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概况
日期: 2024-06-28 09:08:11
来源:雷州市党史市志研究室、雷州市统计局
文字:【 访问:-

  【建置沿革】

  雷州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雷州先民已在这里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在历史长河里,先后属徐闻县、乐康县、齐康县、隋康县地,隋始置海康县,1958年分划属雷南县及雷北县,1961年恢复海康县建制,1994年撤县设市,逐渐演化今雷州市及其辖境。

  战国至清朝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雷州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据明代黄佐《广东通志》载,公元前355年,楚子熊恽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今雷州市委党校附近),建楚豁楼,以表其界。这是雷州建城之始。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归属象郡地。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属合浦郡徐闻县地(徐闻县辖境包括今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湛江市区、麻章区)。郡治、县治均在雷州城。三国吴大帝黄武七年(228年),属交州珠官郡徐闻县地。三国吴大帝赤乌五年(242年),属交州珠崖郡徐闻县地。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属交州合浦郡徐闻县徐闻县地。南朝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属越州齐康郡乐康县地。后乐康县改为齐康县。

  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属合州齐康县地。梁武帝普通五年(524年),分齐康县置齐康县、扇沙县、椹县(二县皆属今遂溪县地)、模落县、罗阿县、雷川县(三县均属今雷州市辖地),属合州。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合州改为南合州,属南合州。隋文帝开皇八年(588年),齐康县改为隋康县,隶属南合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南合州改为合州,隋康县分置为隋康县和海康县(今海康县地一部分。因境内台风海潮泛滥成灾,为祈求康宁,故取名海康县)。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越州改称禄州。大业三年(607年),禄州与合州(今雷州半岛)合并,称合州。同年废州复郡,合州改称合浦郡。又废模落、罗阿、雷川三县,并入海康县。后析合浦郡置徐闻郡,辖海康、隋康、扇沙、铁杷四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徐闻郡置合州,海康县属合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合州改为南合州,不久改为东合州。海康县属东合州。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东合州刺史陈文玉奏请朝廷把东合州改为雷州,雷州之名始于此。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雷州改为海康郡,海康县属海康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海康郡改为雷州,海康县属雷州(雷州辖海康、遂溪、徐闻三县)。北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改雷州为雷州军。次年,废遂溪、徐闻县并入海康县,遂溪县为新福乡,徐闻县为时邑乡,雷州军辖海康一县。南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复置遂溪县,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复置徐闻县。雷州军辖海康、徐闻、遂溪县。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改雷州军为雷州路,海康县属雷州路。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雷州路为雷州府,海康县属雷州府。清沿明制,为海康县,属雷州府。

  民国时期  民国2年(1913年),府制撤销,设道,海康县属广东省军政府高雷道。民国9年(1920年),各道撤销,海康县直隶广东省。民国12年(1923年)秋,为高(州)雷(州)钦(州)廉(州)琼(州)崖(县)罗(定)阳(江)八属联军总指挥部所据(1923年,粤军第四独立旅旅长邓本殷乘陈炯明叛乱之机,独霸南路,组成八属联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1925年10月进犯广州,被国民革命军击败,溃逃海南岛)。民国15年(1926年),属南路行政区,由南路行政委员公署管辖。民国17年在琼州成立,改由其管辖。民国18年(1929年)6月底,南区善后委员公署撤销,海康县直隶省。民国21年(1932年),属南区绥靖委员公署管辖。民国25年(1936年)10月,属广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由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民国28年(1939年)3月,复属广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1947年),属广东省第九专署行政督察区。民国38年(1949年)5月,属广东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由广东省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2月5日,海康县解放。1950年2月,属广东南路专区,由广东省南路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50年9月,属广东省高雷专区,由广东省高雷区专员公署管辖。1952年11月,属广东省粤西行政区,由广东省粤西区行政公署管辖。1956年2月,属广东省湛江专区,由广东省湛江专区专员公署管辖。是月,东里区的新寮、公港、冬松、北莉、金鸡、佳平等六个乡划归徐闻县管辖。3月,沈塘、纪家2个区20个乡由遂溪划归海康县管辖。1958年11月,撤海康县建制,南渡河以北的超美、跃进2个公社和遂溪、廉江县合并为雷北县,南渡河以南的先锋、卫星、东方红3个公社与徐闻县合并为雷南县,均属广东省湛江专区。1960年11月,雷北县改为雷州县,雷南县改为徐闻县。1961年3月,恢复海康县建制,属广东省湛江专区。雷州县的海康片公社和太平公社以及徐闻县的海康片公社(除英利、覃斗外)划归海康县管辖。4月,将原属徐闻县的青桐洋、那卜乡、随英利公社及覃斗公社划归海康县。5月,太平公社划归湛江郊区管辖。至此,海康县恢复了并县前的行政区域,全县共辖25个公社。1967年3月,属广东省湛江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管辖。1968年3月,属广东省湛江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1978年9月,属广东省湛江地区,由广东省湛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管辖。1983年9月,撤销湛江地区建制,实行地市合并、市下辖县新体制,海康县属新组建的湛江市。1994年4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海康县,设立雷州市,属县级市,委托湛江市管辖至今。2004年,雷城镇改设为雷城街道。2006年10月,雷州市城区增设新城、西湖2个街道。

  【区划】

  雷州市土地面积3664.4平方公里(不包括湛江奋勇高新区),管辖雷城、新城、西湖3个街道,白沙、附城、南兴、龙门、英利、调风、东里、雷高、北和、乌石、企水、唐家、纪家、杨家、客路、沈塘、覃斗、松竹18个镇,475个村委会(社区居委会),2276条自然村。

  境内还有东方红、幸福、火炬、金星、丰收5个国营农场(公司),龙门、纪家、唐家3个国营林场,以及国营雷州盐场、湛江农垦第二医院等10个驻市单位。

  【位置、面积】

  雷州市地处雷州半岛腹部,东临南海,西濒北部湾,北接遂溪与麻章,南通海南,素有“天南重地”之称。地理坐标:东经109°42'12"-110°23'34",北纬20°26'08”—21°11'06”。幅员辽阔,东西横亘67公里,南北纵贯83公里,总面积3709.33平方公里(包含湛江奋勇高新区、遂溪林场、北坡林场),海岸线长406公里。

