盘活集体土地。近几年来,镇先后在村内引进雷州牧原公司猪场项目和雷州壹号食品有限公司猪场项目,提供养猪、打猪针、货车司机等就业岗位50多个,实现村民在门口前就业,带动村民致富。二是鼓励乡贤回乡创业,建设美丽家乡。村积极推动乡贤回归,激活乡贤资源,凝聚乡贤力量,成立了两个“凤梨”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凤梨 1200多亩,同时提供种苗、培土、施肥、摘果等岗位100多个。赤尾村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成立了“瑞鑫种养合作社”和“鑫隆种养合作社”,种植“冰荔”荔枝50多亩,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三是建设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配套,实现产业融合。鼓励村民将闲置房屋改造成特色民宿,打造赤尾特色农家乐,带动经济发展和就业,依托本村香蕉、菠萝种植业优势,培育建设家庭农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打造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和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赤尾。
深挖赤尾村辖区资源,打造特色亮点
一是围绕荔枝做文章,打响“千年荔枝”品牌。赤尾村古荔枝树连片成群,分布于村庄周围及村内,现存野生荔枝共60多亩800多株,品种有黑叶、白腊、淮枝等,最大的胸径周长2.2米,最老的树龄达900年。依靠野生荔枝品牌效应,村里种植农户致富增收。除野生荔枝林外,赤尾村还存在原始森林,有古樟、潺槁树、鹊肾树、橄榄树、倒吊笔树、百鳞蒲树、铁冬青树等多种古树,古村落文化资源丰富。二是规划建设赤尾“三区”,致力打造“千年红荔生态名村”。镇通过打造赤尾古荔枝林生态修复区、赤尾森林休闲康养体验区、赤尾百果园种植示范区等“三区”,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业布局,以达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环境、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双赢目标。
赤尾村60多亩连片野生荔枝林。陈文 摄
创新基层网格管理,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一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赤尾村党总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发动党员干部、志愿者、致富带头人、乡贤、网格员等多元群体参与村务、乡村振兴等工作中来,积极在村内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建立了村庄环境卫生长效保障机制,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二是完善村民自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多次召开群众代表会议、党员大会,认真听取大家重要意见建议,形成农民“说事、议事、主事”机制。普遍建立村务监督机构并依法参与监督,村务公开规范有效,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深入开展农村基层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服务有力推进。三是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村不断完善村规民约,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和法治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播和谐乡里、崇德向善理念,倡导农村文明新风尚。
【撰文】陈文 通讯员 崔陈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