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石狗
日期: 2022-02-14 14:48:37
来源:本网
文字:【 访问:-

石狗奇观

前  言

 

  雷州古称伯虑、越裳,历为骆越族所居。汉越族群的长期杂处,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雷州文化——雷州石狗习俗就是其中一份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习俗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信仰广泛、区域性强,是古代环北部湾地区“石狗文化圈”的活化石。2004年雷州石狗列为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7年雷州石狗习俗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雷州石狗习俗的主要特征

  雷州石狗习俗就是把狗雕像作为“守护神”、“吉祥物”加以供奉的地方习俗。它是汉、越文化融合的产物,经历了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守护神的发展过程,具有“风雨之神”、“丰收之神”、“生育之神”、 “福禄寿之神”、“正义之神”等多元信仰内涵。因此,雷州人有向石狗“祈雨”、“祈丰收”、“祈庇护”、“祈送子嗣”、“契石狗为父”等崇拜仪式,有昵称小孩为“昵狗”、“狗仔”、“狗生”、“狗保”并让其戴“狗仔帽”、穿“狗弄衫”等习俗。城乡还普遍在门口、巷口、村口、路口、井口、河口、庙前、墓前祀立石狗,逢年过节或初一、十五加以拜奉。

  雷州石狗习俗的流布及历史渊源

  雷州石狗习俗主要流布于雷州半岛中部的雷州市,覆盖范围包括雷州半岛、海南岛、广西、越南北部等广阔区域。

  雷州古属“南交”,历为“伯虑”、“骆越”所居。骆越族有一支以狗为图腾的部落,秦汉时期被称作“盘瓠蛮”,交趾、合浦、儋耳是其聚居之地。他们自称为狗的后人,有崇拜狗的习俗——用玄武岩刻制狗雕像作为崇拜图腾。秦置岭南三郡以后,雷州历为汉越族群杂处之地,汉、越民族的融合,使骆越族的图腾崇拜习俗在雷州得以传承,并逐步添加了汉文化的内容。南朝时雷祖陈文玉的诞降——“狗耳呈祥”的传说,使雷州人对石狗的崇拜达到高潮。唐宋元明时期,先后有大量的中原汉族与闽地兴化人迁居雷州,他们带来的原居地“石敢當”、“敕石敢當”、“泰山石敢當”、“皇”等镇邪符法,与石狗图腾崇拜相结合,使雷州石狗从部落图腾发展为守护神灵与吉祥物,并由此形成了一个以雷州市为中心,覆盖范围包括雷州半岛、海南岛、广西、越南北部等广阔区域的“石狗文化圈”。

  雷州石狗习俗是雷州半岛独特地理环境的产物。雷州半岛东临南海,西濒北部湾,南望琼儋,北控高凉,是世界两大雷区之一。雷州古为“瘴雨蛮烟”之地,禽兽出没,瘟疫肆虐,人烟稀少。远古的渔猎农耕时期,狗作为人类的生产工具及伙伴,它的忠诚、无畏及旺盛的生育能力,符合了雷州先民抵御自然灾害、维持族群繁衍的社会愿望,因而也就成了人类崇拜的对象。 

  雷州石狗习俗源于骆越族的祖先崇拜。骆越族崇拜“盘瓠”(狗)的习俗,与科学蒙昧时代先民对始祖的认同有关。《山海经·海内北经》:“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东有犬封国。”郭璞注:“昔盘瓠杀戎王,高辛以美女妻之,不可以训,乃浮之会稽东海中,得三百里地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人,是为狗封之国也。”此外,畲族的历史叙事诗歌《盘瓠王歌》也有盘瓠的传说,大意是:盘瓠是由一只金蚕所化的龙犬,为高辛帝杀死番王,娶公主为妻,后生三子一女,为盘、蓝、雷、钟、畲姓的共祖。——剔除神话、史诗中的神秘成份,我们可得到一则重要的历史信息:秦汉以前,有一支以狗为图腾的“盘瓠蛮”部落在雷州半岛繁衍生息,他们自称为狗(即盘瓠)的后人,崇拜狗图腾。

  雷州石狗的造型艺术及象征意义

  石狗的雕刻、祀立、供奉是雷州石狗习俗的主要内容。它从选材、工艺、供奉地点、文化认同等方面展示了雷州工匠的智慧与精湛的技艺,展示了雷州先民的独创精神及美好愿望。

  石狗雕刻的造型艺术。雷州石狗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成员”脸谱各异,造型林林总总,有文相、武相,有卧式、蹲式、坐式,表现手法有写真、抽象、拟人、夸张等,大部分雕像都伴有铜钱、石鼓、八卦、帅印、乌蛇、绣球、船锚、鱼网、小狗、领带、螺钿、辫子等附加雕刻及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及乡土气息。

  会意类。这类石狗大都因石成形,工艺粗拙,头部没有五官,躯体简陋,没有四肢刻画。

  人格化类。这类石狗多为人头狗身,且“人头”中少见汉人面谱。

  写真类。这类石狗具有狗的基本特征,运用写实手法进行雕刻,五官、躯体、生殖器等都有明确的表现。

  狮像类。这类石狗形似狮子、貔貅,与海外贸易及佛教传入有渊源关系。

  抽象类。这类石狗面部特征突出——似兽非兽、似狗非狗、似人非人,有的五官还似“飞机模型”。

  夸张类。这类石狗阳具硕大坚挺,以夸张手法特写阳具,突出“生殖”主题。

  雷州石狗的像别及象征意义。雷州石狗雕像的分类有不同的标准,按其脸部朝向的不同,可分为朝天仰望型、迎面平视型、怒鬃俯视型;按其整体造型、附加雕刻的差别,也可分为文相类、武相类、文武相类。其中,朝天仰望型一般为文相类,属主司风雨之神;迎面平视型一般为文相类,属福神、吉祥物类;怒鬃俯视型一般为武相类,属护法之神、正义之神。文武相类为兼具文相、武相造型特征的雕像——大部分石狗可归为此类。