  【地貌】

  雷州市境内陆地大部分属平缓台地,小部分为低丘,整个地势南高北低,沟谷一般是南北走向。东部和西部沿海地区渐向海倾斜。溪河多为西部向西流入海,东部向东流入海。东西海岸滩涂广阔,多海湾、岛屿与沙洲。市内多低丘陵,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占该市土地总面积的4.2%。低丘主要分布在企水镇东部、北和镇东北部、龙门镇东北和西南部、调风镇北部、英利镇东北部及房参乡的东北部。海拔高度一般为65一174米,相对高度一般在40—55米之间,坡度一般为5一10度。该市境内海拔超过200米的山丘有石茆岭、鹰峰岭和仕礼岭。其中石茆岭海拔259米,是市境内制高点。在南渡河中下游,有一个范围广阔、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因为是河海冲积和围垦形成的,又在雷州府城的东部和西南部,所以当地人叫做东西洋。东西洋平原面积22万余亩,素有雷州半岛“天然粮仓”之称,并有“东洋熟、雷州足”之誉。

  【气候】

  雷州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度地区,东西两面临海,属热带季风气候,终年受海洋气候调节,漫夏无冬春秋短,雨量充沛雨季长,春秋季节多干旱,夏季台风较频繁。总体天气气候特征是:气温偏高,高温天数多,阶段性秋冬连旱;降水总体偏少,时空分布不均匀;开汛早;初台晚,台风偏少;3月初入汛,较常年偏早,秋、冬季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强对流天气活动频繁,局地出现强降水、强雷电、短时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大雾天数与常年同期持平;冬季冷空气活动较频繁。属于偏轻气候年景。

  【土地资源】

  雷州市土地面积3709.33平方公里(包含湛江奋勇高新区、遂溪林场、北坡林场)。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全市耕地面积213.6万亩(包括奋勇高新区、农垦系统);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2.82万亩,比上年增长1.7%;糖蔗种植面积78.06万亩,比上年增长1.1%;花生种植面积23.23万亩,比上年增长2.6%;蔬菜种植面积58.50万亩,比上年增长2.1%。

  【矿产资源】

  经地质矿产部门勘察,境内矿产资源有:铁、钛砂矿、铝土矿、锆英石、磷钇矿独居石、硅藻土、石英砂、膨润土、泥炭土、玄武岩、砖瓦用黏土、水泥配料黏土、建筑用砂、地下水、地下热水、矿泉水等。经地质勘查探明储量,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的主要矿产有硅藻土矿、石英砂矿。其中硅藻土矿储量3000多万吨,矿物物理化学性独特,是中国大型优质硅藻土矿床之一;石英砂矿储量3亿吨,具有二氧化硅含量高、含铁杂质少、颗粒均匀等优点,已发现石英砂、钛铁矿有200多处,其中企水镇、纪家镇两个主要矿区,面积达270平方公里。

  【水资源】

  雷州市地表水较贫乏,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19.64亿立方米,丰水年31.9亿立方米,平水年18.02亿立方米,枯水年10.62亿立方米。另外,雷州青年运河一般年可供水1.2亿立方米。地表水特征是雨量集中,具有明显季节性。秋季雨量多,夏季次之,春冬雨量少,实际旱季长达5个月;雨量分布空间不均,差异明显,东北部多,西南部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年份多,对农业生产很不利。河流短小,降水利用率低。蓄水工程设计正常库容仅3.73亿立方米,降水蓄积量少,而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常达不到蓄水指标。雷州市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单独出海的河流有8条,大量降水宣泄入海,降水利用率低。地下水源蕴藏较丰富,总蕴藏量12.96亿立方米。据供水规划的统计,平均年利用地下水量为8710万立方米,占地下水总量6.75%。

  【生物资源】

  雷州市处于热带,气温较高,雨量较多,变幅小,适宜动物、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生物资源丰富,物种众多。本地种植常见热带、亚热带作物甘蔗;树林类有芒果、荔枝、龙眼、黄皮、柑、木菠萝,台湾蜜枣、石榴、橡胶、桉树、石杉木、落叶杉、南洋杉、台湾相思树、木麻黄、大叶相思等;草本作物有菠萝、剑麻、香蕉、西瓜、木瓜、花生、芝麻、芦荟等;粮食农作物有水稻、香薯、木薯、甜薯、玉米等;动物有水牛、黄牛、山羊、猪、狗、蛇、龟、蛤蚧、蟾蜍、穿山甲、野猪、刺猬、喜鹊、鹧鸪、斑鸠、八哥、野鸭、麻雀、猫头鹰等。天然次生樟树林带1200亩(在龙门足荣村委会),是全国规模较大的群落樟树林带:红树林4万多亩,主要分布在沿海等乡镇;蒲草4万多亩,主要分布在沈塘、南兴、松竹、杨家等乡镇;海洋资源丰富,常见的鱼类有521种,主要是马鲛鱼、金鲳鱼、石斑鱼、鱿鱼、舒鱼、墨鱼、青鳞鱼、鲨鱼、赤鱼、二长棘鲷、圆腹鲱、蓝园舒、鲶鱼、鲱鲤、小公鱼、鲍鱼、金钱鱼、沙丁鱼、门鳝鱼等。常见虾类有10多种,主要有墨吉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独角新对虾、牛形对虾、短沟对虾、宽沟对虾、哈氏仿对虾、周氏仿对虾、近缘新对虾、龙虾、鹰爪虾、琵琶虾、毛虾等;常见贝类主要有文蛤、等边线蛤、鳞杓拿蛤、缀绵蛤、泥蚶、毛蜡、海豆芽、近江牡蛎、翡翠贻贝、日月贝、扇贝、白蝶贝、马氏贝、解氏贝、企鹅贝、美解贝、东风螺以及墨鱼、章鱼、枪乌贼等20多种。藻类有蛙藻、绿藻、蓝藻、红篱等;甲壳动物中蟹有锯缘青蟹、梭子蟹、乳斑虎头蟹、花蟹等;水母网的海蜇也有三四种。此外,还有海参、海马、光裸星虫、珍珠等海珍品。国家一级保护海洋动物有儒艮(俗称“美人鱼”)、中华白海豚,国家二级保护海洋动物有白蝶贝、白氏文昌鱼、绿海龟、棱皮龟、玳瑁、宽吻海豚、热带点斑原海豚、布氏鲸、江豚、斑海豹等。

  【特色物产】

  雷州市地处热带,光照时间长,热量充足,土地肥沃,农业资源十分丰富,盛产水稻、糖蔗、花生、芒果、菠萝、香蕉、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全市建立起粮食、甘蔗、水产、珍珠、畜牧、水果、蚕桑和北运菜、林业等八大农业基地。一马平川、22万亩连片的东西洋田是广东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雷州是著名的“南珠之乡”“芒果之乡”,海水珍珠年产量占全国一半多,“流沙南珠”“覃斗芒果”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一、动物

