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宗教信仰
日期: 2017-10-29 11:46:03
来源:本网
文字:【 访问:-


(一)宗教派别

1.道教

雷州道教渊源久远,东晋末年,雷州半岛及岭南地区已属五斗米道的活动区域。《资治通鉴》记载:东晋末,五斗米道在中国南方发动起义。义军首领卢循攻克番禺、始兴,自称平南将军,摄广州事。失利后,卢循率余部退至交州,兵败投水自杀。《合浦县志》也载:“东晋义熙七年,海贼卢循经海道进袭合浦。”义军的活动,对道教在雷州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宋时期,唐高祖、宋真宗、宋徽宗等统治者尊崇道教,道教成为国教。雷州境内也出现了著名道观,产生了宗教大师。如建于唐代的雷公庙、紫微观,宋代的真武堂、医灵堂等等,就是雷州境内已知的较早的道观。其中,真武堂还是岭南地区的道教圣地,誉称“南合武当”。南宋时期的白玉蟾,是道教南宗第五世祖,也是雷州、海南地区的道教名人。他年轻时弃家游海上,“初至雷州,继白氏为子”,更名白玉蟾。他潜心修道,造诣高深。宋嘉定年间,他曾奉诏入京,掌管太乙宫,封“紫清真人”。受其影响,宋元时期,雷州道教进入全盛时期。

    明代崇尚城隍、真武,嘉靖元年广东提学副使魏校毁淫祠办社学,雷州境内的元妙观、普庵堂、三官堂等道观皆被拆除,道教日渐式微。当今道教主要分为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教派。在雷州境内活动的道教组织为正一派的斋醮、莒茅两个支派。斋醮派有道士500多人,道教较多,做法事时以文字(表、疏)“唱赞”见长,活动范围及雷州半岛各地;营茅派有道士200多人,做法事时持铃、刀、剑等道具,以“舞”为主,活动范围主要在东里、企水等沿海地区。

 

2.佛教

佛教传入雷州始于隋唐。汉至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与繁荣,使地处南海“折冲之地”的雷州半岛逐步成为经济文化对外交流重要门户,为佛教的传入创造了契机。据考证,唐开元年间(公元713— 742年),在南门外调会坊(今三元塔旁)创建了雷州第一间佛教寺院——“开元寺”。自此,佛教传入雷州。                  

雷州半岛地处蛮荒,古为汉、黎、苗、瑶、僚、壮、侗等多民族聚居之地,文化落后,天灾战祸频繁,人们普遍信奉鬼神。佛教传入后,它的“普渡众生”思想符合当时人们脱离苦海的愿望,很快就被雷州民众所接受。

唐代的鉴真和尚与明代的憨山高僧,是对雷州佛教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唐天宝八年(748)鉴真大师第五次“东渡”失败后曾取道雷州返回扬州大明寺。据传,在雷州时,他曾带领僧众在“开元寺”设坛讲经,在他的感化下,寺院建设随之盛行。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在“螺岗福地”建起天宁寺;五代时建起“广教寺”;宋代建起“圆通宝阁”(雨花台),宋末在北门外建起高山寺;元朝时期兴建“六祖堂”、“普庵堂”;明代兴建“永泉寺”。寺院的大量建设和佛事活动的广泛开展,使雷州成为粤西佛教的“圣地”。

2005年底止,全市寺庵145座,其中有开放登记证的131座;职业佛教徒1200人,其中僧500人,尼700人。

雷州市佛教支派繁多,主要宗派有禅宗、净土宗。

 

 

3.天主教

明代,天主教传入雷州。清初期,雷州的传教活动开始活跃。主要教会有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耶稣会等。

康熙四十三年玛诺德曾在雷州城南门始建两间小教堂,开展宗教活动。清同治三年至六年(1864—1867),海康天主教由巴黎外方传教会的法籍神甫苏士、毛芦负责。这一时期接受天主教的有13个村镇。形成三个中心传教区,东区有雷城教堂、东平教堂、圣三教堂,西区有迈特教堂和塘边教堂,北区有泰坡教堂和卜格教堂。民国十四年(1925),海康天主教由新成立的北海教区直接管辖,共有传教士41人,修女24人,神甫5人,海康天主教有教徒3217人。

1981年全县有教徒3200人。1985年,塘边教堂、迈特教堂重新开放,同时在教徒聚居的先锋村、泰坡村、下坎村、东坡村设立活动点。2005年底止,全市有神职人员7人,其中神甫2人,修女5人。开放教堂有7个,活动点7个。共有天主教徒15700多人。