  文相类:文相石狗一般为坐式,面目较和善,神态安详,有石鼓、铜钱、龟、小狗、渔网、船锚等附加雕刻,属“福神”。根据造型细节及附加纹饰不同,其所司职能各有差别,可分为:

  ——生育之神  有阳具勃起型、抱子型两类,有“生育”、“送子”之寓意,主司繁衍生育;

  ——司天之神  特征是面部扁平,仰望天空,神情专注,主司风雨;

  ——丰收之神  有渔网、船锚等附加雕刻,象征农耕渔猎,主司兴五谷、旺六畜、利渔猎;

  ——福禄寿之神  有石鼓、铜钱、龟等附加雕刻,象征官爵、财富、长寿,专司赐财福、添丁寿。

  武相类。武相一般为蹲式,雄壮威武。有的还面目狰狞,呈怒鬃、伺机扑杀状貌。且有八卦、乌蛇、帅印等附加雕刻,属“守护神”。其所司职能分别为:镇邪护法、司风雨雷电、主正义等。

  雷州石狗的崇拜方式及目的。雷州石狗具有“守护神”、“吉祥物”等多元信仰内涵,但由于供奉目的不同,崇拜方式也略有差异。

  一般性奉祀  雷州石狗是雷州人的一种民间信仰,平常时令初一、十五给石狗烧香供茶,逢年三十日给石狗披红结彩,酬谢神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祈求降雨  若久旱无雨,雷州人就向石狗乞雨。人们先给石狗供奉香烛纸钱,然后抬着它在村巷、田坡游行。游行时,一边敲锣,一边用荆条抽打石狗,令其上天乞雨。

  祈送子嗣  雷州人把石狗当作送子福神供奉。向石狗乞得子嗣时,即取名“狗仔”或“狗生”。一年后要答谢石狗神,并祈求孩子健康成长、聪明伶俐。

  祈求石狗宽赦  石狗是守护神,只对主人忠诚。他人不能冒犯。否则,将遭神谴。触怒神灵者要向石狗道歉。

  契石狗为父母  习俗认为,石狗神通广大,小孩“契予”石狗后,就能百病无侵,一生平安。契求石狗时,请道士念咒文,为孩子取名“昵狗”、“狗仔”、“狗生”、“狗保”,让其戴“狗仔帽”、穿“狗弄衫”等。

  雷州石狗习俗的杰出价值

  雷州半岛是环北部湾地区“石狗文化圈”的发祥地,是古代骆越文化的“摇篮”。五千多年来,雷州石狗习俗从初始的祖先崇拜发展演变为“多元崇拜”的过程,是一部浓缩了的雷州历史沿革、文化艺术、民族民俗史书。

  历史价值。雷州石狗习俗是汉越文化融合的产物,它源于骆越族图腾崇拜。汉代以前的石狗,形制古朴,多为狗身人头,脸部特征异于汉人,有的甚至似人似狗。汉至唐代的石狗,有狮像型、抱子型特征及乌蛇、云雷纹、“卐”纹等附加雕刻,反映了海外贸易情况及雷祖崇拜习俗;宋元明时期的石狗,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石狗基座的正面一般都刻有“王此大邦克顺克比”、“石敢当”、“泰山石”、“王”等汉字,且有八卦、法绳、石鼓、铜钱、龙印、小狗、船锚、渔网之类的附加雕刻,反映南迁汉人“驱邪镇魔”的宗教习俗及当时雷州半岛先民农耕渔猎的情况。清代的石狗,有的还刻有辫子、领带等饰物,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文化价值。“人头”石狗具有明显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特征。有汉文化特征的石狗,寓意更为明确:有形象雄壮威武的“守护神”;有生殖器硕大坚挺的“生育之神”;有笑容可掬、怀抱小狗的“送子之神”;有足踩乌蛇的“风雨之神”;有足踩石鼓、铜钱、乌龟的“福神、财神、寿神”;有足踩龙印、表情肃穆的“护法之神”;有附加兽网、船锚等饰物的“丰收之神”。石狗身上普遍附加的云雷纹、凤尾纹、莲瓣纹、吉字纹、辫子纹等雕饰,反映着“雷文化”地区不同时代的审美价值取向与民俗风尚。——对研究雷州历史文化发展与社会文明的进程有参考价值。

  艺术价值。有卧式、坐式、立式,有文(善)相、武(凶)相。表现手法有写真、拟人、抽象、夸张等,林林总总,洋洋大观。

  人类学、宗教学价值。雷州石狗习俗在雷州半岛、海南岛、广西、越南北部广阔区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反映了上述地区在古代行政上的辖属与先民的族属关系。对研究古代百越族的分布范围,它与黄帝族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多元化”起源,骆越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宗教与文化的发展、交流、影响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结束语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一群石狗雕像,一部雷州艺术的天书。

  是谁?凭一支钢凿,一块顽石,把雷州的风土人情雕刻成如此的形象另类,面目狰狞?

  一尊尊野性的石刻,凝固了先民的苦难与祈祷,蹲踞于村边路口,演绎创世的神秘与威严。

  ——几声犬吠,自封面发黄的《山海经》传出,汉越融合史上的阵痛与悲欢,鲜活了“雷州版”的炎黄与盘瓠:缓耳、贯胸、雕题、交趾……每一个古老的名字,都是我们响亮的族名!

  擎雷之山苍苍,擎雷之水悠悠。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

  历史无声,岁月无痕,任凭多情的你我,把昨天的故事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