  雷州山羊  毛色多为黑色,角蹄则为褐黑色,也有少数为麻色及褐色,具有繁殖力强,适应性强,耐粗饲,耐湿热等特点。雷州山羊面直,额稍凸,公、母羊均有角,公羊角粗大,角尖向后方弯曲,并向两侧开张,耳中等大,向两边竖立开张,颌下有髯。公羊颈粗,母羊颈细长,颈前与头部相连处角狭,颈后与胸部相连处逐渐增大。雷州山羊主要分布在英利、北和、乌石、覃斗、龙门、唐家等镇丘陵地区,养殖者充分利用大量灌木林的有利条件,发展雷州黑山羊产业。雷州市通过保种逐步提高山羊的各项生产性能,争取配合省建设好雷州山羊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进而辐射带动全市山羊产业发展。

  狮头鹅     狮头鹅是我国最大型的鹅种,因成年鹅的头形如狮头而得名。狮头鹅全身羽毛及翼羽均为棕褐色,边缘色较浅、呈镶边羽,头顶至颈部的背面形成如鬃状的深褐色羽毛带,羽毛腹面白色或灰白色。具有耐粗饲、生长快、肌肉丰厚和体型大等优点,成年公鹅体重10至12公斤,母鹅9至10公斤。目前,雷州市在白沙、附城、沈塘、南兴、雷高、松竹、杨家等镇大力推广种草养鹅业,充分利用有限的水域资源,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业。

  二、植物

  雷州市东西洋水稻  雷州市东西洋位于南渡河两岸,水田连片面积28万亩,连接附城、南兴、松竹、雷高、杨家、沈塘、白沙、雷城等10个镇街,洋田地区有农业家庭6.68万户,人口51.7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2.7%。东西洋田地区土地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力较高,适宜种植水稻,是广东省最大的双季水稻主产区之一。雷州市东西洋田一年种植两造水稻,全年水稻种植面积52万亩,冬种大棚西瓜2万亩。水稻平均亩产485公斤,稻谷总产25.22万吨,可产大米17万吨,总产值近10亿元,素有“粤西粮仓”之称,号称“广东第一田”。雷州市东西洋田地区每年为国家供应商品粮15万吨,主要销往海南省及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东西洋大部分农田已方格化,机耕路分布合理,水稻生产全面实现机耕机收作业,机耕、机收率达99.8%以上。

  为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近几年来,东西洋田地区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鼓励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支持种粮大户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粮食产业化程度,提高效益。目前,东西洋田地区种植水稻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360多户,承包种植水稻面积12万多亩(一年两造),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23%。

  芒果

  雷州芒果生产历史悠久。雷州市西南部地区芒果种植历史悠久,北和、英利、乌石、覃斗等镇的一些村庄遗留上百年树龄的成片芒果园。据史料记载,覃斗镇在清朝以前就有大面积种植芒果的历史。《雷州府志》也有“覃斗芒果,邦塘荔枝”的说法。芒果作为产业种植始于80年代中期,1986年在覃斗镇迈克创办芒果种植示范基地200亩,1987年起在覃斗镇大规模种植,90年代初逐步向周边的北和、乌石和英利等镇扩展。至2000年全市芒果种植面积达到了10万多亩左右,种植品种主要有紫花3号、蛋芒、桂香1号、串芒、红象牙等品种,产品销往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上海、武汉、北京等大中城市。由于覃斗芒果外表靓丽、香味浓郁、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 “覃斗芒果”品牌逐步建立。1995年,覃斗紫花一号芒果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质奖;1996年,覃斗镇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芒果之乡”;2005年,“覃斗芒果”被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证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批准对覃斗芒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覃斗芒果”公共品牌从此诞生。

  菠萝

  雷州市菠萝种植历史悠久,1942年,无刺卡因(当地俗称千里花)两个品种。1958年,雷州市政府开始推广菠萝生产,引导龙门大牛岭公社农场及周围地区农民大量种植,当年种植面积8595亩;县供销社有计划收购菠萝,鲜果销往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和港澳地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从那以后,雷州市菠萝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利镇相继办起了多家菠萝加工厂,带动了菠萝种植,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0万多亩。近几年来,随着种植菠萝的效益的提高,雷州市菠萝种植面积快速增长。

  青枣

  1997年首次在雷州市覃斗镇进行引进试种,10多年来,除覃斗镇大面积种植外,已发展到西南部的乌石、北和、英利、企水等乡镇。青枣由于地处雷州半岛西南部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很快获得了成功。2005年雷州市青枣技术协会在覃斗成立,青枣技术协会采用现场技术指导,组织技术培训,扶持种苗,签订产品收购合同帮助果农销售产品等方式,推动青枣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由覃斗镇逐步辐射到周边乡镇。据统计,雷州青枣种植面积达5万亩,总产7.9万吨,总产值30948.8万元,是全省青枣种植面积最大的一个市(县),青枣生产成为雷州市重要的农业经济产业。2009年,雷州市青枣技术协会被湛江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先进单位,2010年被省科协评为广东省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013年9月,青枣被评为湛江八大名果之一。

  三、水产养殖

  流沙珍珠

  流沙珍珠在国内外负有盛名,其浑圆凝重、晶莹光润,备受国内外珠宝界青睐,故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之说。海水珍珠以“南珠”质量最优,品位最高。雷州流沙的人工养殖珍珠,始发于1966年,世界著名珍珠专家、中国珍珠养殖创始人熊大仁教授在流沙进行的“珍珠贝人工育苗与养殖的研国科学大会奖。从此,流沙南珠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70年全县(原海康县)产珍珠81公斤,产值100多万元,且珍珠品质优良。改革开放以来,流沙南珠产业逐步形成人工育苗、母贝养殖、插核育珠的生产、加工、销售到出口贸易及副产品综合开发一条龙的发展格局,珍珠养殖遍及覃斗、乌石、企水、北和、英利等沿海乡镇,全市有珍珠养殖场3300多个,养殖面积31000亩,年产珍珠约15吨,从业人员约12000多人。珍珠系列产品主要有各种规格的白、黑、黄、粉红珍珠项链、珍珠耳环、珍珠戒指、珍珠吊坠和中国“南珠”海水珠贝、珍珠层粉、珍珠纽扣等20多种。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与地区。2005年“流沙珍珠”获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8年“流沙珍珠”成为广东省最具影响力渔业区域性公用品牌,如今“流沙南珠”品牌早已走向世界。