 图片5.png

4.基督教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美南浸信会牧师乐仕来到海康开始传授基督教。同年,兴建雷城福音堂,后由美国人白得胜牧师夫妇主管。次年,白得胜夫妇从香港带来刁月英作传道人。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刁月英离开雷城福音堂,转到赤坎福音堂传道。四年后,日本侵占海康,白得胜牧师夫妇前往香港。1989年3月,海康县基督教开始恢复家庭主日崇拜活动。目前,基督教基督教徒人数较少。2004年,教徒在原址重修的雷城福音堂是该教的中心教堂。

(二)观教堂名录

开元寺  位于南门外调会坊(今三元塔旁),唐开元年间(公元713— 742年)创建,是雷州第一间佛教寺院。该寺于宋末废,元天历年间重修,寻复废。

天宁寺 位于雷城西湖大道东,始建于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是粤西地区的著名古刹。宋代大学士苏东坡、明代高僧憨山曾寓居于此。               

高山寺 位于雷城东北角,清光绪年间重修,属临济正宗。

九龙山宝林禅寺 位于调风镇九龙山风景区,规模宏伟,地形地貌独特,风景优美。                                                    

福田寺 在雷州城南龙应坊鲤鱼腹坡,即关部后街东侧。始建于元末,原名弥陀庵。

石溪禅寺 位于雷高镇鲤鱼吐珠岭城家河畔,依山傍水,有小桥流水、鲤鱼吐珠等景点。环境清幽,景色宜人。

天竺庵 位于雷城关部街南。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

紫竹庵 位于雷城广朝南街中段原海康县政府大院内。始建年代不详。

雨花台 即古元通宝阁,属临济宗。位于参将署前,即今雷城广朝北路南段。始于建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

普庵堂  旧在城内恺悌坊。元泰定年间(公元1324—1327年),道人张吉移建于城东滑岭港。

白波庵 白波庵位于雷城马草桥,遂溪玉泉庵比丘尼能通、能兴、能胜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创建。

观音堂 位于南兴镇第一街40号,释隆兴于清同治十三年冬兴建。

万岩庵 位于英利镇207国道旁,为雷城天竺庵的分支,已有100多年历史。

万寿庵 位于英利圩,是雷城白波庵的分支。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由释祥平创建。

西竺庵 西竺庵位于雷城养马坡76号。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释续传在南门头创建。

