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雷州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雷州先民已在这里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在历史长河里,先后属徐闻县、乐康县、齐康县、隋康县地,隋始置海康县,1958年分划属雷南县及雷北县,1961年恢复海康县建制,1994年撤县设市,逐渐演化今雷州市及其辖境。
战国至清朝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雷州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据明代黄佐《广东通志》载,公元前355年,楚子熊恽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今雷州市委党校附近),建楚豁楼,以表其界。这是雷州建城之始。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归属象郡地。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属合浦郡徐闻县地(徐闻县辖境包括今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湛江市区、麻章区)。郡治、县治均在雷州城。三国吴大帝黄武七年(228年),属交州珠官郡徐闻县地。三国吴大帝赤乌五年(242年),属交州珠崖郡徐闻县地。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属交州合浦郡徐闻县徐闻县地。南朝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属越州齐康郡乐康县地。后乐康县改为齐康县。
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属合州齐康县地。梁武帝普通五年(524年),分齐康县置齐康县、扇沙县、椹县(二县皆属今遂溪县地)、模落县、罗阿县、雷川县(三县均属今雷州市辖地),属合州。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合州改为南合州,属南合州。隋文帝开皇八年(588年),齐康县改为隋康县,隶属南合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南合州改为合州,隋康县分置为隋康县和海康县(今海康县地一部分。因境内台风海潮泛滥成灾,为祈求康宁,故取名海康县)。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越州改称禄州。大业三年(607年),禄州与合州(今雷州半岛)合并,称合州。同年废州复郡,合州改称合浦郡。又废模落、罗阿、雷川三县,并入海康县。后析合浦郡置徐闻郡,辖海康、隋康、扇沙、铁杷四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徐闻郡置合州,海康县属合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合州改为南合州,不久改为东合州。海康县属东合州。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东合州刺史陈文玉奏请朝廷把东合州改为雷州,雷州之名始于此。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雷州改为海康郡,海康县属海康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海康郡改为雷州,海康县属雷州(雷州辖海康、遂溪、徐闻三县)。北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改雷州为雷州军。次年,废遂溪、徐闻县并入海康县,遂溪县为新福乡,徐闻县为时邑乡,雷州军辖海康一县。南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复置遂溪县,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复置徐闻县。雷州军辖海康、徐闻、遂溪县。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改雷州军为雷州路,海康县属雷州路。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雷州路为雷州府,海康县属雷州府。清沿明制,为海康县,属雷州府。