  南美白对虾

  学名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 , 是世界养殖虾类产量最高的三大种类之一,原来分布在中、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外形似中国对虾,正常体色为浅灰色,壳薄体肥,肉质鲜嫩,出肉率高达65%以上,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生长速度快,60天即可达上市规格;适盐范围广(0-40),可以采取纯淡水、半咸水、海水多种养殖模式,从自然海区到淡水池塘均可生长,从而打破了地域限制,且具有耐高温,抗病力强;食性杂,对饲料蛋白要求低,35%即可达生长所需。是“海虾淡养”的优质品种,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养殖虾类。现南美白对虾养殖已成为雷州市传统支柱产业。

  【海湾港口】

  雷州市地处雷州半岛腹部东西海岸线长达406公里,海滩涂面积150.84万亩。沿岸多优良海湾,还有很多大小岛屿、沙洲。市内海湾有雷州湾、那沃湾、流沙湾,其中雷州湾和位于雷州半岛东部,东有硒洲岛,北有东海岛,西接雷州港,南达徐闻县外罗口,海域总面积900平方公里,水深8-28米,潮间带面积达88.6平方公里,滩涂广阔,湾内渔业资源丰富,主要有墨吉对虾、日本对虾、海蜇、黄花、鲳鱼和青鳞等。流沙湾,位于雷州半岛西部,濒临北部湾,东面有流沙港,海湾最长处达11公里,平均宽7.25公里,面积约62.5平方公里。水深多在10米以下,最深处达27米,可泊巨轮。湾内盛产鱼类及虾、海蜇等。

  雷州有通明港、雷州港、蛋场港(北仔港)、豪郎港(豪郎港仔)、黑土港(外田港)、赤目塘港(赤毛塘)、企水港、山尾港、三吉港、南灶仔港、望楼港、康港、英楼港、港仔(白沙仔)、那胆港、乌石港(房参港)、后丰港(后港)、那沃港、流沙港、双溪口(双溪港)等大小20个港口,其中流沙港、乌石港、企水港及三吉港为市内4大港口。乌石港、企水港分别为国家级中心渔港和省中心渔港,流沙港为对外开放二类口岸,货运国内航线可通达海口、广州、香港、澳门等沿海各大港口,水陆空交通便利。

  【旅游资源】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1)文物资源:文物数量多、档次高,居广东省各县(市、区)之首。雷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50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6件,二级文物100多件,三级文物400多件。雷州石狗馆藏石狗1000多尊。(2)古迹资源: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最早的纪念伏波将军挥师南下的“伏波祠”;始建于唐代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雷祖祠;始建于宋代的“真武堂”“雷州西湖”;被誉为“南天一柱”的明代三元塔;“岭南三大清官”之一海瑞、宋代大学士苏东坡留下踪迹的“天宁禅寺”;以清代古民居著称的“中国十大古村”邦塘村以及一批特色文化村。(3)历史名人资源:带来中原文化的宋代“十贤”;“三陈”:雷祖陈文玉、被清代康熙皇帝赞誉为“清廉之卓绝者”的陈瑸、大学者陈昌齐。(4)佛教资源:雷州寺院僧尼是广东最多的县级市,拥有天宁寺、高山寺、宝林禅寺等宗教新景点。(5)民间民俗资源:雷州年例;元宵佳节的飘色游行;雷祖祭祀;沈塘人龙舞;傩舞(走成伥);散花舞;古朴的雷州歌谣、雷州姑娘歌;有三百年历史的雷剧,构成中华民间民俗艺术的一朵奇葩。

  滨海旅游资源

  享有“北部湾畔小蓬莱”的滨海休闲地——乌石天成台度假村、全国首个以红树林命名的湿地公园——雷州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中国珍珠第一村——流沙村,待于开发的纪家盘龙滩、企水赤豆寮岛等。

  民间美食资源

  风味独特的雷州小吃有:客路白斩狗、英利烧猪肉、乌石甜糟、雷州大粽、叶挞饼、嘉岭白粑、田艾粑等。

  古火山旅游资源

  雷州南部在第四纪中更新世时(距今40万至50万年前),曾发生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境内的鹰峰岭、青桐洋、房参岭、龙门平沙瀑布、九龙山等古火山遗址,景观神奇,科考价值和观赏价值较高,吸引大批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人口】 

  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32.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4.9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3.92%,比上年末提高 0.87个百分点。

  【语言】

  雷州市内以说雷州话为主,约占雷州市总人口的91%以上,另有小部分人说粤语(白话)和客家话(𠊎话)。雷州话是闽话的一种次方言。雷州人的祖先大多数是由唐至清从福建的闽中、闽南移民来的。雷州话在明代已形成,并具有区别于闽南、粤东闽语的特点。在当代,雷州话无论语音、词汇或语法,它都有自身的发展,具有明显浓厚的地方色彩。该市境内的雷州话内部也有些差别。在雷城镇周围的附城、白沙、沈塘、客路、南兴、松竹、杨家8个乡镇和雷高镇的一部分跟西南的唐家、纪家、企水、龙门、英利、北和、乌石、覃斗等乡镇,东南的调风、东里镇两处在语音上也有些差别。讲“白话”的有客路镇部分村庄群众,乌石镇、企水镇部分渔民和国营农场的大部分职工。讲“𠊎话”的有客路镇、英利镇、唐家镇部分村庄群众。

  【环境】 

  林地面积7.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1.3%,活立木蓄积量316.6万立方米(均不包括农垦系统和林场)。雷州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5天, AQI达标率为89.3%。其中,在细颗粒物(PM2.5)方面,平均浓度(单位:微克/立方米,下同)仅为21。而在可吸入颗粒物(PM10)方面,雷州平均浓度仅为39。

  【自然保护区】 

  广东雷州乌石国家级海洋公园

  于2012年批准建立,属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国家级海洋公园),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西南部海域,总面积1671.28公顷,园区内分布有珊瑚礁生态系统、海藻场生态系统,潮间带生态系统。

  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于2008年1月由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省中心渔港企水港至国家级中心渔港乌石港之间,是我国大陆沿海保护最完好、生态类型最为丰富的热带典型生态系统之一。保护区总面积46864.67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8527公顷,缓冲区面积13664公顷,实验区面积14673.67公顷。主要保护对象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儒艮、中华白海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珠母贝(白蝶贝)、白氏文昌鱼、绿海龟、棱皮龟、玳瑁、斑海豹、热带点斑原海豚、宽吻海豚、江豚等珍稀水生动物,以及珊瑚礁、海草场等生态系统。保护区内水生动物资源丰富,有7门18纲57目209科599种。已记录的559种大型水生动物种物,有大珠母贝、白氏文昌鱼、绿海龟等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共有30种水生动物受到国家法律或国际公约保护,还有列入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的极危、濒危、易危物种名录40种,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热带近海珍稀水生动物的避难所。