支提洞 位于西湖水库之南,系佛教协会焚化去世僧尼的场所。1977年春,天宁寺僧人释永辉创建。

华藏寺 华藏寺位于西门城角坑。1977年,释永敷率徒远合、远亭等创建。明见庵 位于乌石港菜园仔村,住持则觉于1970年9月创建。

上坡寺  位于雷城上坡村,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

阿兰若寺(太阳寺 位于雷城环城路,始建于1941年

玉皇阁  位于雷城北门东边街,始建于明代。

菩提庵  位于雷城西门街,始建于清代。

真如庵  位于雷城大新街,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

准提庵  位于雷城大新街,始建于清代。

修善庵  位于雷城圣宫后巷18号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

长寿庵  位于雷城大新街,始建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

报恩庵  位于雷城西门街,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

悟真庵  位于雷城柳絮东,始建于宋末。

瑞莲庵  位于雷城关部后街,始建于1921年

清莲庵  位于雷城养马坡,始建于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

妙如庵  位于雷城环城东,始建于1943年

紫莲庵  位于雷城西门路,始建于1942年

缘觉庵  位于雷城后闸里,始建于1947年

慈现庵  位于雷城环城东,始建于1944年

莲华庵  位于雷城养马坡89号,宋代始建,1969年迁建今址

莲觉庵  位于雷城关部后街,始建于1985年

现明庵  位于雷城民治路,始建于清末。

紫林庵  位于雷城苏楼巷东巷,始建于1971年

法华庵(法演庵 原址在雷城下沟街40号, 1944年后迁建于南兴二中旁

紫光庵  位于雷城曲街,始建于1988年

同修庵  位于雷城大新街83号,始建于1912年

万林庵  位于雷城圣宫后巷24号始建于1970年

天连山庵  位于雷城外,始建于1984年

觉华庵  位于雷城镇二中后,始建于1946年

紫明庵  位于雷城三中后,始建于1917年

修慧庵  位于雷城马草桥145号,民国年间建,1987年重修

永安庵  原址在雷城内钟楼里, 1989年迁建于附城下广坑

仙桥寺  位于附城镇卜扎村,始建于宋代。

莲宗寺  位于附城镇卜扎村,始建于1939年

六和庵(玉庆庵位于附城镇下广村西,始建于1986年

吉祥庵  位于附城镇下广村,始建于1981年

如来寺  位于白沙镇水店白水沟,始建于民国初年。

海会庵  位于白沙镇白沙村,始建于1970年

圆融庵  位于白沙镇水店,始建于1985年

明新寺  位于北和镇新村子,始建于1955年

宝林寺  位于北和镇洋家坡。

龙山寺  位于北和镇调罗村,始建于1982年

慈义寺  位于北和镇卫生院边,始建于1984年

天台寺  位于北和镇卜怀岭,始建于1985年

如意庵  位于北和镇康港圩,始建于1988年

广和寺  位于东里镇,始建于1990年。

卧龙庵  位于东里镇土头岭,始建于1992年

江山寺  位于企水镇陈家村边,始建于1953年

施茶庵  位于企水港,始建于1983年

华严庵  位于企水港龙眼岭,始建于1925年

念佛庵  位于企水镇龙眼岭,始建于1980年

修智庵  位于企水镇新开发区,始建于1985年12月

宝峰寺  位于乌石镇房参岭南边,始建于1985年

高峰寺  位于乌石镇湖仔村后,始建于1980年

宝明寺  位于乌石镇西隙村岭,始建于1914年

莲池寺  位于乌石镇田寮村后,始建于1931年

宝成寺  位于乌石镇房参村东,始建于1932年

宝宁寺  位于乌石镇塘东村上岭仔,始建于1962年

光德寺  位于乌石镇钟宅村,始建于1962年

清泉庵  位于乌石镇乌石中村始建于1983年

福田寺  位于覃斗圩,始建于明代。

明通寺  位于覃斗镇那金村,始建于1980年

宝和庵  位于覃斗镇山尾村山坡,始建于1972年

圆觉寺  位于南兴镇坑尾村,始建于1936年

庆善庵  位于南兴镇坑尾村,始建于1755年

有静庵  位于南兴镇人民大道244号始建于1965年

云桥庵  位于南兴镇花桥圩,始建于1966年

如是寺  位于英利镇唱坡岭,始建于1976年

东山庵  位于英利镇刺子田村,始建于1980年

福园庵  位于英利镇油河子村,始建于1976年

罗峰寺  位于唐家镇乌树草罗岭,始建于1982年

华亭寺  位于唐家镇华亭村,始建于1972年

三念庵  位于唐家镇唐家村后岭,始建于1980年

南溪庵(圆明庵  位于唐家镇糖厂边,始建于1990年

华生寺  位于龙门镇德地村边,始建于1980年

天林寺  龙门镇赤坎塘村,始建于1981年

明觉林  位于龙门镇那平村,始建于1945年

华峰庵  位于龙门镇圩西边,始建于1987年

常安庵  位于龙门镇龙电横下045号始建于1993年

明莲庵  位于龙门镇龙港横二路,始建于1985年

天桥庵  位于纪家镇纪家圩,始建于1987年

华开寺  位于杨家镇东坎村边,始建于1973年

穆林庵  位于调风镇官昌村,始建于1977年

柏林庵  位于松竹镇圩内,始建于明末。

普广寺  位于沈塘镇沈塘村,始建于1939年

 

 

教堂名录

雷城天主教堂 位于雷城镇中东街21号。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初由旧店铺改建,1888年、1892年先后两次扩建。1956年,该教堂神甫载崇正被捕,宗教活动停止。1988年12月25日,教堂举行复堂仪式,现已成为天主教在海康的传教中心。

纪家镇圣三教堂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至光绪三十年(公元1891年)由梁神甫、吴神甫、谢神甫在圣三村相继兴建。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圣三教堂被烧毁。1992年复建。

纪家镇迈特教堂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神甫苏士始建。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神甫谢兰扩建。土改运动时,该教堂财产由迈特乡政府接管,神甫杜善化被遣返法国,1977年教堂大厅被拆除。

覃斗镇塘边教堂 始建于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是海康西南部唯一的天主教堂。1953年,法籍神甫高弥谦被政府遣送出境,该教堂宗教活动停止。1986年,该教堂恢复宗教活动。

调风镇东坡教堂 始建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1958年,神甫赵增能亡故后,该教堂被改建为生产队队宅。1986年,该教堂恢复宗教活动。

客路镇泰坡教堂 始建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客路公社拆除。1992年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