民国时期 民国2年(1913年),府制撤销,设道,海康县属广东省军政府高雷道。民国9年(1920年),各道撤销,海康县直隶广东省。民国12年(1923年)秋,为高(州)雷(州)钦(州)廉(州)琼(州)崖(县)罗(定)阳(江)八属联军总指挥部所据(1923年,粤军第四独立旅旅长邓本殷乘陈炯明叛乱之机,独霸南路,组成八属联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1925年10月进犯广州,被国民革命军击败,溃逃海南岛)。民国15年(1926年),属南路行政区,由南路行政委员公署管辖。民国17年在琼州成立,改由其管辖。民国18年(1929年)6月底,南区善后委员公署撤销,海康县直隶省。民国21年(1932年),属南区绥靖委员公署管辖。民国25年(1936年)10月,属广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由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民国28年(1939年)3月,复属广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1947年),属广东省第九专署行政督察区。民国38年(1949年)5月,属广东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由广东省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2月5日,海康县解放。1950年2月,属广东南路专区,由广东省南路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50年9月,属广东省高雷专区,由广东省高雷区专员公署管辖。1952年11月,属广东省粤西行政区,由广东省粤西区行政公署管辖。1956年2月,属广东省湛江专区,由广东省湛江专区专员公署管辖。是月,东里区的新寮、公港、冬松、北莉、金鸡、佳平等六个乡划归徐闻县管辖。3月,沈塘、纪家2个区20个乡由遂溪划归海康县管辖。1958年11月,撤海康县建制,南渡河以北的超美、跃进2个公社和遂溪、廉江县合并为雷北县,南渡河以南的先锋、卫星、东方红3个公社与徐闻县合并为雷南县,均属广东省湛江专区。1960年11月,雷北县改为雷州县,雷南县改为徐闻县。1961年3月,恢复海康县建制,属广东省湛江专区。雷州县的海康片公社和太平公社以及徐闻县的海康片公社(除英利、覃斗外)划归海康县管辖。4月,将原属徐闻县的青桐洋、那卜乡、随英利公社及覃斗公社划归海康县。5月,太平公社划归湛江郊区管辖。至此,海康县恢复了并县前的行政区域,全县共辖25个公社。1967年3月,属广东省湛江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管辖。1968年3月,属广东省湛江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1978年9月,属广东省湛江地区,由广东省湛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管辖。1983年9月,撤销湛江地区建制,实行地市合并、市下辖县新体制,海康县属新组建的湛江市。1994年4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海康县,设立雷州市,属县级市,委托湛江市管辖至今。2004年,雷城镇改设为雷城街道。2006年10月,雷州市城区增设新城、西湖2个街道。
【区划】
雷州市土地面积3664.4平方公里(不包括湛江奋勇高新区),管辖雷城、新城、西湖3个街道,白沙、附城、南兴、龙门、英利、调风、东里、雷高、北和、乌石、企水、唐家、纪家、杨家、客路、沈塘、覃斗、松竹18个镇,475个村委会(社区居委会),2276条自然村。
境内还有东方红、幸福、火炬、金星、丰收5个国营农场(公司),龙门、纪家、唐家3个国营林场,以及国营雷州盐场、湛江农垦第二医院等10个驻市单位。
【位置、面积】
雷州市地处雷州半岛腹部,东临南海,西濒北部湾,北接遂溪与麻章,南通海南,素有“天南重地”之称。地理坐标:东经109°42'12"-110°23'34",北纬20°26'08”—21°11'06”。幅员辽阔,东西横亘67公里,南北纵贯83公里,总面积3709.33平方公里(包含湛江奋勇高新区、遂溪林场、北坡林场),海岸线长406公里。
【地貌】
雷州市境内陆地大部分属平缓台地,小部分为低丘,整个地势南高北低,沟谷一般是南北走向。东部和西部沿海地区渐向海倾斜。溪河多为西部向西流入海,东部向东流入海。东西海岸滩涂广阔,多海湾、岛屿与沙洲。市内多低丘陵,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占该市土地总面积的4.2%。低丘主要分布在企水镇东部、北和镇东北部、龙门镇东北和西南部、调风镇北部、英利镇东北部及房参乡的东北部。海拔高度一般为65一174米,相对高度一般在40—55米之间,坡度一般为5一10度。该市境内海拔超过200米的山丘有石茆岭、鹰峰岭和仕礼岭。其中石茆岭海拔259米,是市境内制高点。在南渡河中下游,有一个范围广阔、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因为是河海冲积和围垦形成的,又在雷州府城的东部和西南部,所以当地人叫做东西洋。东西洋平原面积22万余亩,素有雷州半岛“天然粮仓”之称,并有“东洋熟、雷州足”之誉。