  雷州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

  2016年8月16日,雷州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该公园坐落在调风镇,地理坐标处在东亚—澳大利亚一中亚三地二线鸟类迁徙之交叉点,是国内首个以红树林命名的国家湿地公园。占地面积1270.8公顷,其中湿地面积1149.9公顷,约占90.5%。拥有200公顷原始红树林,其中包括银叶树、玉蕊等珍稀半红树植物。野生动物有257种,其中,大型底栖动物58种、鱼类31种、两栖动物6种、爬行动物12种、鸟类141种、哺乳动物9种,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4种,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有87种,列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有38种。除独具红树林湿地、河流湿地与人工湿地的特色,还有水鸟、火山地貌、佛教寺院、热带农业等自然与人文景观。

  雷州湾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

  位于雷州市东里镇东南对开海域至徐闻县新寮岛对开海域之间,属市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约2000公顷,目前约300头中华白海豚的活动、栖息和繁衍。是国内第五处中华白海豚最健康种群区。该海域的中华白海豚种群最为集中,集中度超过了珠江口。这里没有工业、生活废水排污口,且远离经济中心和主航道、养殖滩涂,水质环境优良。中华白海豚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为濒危的一类海洋生物,也是我国海洋鲸豚中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海上国宝”。湛江港及雷州湾海域水质良好,水生物丰富,成为对水质特别敏感的中华白海豚活动、栖息的场所,近年来频频出现大群中华白海豚在该海域游弋。

  雷州市东里栉江珧自然保护区

  于2003年批准建立,属县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雷州市东里镇,地理坐标东经110°24'6"-110°25'18",北纬20°50'15"—20°50'48",总面积2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包括栉江珍及生存的生态环境。

  雷州海草自然保护区

  于2003年批准建立,属县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雷州市覃斗镇,地理坐标东经109°45'30"-109°49'00",北纬20°26'00"—20°29'00",总面积3633公顷,核心区面积865公顷。主要保护对象包括喜盐藻和二药藻。

  雷州市南渡河口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

  于2003年批准建立,属县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雷州市附城镇,地理坐标东经110°11'00”一110°12'20",北纬20°51'00”-20°53'12",总面积2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包括红树林、湿地、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

  【民族】

  雷州人口以汉族为主,全市有少数民族35个,总人口2230人(数据来源于市公安局户籍股),主要有壮族、黎族、瑶族、土家族、苗族、高山族、满族、蒙古族、侗族、水族、京族、藏族、布依族、彝族、傈族、回族、朝鲜族等。20世纪50-60年代,这些外省区少数民族来到雷州半岛开荒国有农场、林场,主要聚居幸福农场、奋勇农场、金星农场等场部以及各个连队,以壮族为主,占全市少数民族60%。还有一些由于婚姻关系和工作需要来到雷州市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壮族、黎族、瑶族、满族、土家族等。他们的居住地十分分散。

  【宗教】

  雷州市宗教历史悠久,主要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全市宗教信徒3万多人,其中佛教信徒约2万人,僧尼994人(其中僧192人、尼802人);天主教教徒1万人,神父3人,修女2人;基督教信徒约700人,牧师1人,长老2人,传道2人。

  佛教 传播始于隋唐,现共登记发证开放寺庵133间,其中寺47间,庵86间。佛教支派纷繁,但宗派主要有两个——禅宗和净土宗,颇具规模的佛寺主要有天宁寺、高山寺、宝林禅寺、石溪禅寺、华严禅院等。

  天主教

  于清代传入,现共登记发证开放的堂点有7间,分别为雷城圣心堂、纪家圣三堂、纪家圣亚纳堂、纪家圣思定中心堂、客路露德圣母堂、调风纳爵堂和覃斗圣母堂。现全市有天主教教徒约1万人,神父3人,修女2人。

  基督教

  1921年由美南浸信会(亦称万国宣道浸信会)牧师时乐士(译音)在雷州创办。1923年建造雷城基督教福音堂和牧师楼等。1934年白得胜(译音)牧师来雷州协助传道,并请陈雨亭牧师来协助传道。1938年毛瑾(译音)牧师到雷州雷城福音堂协助工作。1943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雷州城,驻兵于福音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音堂交由政府使用,也称“嘉岭宾馆”。

  1992年陈连娣、王堪顺夫妇在雷城恢复基督教活动,2001年8月买下嘉岭嘉宝楼(四层)作为福音堂。陈连娣2003年12月按立宣教师为牧师。现共登记开放堂点4间,即雷城福音堂、乌石福音堂、收获福音堂、南光福音堂。

  【地方美食】

  风味独特的雷州小吃有:客路白斩狗、英利烧猪肉、乌石甜糟、雷州大粽、叶挞饼、白粑、饥棕、牛脯、牛骨子、串烧珍珠螺、田艾粑等。

  白粑

  雷州特有的产品,以雷城嘉岭白粑闻“进雷州城名。在雷州半岛流传一句这样的话:一拜三元寺,二吃雷州白(粑)。”可见雷州白粑已久负盛名。其制作方法是以优质糯米粉做皮,椰子丝、白糖、花生蓉、冬瓜糖、猪肉粒、红枣、芝麻等作馅,猛火蒸熟。其特点一是够甜,二是爽滑,以热食为佳,滋味美妙。尤其馅里下足猪油炒熟,人们一边吃,一边有油拌糖浆从嘴角流出的,才算佳品。

  艾子饭

  选取野生艾草的嫩叶,“香粘”米,本地鸡肉为原料。做法是,先用鸡油将剁碎的艾叶炒熟,再加鸡肉炒至半熟,后加米、水煮成。艾子饭清香四溢,味微苦带甘,是妇女冬季首选的温补食品。

  蛤萎饭

  蛤蒌饭是雷州的特有米饭。制作方法是,用油将剁碎“蛤蒌”叶炒片刻,然后与洗净的大米一起拌炒二、三分钟后,加水煮成。蛤蒌饭味香可口,是一种祛风邪、止喘的温补食品,对坐月子妇女尤佳。(蛤蒌,别名假药、山蒌,是一种野生植物,叶片心形,较薄。民俗定亲时常以其叶若干片置于聘礼中,以便让受聘者裹以槟榔咀嚼,俗称“吃槟榔”,蛤萎谐音为“合老”,含有“合到老”的吉祥寓意,故俗称蒌为“蛤蒌”)

