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辉煌而又奇特的石文化
日期: 2018-09-12 10:40:45
来源:本网
文字:【 访问:-

  被誉为“岭南名郡、海北奇观”的雷州,石料丰富,而且石料的开发史悠久,雷州便形成了辉煌灿烂而又奇特的石文化。

  早在5000多年前,雷州大地上已有人劳作。在生活中,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出石斧、石锛、砺石、敲砸器、穿孔石器、束腰石网坠,那时石器是他们的主要工具。这些石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1983年海康县(现为雷州市)文物普查队在该县英利镇兰园岭、英良岭、英典北山岗采集到上述石器,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可以想象到,他们用石制成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在敲打磨钻石器的过程中,学会了用石火取火,这给他们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他们再用这些石制工具去制造弓箭、骨针等其它工具,或用这些石制工具去收割、砍伐、挖掘食物,去宰杀野兽等。

  随着青铜时代的到来,一直到现在,金属、木材、陶瓷等大量应用于生活,但由于取料方便或特殊原因等,石应用还是非常广泛,被用来铺路、架桥、建房、砌井、砌栏杆、制成工艺品、制成新的工具等。

  现在英利市区还收藏有铺路的古石,这坚硬的青石竟被牛车碾出深深的车辙,有的达七八厘米,可见这些铺路石年代的古远。

  有的石经过一番琢打,然后用来砌墙。一般赭石用来砌墙基,青石砌墙体。用青石砌的墙很坚固,有的经过千百年风雨的侵袭,依然屹立,所以青石被广泛应用于防御工事。例如英利镇昌竹园古碉楼就是一例,村中民团藉此先后打退过土匪和日本鬼子的几次强攻。土匪和日本鬼子见碉楼坚固才死了心。现在这个碉楼依然供游人参观。

  在建造寺庵庙祠、园林官署时,石的用途更得到充分显示。许多时候,走道、台阶用石铺,墙用石砌,檐廊有高耸的石柱,门的左右两旁竖放一对石鼓(如八十年代前的附城镇北门村东岳庙),或是一对石狮(如附城镇高山寺),或是一对石狗,寺庵庙祠、园林官署的名字用石琢制,门楣的上面要用成条的石,门的“脚”用石垫着(雷州人称为“门狗子”),有的门槛也是石。进入大门,里面往往有记述此建筑物建造或修缮的历史的石碑,有雕琢精致的石牌坊(如雷城天宁寺),有打磨精细、构图严谨、人物活灵活现、景物惟妙惟肖、艺术价值极高的石浮雕(如英利镇万寿庵),有石香炉(同上),有带传奇故事的石人(如白沙镇的雷祖祠),有雕刻风格多样的石龟、石猪、石猫……它们给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

  古时候没有现代化的机器,石块便被利用成工具。要敷药,得用石锤把药舂烂。要织草席,得先用石锤把蒲草舂扁。要围起土墙,得用石锤把土夯砸结实。要使平整的土地结实,得用石磙(石牛)滚过。锻炼身体,可用石担、石锁。要使稻谷脱壳,人们就先用砻来把稻谷加工成半成品,再把它放进椎臼里,踩动椎(椎有点像跷跷板,人在短的一端踩,长的一端装着石柱,石柱对着石臼),舂后再用筛斗筛掉糠,剩下的就是米了。雷州人春节前有做粑的习俗,这也要动用椎臼。先把米浸一天一夜,然后把它放进石臼里舂,直至舂成米粉。如果是制作豆腐,则先用石磨把黄豆磨成浆。如果是炼糖,则把牛眼蒙起,给牛套上绳,让它拉转石刻的榨蔗石磙,榨出蔗汁来,才能炼成糖。这种糖不加化工原料,可算是绿色食品。在古时候,石的用途渗透到人民生活的许多方面来,发展到人死后还要带走一块石——墓碑。可惜以前雷州人不懂得保护石文物,致使许多石文物都遭受破坏。例如,附城镇北门村曾有二十多座石牌坊,在“破四旧”时都给“破”了,至今,它只存在于一些人的脑海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机器的运用,石在许多方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石在极长时间内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例如雕刻工艺、铸楼基和楼面还需石头,雷高镇、唐家镇等就盛产建楼石料。

1536643236119aefc672338.jpg

  雷州在石方面还应该提一提的是以下几个亮点:

  一是雷州的猫砚。据雷州市收藏 家李龙先生介绍,此砚《海康县续志》有记载,它的故事是这样的:清朝,雷州调风禄切村富少王恽上京办事,夜宿旅馆,见一石很奇,就向店主购买,店主免费赠送。王恽出重资请名家雕刻,名家因形琢制成猫砚,只是此砚缺少猫眼,便用玛瑙制成猫眼安上,并在砚底刻了许多字。成亲王听说此砚有冬天所贮的水不冻结等许多神奇之处,想买下,问王恽要多少钱。不论成亲王给多高的价,王恽都不卖。成亲王又愿意用几件宝贝来换,他还是不卖。成亲王又许官给他,他仍是不卖。成亲王便耍借的手段占有此砚,一段时间后,王恽索回。成亲王没有办法,也同意还,而且在砚底再刻上几个字(包括成亲王的姓名),此砚便更显珍贵了。此砚到了“文革”时便不知下落。

  二是石狗。从现在的调查看,雷州石狗之多,全国一枝独秀。石狗在古时候是用来镇邪、驱邪或消灾的,农家墙上有石狗,巷口、村口有石狗,田头有石狗,塘旁有石狗,墓场有石狗,寺庵等建筑物门口有石狗。石狗的制作或粗犷简约,或精雕细刻。石狗的形状千姿万态,各显匠心,各领风骚,富有审美趣味。它被专家学者誉为南方的兵马俑。

  三是雷州靖海宫楹联艺术碑廊。它是中国首座高水准的大型楹联碑廊,它至今已荟萃了中国当代两百多位著名书法家的杰作。他们绝大部分人都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或理事,或是各省(市)书协主席。碑廊总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计划镌刻四百多副。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此都作了报导,省内外大批人慕名前来观赏。这些石碑把丰富的楹联艺术、书法艺术、石刻艺术融为一体,它将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是英利镇丁满响水湾的石。响水湾水奇树奇石也奇,石头千姿百态,有的如蜂窝,有的似乌龟,有的像坐椅,有的若桌案。或红,或白,或青。石靠石,石支石,石堆石,石石相衬。这里是个旅游的好去处。

  五是英利镇青桐洋引水石渠。该渠有2公里长,1975年12月13日开工,到1976年6月23日才竣工。由于要经过山岭,而且整个岭是一块石头(参加过劳动的人的说法),当时工具又很落后,所以工程非常艰巨。当时开渠的情况是:先每隔25米打一口直径为3米的竖井,最浅的有9米,最深的有25.5米,共挖了77口。每口井安排30多人,每天分三个班次轮流不停地挖,除办公外任何人不准离开工地。当时每个人都热血沸腾,场面热火朝天。开石时用火药炸,用钢钎撬,用钢凿敲,用人力抽起碎石。竖井打到目标深度后,再用石砌起井壁,然后在井底向纵方向挖横井,边挖边砌石渠,直把77个竖井及出入口都连起来。石渠的横截面是由底部为2米的正方形和顶部的弧形组成。修渠的过程中死了4人,有人说:“石渠修好后才知命是自己的。”该渠改变了青桐洋万顷稻田十年九涝、常年有做无收的历史,雷州人书写了一部艰苦创业、战天斗地的英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