【气候】
雷州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度地区,东西两面临海,属热带季风气候,终年受海洋气候调节,漫夏无冬春秋短,雨量充沛雨季长,春秋季节多干旱,夏季台风较频繁。总体天气气候特征是:气温偏高,高温天数多,阶段性秋冬连旱;降水总体偏少,时空分布不均匀;开汛早;初台晚,台风偏少;3月初入汛,较常年偏早,秋、冬季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强对流天气活动频繁,局地出现强降水、强雷电、短时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大雾天数与常年同期持平;冬季冷空气活动较频繁。属于偏轻气候年景。
【土地资源】
雷州市土地面积3709.33平方公里(包含湛江奋勇高新区、遂溪林场、北坡林场)。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全市耕地面积213.6万亩(包括奋勇高新区、农垦系统);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2.82万亩,比上年增长1.7%;糖蔗种植面积78.06万亩,比上年增长1.1%;花生种植面积23.23万亩,比上年增长2.6%;蔬菜种植面积58.50万亩,比上年增长2.1%。
【矿产资源】
经地质矿产部门勘察,境内矿产资源有:铁、钛砂矿、铝土矿、锆英石、磷钇矿独居石、硅藻土、石英砂、膨润土、泥炭土、玄武岩、砖瓦用黏土、水泥配料黏土、建筑用砂、地下水、地下热水、矿泉水等。经地质勘查探明储量,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的主要矿产有硅藻土矿、石英砂矿。其中硅藻土矿储量3000多万吨,矿物物理化学性独特,是中国大型优质硅藻土矿床之一;石英砂矿储量3亿吨,具有二氧化硅含量高、含铁杂质少、颗粒均匀等优点,已发现石英砂、钛铁矿有200多处,其中企水镇、纪家镇两个主要矿区,面积达270平方公里。
【水资源】
雷州市地表水较贫乏,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19.64亿立方米,丰水年31.9亿立方米,平水年18.02亿立方米,枯水年10.62亿立方米。另外,雷州青年运河一般年可供水1.2亿立方米。地表水特征是雨量集中,具有明显季节性。秋季雨量多,夏季次之,春冬雨量少,实际旱季长达5个月;雨量分布空间不均,差异明显,东北部多,西南部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年份多,对农业生产很不利。河流短小,降水利用率低。蓄水工程设计正常库容仅3.73亿立方米,降水蓄积量少,而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常达不到蓄水指标。雷州市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单独出海的河流有8条,大量降水宣泄入海,降水利用率低。地下水源蕴藏较丰富,总蕴藏量12.96亿立方米。据供水规划的统计,平均年利用地下水量为8710万立方米,占地下水总量6.75%。
【生物资源】
雷州市处于热带,气温较高,雨量较多,变幅小,适宜动物、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生物资源丰富,物种众多。本地种植常见热带、亚热带作物甘蔗;树林类有芒果、荔枝、龙眼、黄皮、柑、木菠萝,台湾蜜枣、石榴、橡胶、桉树、石杉木、落叶杉、南洋杉、台湾相思树、木麻黄、大叶相思等;草本作物有菠萝、剑麻、香蕉、西瓜、木瓜、花生、芝麻、芦荟等;粮食农作物有水稻、香薯、木薯、甜薯、玉米等;动物有水牛、黄牛、山羊、猪、狗、蛇、龟、蛤蚧、蟾蜍、穿山甲、野猪、刺猬、喜鹊、鹧鸪、斑鸠、八哥、野鸭、麻雀、猫头鹰等。天然次生樟树林带1200亩(在龙门足荣村委会),是全国规模较大的群落樟树林带:红树林4万多亩,主要分布在沿海等乡镇;蒲草4万多亩,主要分布在沈塘、南兴、松竹、杨家等乡镇;海洋资源丰富,常见的鱼类有521种,主要是马鲛鱼、金鲳鱼、石斑鱼、鱿鱼、舒鱼、墨鱼、青鳞鱼、鲨鱼、赤鱼、二长棘鲷、圆腹鲱、蓝园舒、鲶鱼、鲱鲤、小公鱼、鲍鱼、金钱鱼、沙丁鱼、门鳝鱼等。常见虾类有10多种,主要有墨吉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独角新对虾、牛形对虾、短沟对虾、宽沟对虾、哈氏仿对虾、周氏仿对虾、近缘新对虾、龙虾、鹰爪虾、琵琶虾、毛虾等;常见贝类主要有文蛤、等边线蛤、鳞杓拿蛤、缀绵蛤、泥蚶、毛蜡、海豆芽、近江牡蛎、翡翠贻贝、日月贝、扇贝、白蝶贝、马氏贝、解氏贝、企鹅贝、美解贝、东风螺以及墨鱼、章鱼、枪乌贼等20多种。藻类有蛙藻、绿藻、蓝藻、红篱等;甲壳动物中蟹有锯缘青蟹、梭子蟹、乳斑虎头蟹、花蟹等;水母网的海蜇也有三四种。此外,还有海参、海马、光裸星虫、珍珠等海珍品。国家一级保护海洋动物有儒艮(俗称“美人鱼”)、中华白海豚,国家二级保护海洋动物有白蝶贝、白氏文昌鱼、绿海龟、棱皮龟、玳瑁、宽吻海豚、热带点斑原海豚、布氏鲸、江豚、斑海豹等。