  白斩狗

  以客路白斩狗扬名,有“一进雷州狗肉香”美称。做法是,特选雷州产的“本地狗”为原料,宰杀收拾干净后将狗整只放在大锅里煮(或蒸)熟,捞起切块堆盘,配以风味浓郁的“辣椒盐”“辣椒酱”佐料食用。雷州白斩狗讲究选料,讲究烹饪,讲究佐料配制。“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千百年来,雷州白斩狗以肉香味美以及独特的“热辣”风味,让食客大快朵颐。如今,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夏天,每当夜幕降临之际,雷州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人们三五成群蹲坐于小圆桌旁,细酌米酒,大啖狗肉,谈笑风生,痛快淋漓,往往让外乡人侧目惊讶。

  烧猪

  以英利烧猪为佳。选取大小合适的雷州名优“商脚猪”宰杀干净后,先用祖传秘制的佐料进行调配,然后将猪整只挂吊于高温的土炉中,并盖实炉子。焖烤一个小时后,将猪取出即可。烧猪皮质金黄,光亮香脆,猪肉肥而不腻,香味浓郁,食后口有余香,回味无穷。

  甜糟

  乌石甜糟最负盛名,以优质糯米为原料,以祖传“糟饼”发酵而成。做法是,先将八糟饼”粉撒在凉饭上并将两者搅拌均匀。接着将其装进陶瓷器中盖实,过3—5天后取出即可食用。甜糟醇香扑鼻,味道又酽又甜,可即食,也可加乳羊肉或鸡蛋、红糖一起煮食。当地城乡妇女坐月时一定少不了甜糟,以滋补身体,壮气活血。做满月,做大寿,也少不了甜糟。

  雷州大粽

  历史悠久,曾有天南佳品之称。做法是以糯米为皮,莲子、猪肉、红枣、香菇等作馅,用海南大粽叶包裹,蒸4一5个小时即熟。雷州人吃大粽常与牛肉汤一起吃,称之牛肉大粽。

  木叶挞

  逢年过节,当地人喜欢做饼食或走亲访友,木叶挞是最受欢迎的品种。木叶挞有咸、甜两种,均以糯米粉作皮,咸者以花生、虾米、萝卜丝等加盐作馅;甜者以椰丝、芝麻、花生仁等加糖作馅。做好后用木菠萝叶在两旁包住,蒸大约一小时即熟。虾饼油炸小档遍布雷州市区及各城虾饼镇,香气流溢。其制作方法:米粉加葱花调糊,用小铁器盛装,再加两条去壳鲜虾,后放进油锅炸至金黄色即捞起,配以少量精盐、一片生菜,十分香脆。参加广东美食节,深受中外客人好评。

  糖胶

  著名的雷州半岛传统风味小食。制作方法:先把红糖或白糖放人锅里加适量清水,煮沸后糖水变成糖浆。然后,把糖浆倒人浮在盛满冷水的大木桶上搽过花生油的小锅里,左右摇摆不停,使小锅里的糖浆撒开成薄片状,待糖浆慢慢凝成黑黄色时,再用两根木棍把热糖胶卷成一团,叉起一头在固定竹钩上,一头用人工反复拉长,不一会儿,黑黄色糖浆尽量吸收空气,膨胀起来,变成橙黄色糖胶。再加料制成如下几个品种:

  (1)豆米糖胶,用熟花生米或炒黄豆作馅儿,捏成一条条摆在洒满熟米粉的木托上出售,此类糖胶香甜可口; (2)芝麻糖胶,只在糖胶面上撒点熟芝麻即可上市,客人要多少,卖糖胶人便用剪刀剪多少; (3)薄荷糖胶,多是白糖作料加入少许薄荷油。薄荷糖胶生津止渴,乃是暑天小食佳品。小孩喜欢把它插入冷水里吸水,清凉可口;(4)“清含”糖胶,用手搓成圆形,略大于“波珠”,糖质硬,含在口中慢慢溶化。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糖胶客”敲着小锣,走乡过村,孩子们用鸭毛、废铁、废胶鞋等换取他们的糖胶,喜如雀跃,故有“爽过糖胶客”的俚话流传。

  【地方风俗】

  春节

  雷州人俗称为新年。每当农历正月初一日的子时一到,家家户户,燃放鞭炮迎新年,寅时烧早香、供岁饭。男女穿着新衣,相见互道“恭喜发财”。讲究古礼的世家,幼辈得向长辈(家长)行两跪八叩首礼,启槟榔盒相请,而长辈要给幼辈压岁钱,以示吉祥。全家围桌吃“团圆饭”,席间以素菜为主食,俗称为“斋礼”。

  正月初一,这一天有很多禁忌,诸如不杀生、不扫地、不倒水,不吃荤,不说不吉利话,不可向人讨债,家中器具要轻拿轻放,不要损坏、出嫁女不在娘家住宿等等。

  初二,清早祀“财神”,俗叫“做初二”。凡是家庭图“吉利”的,经商求“发财”的,都得郑重其事。普遍以塘鱼、阉鸡、猪腿为供品祭祀。大的家庭(店铺)往往邀请至爱亲朋前来参加。

  初二之晚,旧俗“钉赤口”。道士巡视各家,法文过后,便在大门贴起红符,意为祛除“赤口白舌”毒咒。此前三日,家家户户的神龛前必点长明灯,忌洒扫庭院。赤口“钉”了后,便可以任意洒扫了。

  正月初一至初五,叫“大新年”,正月十二至十五,称“小新年”。大新年间,探亲访友,往来频繁。大多媳妇都要回“外家”(娘家),新婚女婿必带年糕、阉鸡等物上门拜见岳父母,亦称“拜年”。春节期间,城乡舞龙舞狮,敲锣打鼓,走乡串巷、热闹非凡。初五日为谢年,要谢灶神。至此,春节也就过去了。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妇女结队行田野,或采花叶,手必得一物而归,叫“偷青”。外出而有得的,说是“彩数好”。20世纪20年代前,这一习俗还相当流行,30年代后逐渐少见。

