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旅+康养”绿色发展新篇章
近日,记者漫步于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步行栈道,四处翠色欲滴,远处河流潺潺,水声悠扬,与瀑布的轰鸣交织成乐章;林间鸟鸣声声,游客或驻足观赏,或悠然前行。
“趁着暑假,我带孩子来湛江游玩。听朋友推荐去九龙山,说这里生态资源极为丰富。”来自湖北的游客黄女士一边攀登上观鸟台,一边向记者分享道:“这里不仅可以近距离接触种类丰富的红树林、观察林间百鸟,还是避暑休闲的绝佳去处。”
护林员郭浩连介绍,园内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1037.4公顷,河流湿地面积9.8公顷,人工湿地面积102.7公顷,复杂的湿地面貌吸引多种野生动物聚集。通过实地调查和原始资料的整理,园内发现野生动物257种,其中鸟类141种。
近年来,调风镇持续加强红树林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先后投入113万元用于开展红树林修复工作,利用夏季候鸟北迁回繁殖地空档期间,种植木榄、红海榄、银叶树、水黄皮、玉蕊等红树和半红树3.2万株;推动“红树林+”多业态深度融合,自2019年以来,共投入400多万元用于九龙山旅游沿线道路硬底化建设,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旅游路网规划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打造红树林生态旅游经济带,培育观鸟线路和游学项目。据统计,2024年春节假期,园区首日客流量3万多人次。
展现古风古韵 焕发生机活力
行走在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禄切村青石板巷,鳞次栉比的古建筑依山而建。
“村庄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据该村村干部介绍,禄切村曾走出科举名录者65名,其中七品以上官职者数十名,创造“科举不绝,富甲一方”“一门十知县”等佳话。目前该村有古民居数十座,诚斋公祠获得省文物保护单位称号。
调风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该镇的古村落成为人们探寻传统文化内涵、领略历史韵味的热门选择,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探访。
其中,以重师德、尚孝廉而闻名的调铭村已于2013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据统计,清代科举制度实施期间,该村涌现出举人、贡生、监生以上人才70多人,“文擎雷阳”“海邑孝廉第一村”等美誉不胫而走,调铭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雷州历史文化名村,吸引了众多学者与游客前来探访。
为让传统村落在保护中发展,在活化利用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调风镇正开展古村落历史人文资源挖掘工作,保护并整理文化资源与历史资料,编纂成册,并申请专项资金对古建筑群进行修缮与保护,全方位补齐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下一步,调风镇计划将禄切村、南田村、调铭村等古村落串联成线,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成为集文化传承、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
重塑城乡风貌 建设现代化岭南新乡村
乡村和物产的深度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相互碰撞,赋予乡村更多的看点。当前,调风镇持续挖掘农耕文化,积极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培育了禄切荔枝、卜昌海鸭蛋、官昌火龙果等“一村一品”特色品牌;深入产学融合,与省农科院合作,引进并试种了佳丽蕉、苹果粉等五个新型作物品种,着力打造调风香蕉品牌,为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调风镇通过实施“小公园,大民生”工程,城镇和农村美丽宜居度显著提升,全镇基本实现村村有公园(绿地)、户户通水泥路的新农村图景。同时,该镇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效,不断为产业发展注入文化内涵,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岭南新乡村。
2022年,调风镇筹集资金300多万元,建起占地27000多平方米的文化体育公园,并为公园注入廉政元素。2023年冬季,园区内引来众多“候鸟房车”游客,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调风镇目前正全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通过土地流转、置换等创新方式,有效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实现了“小田”变“大田”。未来,将建成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新标准农田,同时,整理扩大镇区建设用地,加快村镇集体经济发展,打造更具活力的现代化乡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