【特色物产】
雷州市地处热带,光照时间长,热量充足,土地肥沃,农业资源十分丰富,盛产水稻、糖蔗、花生、芒果、菠萝、香蕉、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全市建立起粮食、甘蔗、水产、珍珠、畜牧、水果、蚕桑和北运菜、林业等八大农业基地。一马平川、22万亩连片的东西洋田是广东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雷州是著名的“南珠之乡”“芒果之乡”,海水珍珠年产量占全国一半多,“流沙南珠”“覃斗芒果”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海湾港口】
雷州市地处雷州半岛腹部东西海岸线长达406公里,海滩涂面积150.84万亩。沿岸多优良海湾,还有很多大小岛屿、沙洲。市内海湾有雷州湾、那沃湾、流沙湾,其中雷州湾和位于雷州半岛东部,东有硒洲岛,北有东海岛,西接雷州港,南达徐闻县外罗口,海域总面积900平方公里,水深8-28米,潮间带面积达88.6平方公里,滩涂广阔,湾内渔业资源丰富,主要有墨吉对虾、日本对虾、海蜇、黄花、鲳鱼和青鳞等。流沙湾,位于雷州半岛西部,濒临北部湾,东面有流沙港,海湾最长处达11公里,平均宽7.25公里,面积约62.5平方公里。水深多在10米以下,最深处达27米,可泊巨轮。湾内盛产鱼类及虾、海蜇等。
雷州有通明港、雷州港、蛋场港(北仔港)、豪郎港(豪郎港仔)、黑土港(外田港)、赤目塘港(赤毛塘)、企水港、山尾港、三吉港、南灶仔港、望楼港、康港、英楼港、港仔(白沙仔)、那胆港、乌石港(房参港)、后丰港(后港)、那沃港、流沙港、双溪口(双溪港)等大小20个港口,其中流沙港、乌石港、企水港及三吉港为市内4大港口。乌石港、企水港分别为国家级中心渔港和省中心渔港,流沙港为对外开放二类口岸,货运国内航线可通达海口、广州、香港、澳门等沿海各大港口,水陆空交通便利。
【人口】
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32.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4.9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3.92%,比上年末提高 0.87个百分点。
【语言】
雷州市内以说雷州话为主,约占雷州市总人口的91%以上,另有小部分人说粤语(白话)和客家话(?话)。雷州话是闽话的一种次方言。雷州人的祖先大多数是由唐至清从福建的闽中、闽南移民来的。雷州话在明代已形成,并具有区别于闽南、粤东闽语的特点。在当代,雷州话无论语音、词汇或语法,它都有自身的发展,具有明显浓厚的地方色彩。该市境内的雷州话内部也有些差别。在雷城镇周围的附城、白沙、沈塘、客路、南兴、松竹、杨家8个乡镇和雷高镇的一部分跟西南的唐家、纪家、企水、龙门、英利、北和、乌石、覃斗等乡镇,东南的调风、东里镇两处在语音上也有些差别。讲“白话”的有客路镇部分村庄群众,乌石镇、企水镇部分渔民和国营农场的大部分职工。讲“?话”的有客路镇、英利镇、唐家镇部分村庄群众。
【环境】
林地面积7.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1.3%,活立木蓄积量316.6万立方米(均不包括农垦系统和林场)。雷州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5天, AQI达标率为89.3%。其中,在细颗粒物(PM2.5)方面,平均浓度(单位:微克/立方米,下同)仅为21。而在可吸入颗粒物(PM10)方面,雷州平均浓度仅为39。
【民族】
雷州人口以汉族为主,全市有少数民族35个,总人口2230人(数据来源于市公安局户籍股),主要有壮族、黎族、瑶族、土家族、苗族、高山族、满族、蒙古族、侗族、水族、京族、藏族、布依族、彝族、傈族、回族、朝鲜族等。20世纪50-60年代,这些外省区少数民族来到雷州半岛开荒国有农场、林场,主要聚居幸福农场、奋勇农场、金星农场等场部以及各个连队,以壮族为主,占全市少数民族60%。还有一些由于婚姻关系和工作需要来到雷州市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壮族、黎族、瑶族、满族、土家族等。他们的居住地十分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