  从正月中旬至下旬,城乡各地都在举行游神赛会。游行队伍中除了各庙神像之外,还有八宝队、六国旗队、飘色、扮色、舞狮舞龙队、十番八音锣鼓队、花灯队等,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热闹非凡。游行之后是“驱傩”,依子各戴面具,穿特制服装,手持纸旗,连跳带舞,挨家逐户,直至把预先放好的“灾殃”捉住,置之纸船,于河溪边烧掉为止。驱傩能祛灾除害,俗叫“遣灾”,或叫“走伥”。遇新娘子,可以旗杆轻打,以祈吉祥。有时,个别家长还故意让小孩给伥子抚摸一下,或扯其旗纸一丝系于孩子衣纽之上,说能“退罹”。

  土地公生日

  农历二月初二日,称为“土地公生日”。各家都以酒肉饭肴祀“土地神”,叫“敬土地公”。前一年生男孩的必于这天晚上敬送两盘面包、塔楼“吊灯”(挂彩灯),直至十五夜,以表谢意,有的还要送“烟花”。

  每逢土地公生日,民间庆祝活动多种多样,其申附城山柑村最特别。农历二月二日,山柑村举行爬刀梯集会,远近赶来观光的群众纷至沓来,人山人海。这一活动跟云南的少数民族活动爬刀山活动十分相似。

  清明节

  雷州人称为“三月节”,为民间三大节日之一,群众十分重视。虽远客他乡,也要节前赶回。那天,城乡家家户户上坡扫墓,把祖坟修整一番,并挂纸焚钱,三牲祭祀,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尊敬。三月三日,有的农家以稻谷数升投放锅中炒,以占卜当年生产的丰歉,边炒边念道“三月三,炒田脚;炒草死,炒禾青!”此外,这一天有的农家还用鼠耳草汁蜜拌米粉叫做“龙舌”。

  浴佛

  农历四月初八日,本为释迦牟尼诞辰,佛徒以水灌佛像,叫做“浴佛”。海康的习俗说这是麻风病人的节日,因而在这一天人们普遍摘来使君子叶置食用水缸之中,有的家庭还用使君子叶掺和米粉做糕饼,目的是“除虫”。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有些家庭用艾枝插在大门两旁,妇女、女孩用少许艾叶扎在头上,以示避邪。大人为孩子用越蔸叶编织鸭母、锅盖、枕头、橄榄等形态的“笠”,装入粳米,置锅中蒸熟。孩子们各持一二只到附近溪河作水浴,叫“流疡”。孩子们边浴边歌“流疡,流疡,流去东海寻别童!”也有的人家制作粽子,互相赠送,俗叫“五月粽”。在县城,北门外的东岳庙年年举办“赛风筝”。在南渡河中游,自麻演村到倜傥村,一年一度举行龙舟竞渡。后因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菜园湾出事后,被县衙禁止。近年来,乌石镇端阳节都举行龙舟竞赛,盛况空前。

  天贶节

  农历六月初六为天贶节,家家户户用三牲猪肉酒饭祀敬灶神,有的还以鲎肉敬灶君,祝愿家计富裕。有一首雷州歌说明了这一习俗,“六月小熟有早米,甜菇煲肉吃生鲜,初六古称天贶节,鲨敬灶神家盈余”。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亦称“乞巧节”。《雷州府志》载, “七夕乞巧,女子以蜘蛛一对,鲜果一枚,插针其上,并以碗覆之,次早视蜘蛛穿过孔者为得巧”。有童谣“七月初七蜘蛛,七个娘子跪平平,七支香七盅茶;蜘蛛公,蜘蛛母,穿过针鼻结个茧,三个嫁官四作奶”。此种风俗,城乡都广为流传。民间流传,天上的“牛郎”“织女”两颗星星只在这一天晚上才相会。

  盂兰节

  农历七月十四日为“孟兰节”,或称“天赦节”,俗称“鬼仔节”。此日,家家户户杀鸡宰鸭拜祭祖先,烧纸钱花纸以及纸衣和纸制日常用品,供阴间先祖享用。少数迷信者至今仍沿袭此俗,所以群众有“鸡忌二月二,而鸭忌七月十四”的谚语。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也叫“团圆节”。其意是天上月圆,人间亲人团圆。这一天,外出工作或旅差者大都设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亲朋好友互赠月饼,家中买鱼肉、杀鸡鸭.全家欢聚。入夜,各家设茶果及月饼等物赏月,年轻女子于月下以针放于盛满水的碗中,观察影子,卜其婚姻命运。少男少女、情人伴侣更重视十五那天晚上的明月,他们欢聚一起,举行各种活动。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主要活动是登高。城镇开展比较活跃,农村相对平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雷城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北郊高山寺去旅游,中学生则以班为单位到湖光岩去游玩。2013年7月1日,国家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各单位离、退休老干部相聚活动。城区各单位也组织老人攀登三元塔,高者为胜。

  冬至

  冬至之日,家祀其祖先,宗祠祭其列祖。凡新生男孩,要具办酒饼三牲到宗祠祭祀,叫做“入冬节”。有歌云“月尾冬至节,祠堂景色多。一姓人都齐,猪牛羊设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宗祠,移风易俗,大多农村家庭只在家祭祖先。进入80年代,县内大多数村庄重修宗祠,入冬节之习重兴,不过拜祖礼节比过去简单许多。

  除夕

  腊月廿四日旧习祀灶,叫“送灶公升天”。廿五日举行大扫除,叫“打屯”。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为除夕,俗称“廿九夜晚”。一般家庭都备有酒肴,如猪肉、鸡、鱼、生蒜、生菜等。这晚,贴上门联、门神等物,设酒肴祀祖先及灶君等神,叫“围炉”。事后,全家大小一起会餐,叫“围饭”,或“吃年饭”,亦称“团圆饭”。晚上,各厅房均点亮灯火至天明,有的点3、5昼夜。许多地方还有“守岁”习俗,达旦不眠。

  除夕前,除有丧在身的家庭外,一般都忙于制作“年糕”,作为过新年用。年糕有大有小,有咸有甜,有糯米制成的,也有粳米蒸炊的,种类多。除夕时,设果袢供于堂阁叫做“摆年”。此外,凡床、柜、米缸等物都得放置“大杞袢”。置于床的叫“压床”,置于缸的叫“压缸”。直至春节过后,这才收拾起来。

  婚嫁风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雷州城乡普遍实行旧式婚姻。婚姻形式大体分为包办婚姻、童婚、再婚、招赘、纳妾等多种。包办婚姻是主要婚嫁形式。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是媒人婆介绍或好心人撮合。

  先是媒人两头走,牵线、撮合。一般是男方向女方家提亲,若女方同意了,就交换当婚儿女的生辰八字,本地人叫“合命”。“八字相生”的,那就“卜得吉兆”,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并议定如何“装头盒(钱和物品)”。“头盒”敲定,便择吉而“装礼”。男方把“礼品” “礼帖”一起送到女家。女方接礼后,除首饰、布匹以及聘金全收外,其他收下六成,回敬四成。回敬的礼品多少也要列入“回帖”。女的“庚帖”与男的“庚帖”放在“庚帖盒”里随回送的礼品一起送回去,装了礼的,就算定了亲。婚期将至,女方则筹措嫁妆,在准备嫁妆的同时,必须为夫家的长辈准备布料,分别赠送祖父母、父母以及姑婆等人。出嫁前几天,嫁女的亲近姐妹都来“送嫁”。夜晚聚集一室,在闺房行“哭嫁”礼。这时,嫁女哭,陪嫁的姐妹也哭,边哭边诉,哭时有特定的调子,内容不外有父母之恩、姐妹之情、分离难舍等等。出嫁前,家长请“多福多男”的妇女给嫁女“拾脸”,就是用细麻线把脸上的汗毛收拾干净,并结起发髻来。出嫁之日,嫁女着嫁衣裙,戴红帕、凤冠霞帔。登轿之前,先由人扶至正寝向“祖先”告别,再向主持婚礼的家长——父母或兄嫂鞠躬辞行,红帕就是这时给盖上的。然后由预先安排两个身世好的妇女扶持离开家门。这时,边走边哭,以示依依不舍以及感恩戴德之意。男方在娶亲时须按如下程序办理:一是家长为新郎“加冠”起“别字”。“加冠”就是在日常叫惯的名字的基础上另起一名。二是择吉安床,布置新房。新郎官在婚前要睡在这张床上,有的邀约男孩一起睡觉,叫“压床”。三是迎亲。结婚之日,大门挂“彩门架”,贴对联。四是摆喜酒宴,请至爱亲朋。参加宴会的必包“红钱”(红包)为贺仪,多少不一;一般为时俗或亲疏或从众所定。新娘子被娶之日,小康以上人家都用轿去迎接,还有仪仗队鸣锣击鼓。有钱的还请来乐班,演奏八音(或十番),非常热闹。新娘子到来了,有人引导新郎出门或出村到新娘轿前作揖,表示迎请之意,然后坐在新娘轿上,随新娘子坐轿直到家门。新娘由预定“牵娘”的妇女左右扶持出轿,并步行入门,进入新房,站于床前,让新郎以折扇往头上敲打三下,给新娘下马威,以免今后欺负丈夫。第二天早上,行“谒祖”礼,新郎新娘齐立于天井之南,主婚人(父、兄)在前,由两礼生相互唱礼,读“祝文”。行礼毕,便是“安位”,新娘端槟榔(一个铜制的六棱角形盒子装着),先请父母,后请其他家长辈或高一辈的亲戚吃槟榔。婚后三日回娘家,海康人叫“回路”。回娘家都得备办礼物,不能空手往返。结婚第二年的春节过后,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海康叫“叩年”。到妻家去时要叩见岳父母。有礼担,少则一担,多则三二担不等。在婚姻问题上,有很多忌讳。家有兄弟姐妹,不能在同一年内一婚一嫁,也不能在同一年内兄弟先后结婚,年长的哥哥未结婚,年少的弟弟不能娶亲。否则,其兄必须避开。

  生育

  妇女一旦怀孕,禁忌很多:外出忌见别的孕妇;房中卧床不能随便移动、敲钉;剪裁、缝补衣服,都不在自己的床上动手;婴儿出世后的三天内,就得请一显贵抱揽婴儿,叫“冲喜”;第四天在门枋上插青,禁止外人闯入,叫“入期”,过了第七天,婴儿安然无恙,就叫“过期”;到了第十二天,家里备办酒肉祭祀“床头婆”叫“安期”。满月的时候,家长要给婴儿命名。祖父母健在的,当父母的为表示对老一辈的尊重,往往请他们命名。海康人给小儿命名有如下特点:一是取贱名。如阿猫、妃狗之类的名字,祈其像牲畜一样易育快长,保其平安。二是取贵名,望其长大成人,扬名显贵,光耀门庭。三是取丑名,如维丑、妃貌之类的名字,以丑化其名而取其反义,以彰其美。四是取特征名,口阔的叫“咧嘴”,头大的叫“大头”。还有的人生儿不易,育儿也难,于是把儿子契给异姓或契给神佛。契异姓的以异姓冠于名前,契神佛的也如此类推。如果给女儿命名,也不外乎以上几种情况。一般都把父母或祖父母的意愿融入其中,希望她带来男的,则叫“来弟”或“招弟”。

  小儿周岁的时候,做父母的有意陈列纸、笔、书、刀等于婴儿面前,看他手拿哪一件,以卜小儿的志趣及今后的前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的封建积习大改变。婴儿大多出生于产院或医院,过去的封建迷信规例大部分已经破除。

  祝寿做寿

  俗称“做生日”。在30岁以前,一般是长辈对幼辈用两碗干饭合成一碗,中间装1只熟鸡蛋,让他(她)自己揭开来吃,叫“吃生日”。成家以后,丈夫的生日,多为妻子做。

  51岁的生日,过去认为是人生的第一个寿辰。富有之家则举行寿庆,就算家贫的,家里人也要祝贺一番。举行寿礼时,子女以及儿媳、女婿等人得行两跪八叩之礼,然后端起槟榔盒致礼。

  祝寿,一般在前一年便做。30岁便做31岁的生日,50岁便做51岁的寿辰。过去,每逢这类喜庆,主家花钱,亲戚也得花钱,寿宴、寿礼造成不小的浪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做寿礼仪简化,一般请亲戚朋友聚一次餐,送一点礼物,以示祝贺。

  乔迁

  俗称“搬新屋”。农村新屋建成后,择吉日入宅时要举行一定的仪礼,同时宴请亲戚朋友。近亲亲戚要送来装有发袢、猪腿、红包、槟榔等物的担子;朋友要送镜画、器物,喜炮等。搬新屋多在拂晓前举行,以取越早越亮的好兆头。届时,燃放鞭炮,全家穿新衣,家长拿着火把,家人挑着饭碗、粥盆、菜刀、柴、米、油、盐等物的担子,长幼有序,男先女后,口念吉语进入新居。然后屋主宴请亲戚朋友,以示答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搬新屋”的礼仪已简化,迷信色彩有所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