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雷胡的创制想到雷歌雷剧的发展
日期: 2018-11-19 19:05:30
来源:市新闻中心
文字:【 访问:-

  雷胡是雷剧的主奏乐器。它音色高亢明亮,又浑厚兼容,刚柔相济,既能突出主旋律,又与乐队和谐融汇,用其伴奏雷剧唱腔很有特色,因而被所有雷剧团广泛运用,深受雷剧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它的创制,不知寄托着雷州多少代人的愿望,凝聚了多少雷剧人的心血,它为雷剧跻身广东四大地方剧种立下了汗马功劳,也让人们从中看到了雷歌雷剧发展的端倪。

  雷剧的前身是雷州歌(简称雷歌)。雷歌又是由地方谚语民谣与各种移民文化融会贯通而形成的。其酷似唐诗七绝,每首四句,每句七字。它有固定的韵律,严格规整,好记好学,好唱好听。数百年来,雷州人即兴而作,随口而歌,或感奋抒怀、或哀伤诉苦,自娱自乐,自我消遣。后来便有善歌乞丐以歌悦人,唱雷歌行乞。接着年青姑娘帅哥组成姑娘歌班,到各村庄街道为人唱歌颂神祈福、娱乐消遣、劝忠劝孝,并专门演唱劝世歌本劝世教人。而后,姑娘歌班感到一些劝世歌情节过于简单,便又添油加醋,演成班本歌。班本歌便是雷歌剧本的前身,其情节复杂,人物众多,规模也大,所需道具也多。为了演好班本歌,演员们想方设法学习粤剧、琼剧等剧种的演出程序、套路和技巧,又模仿人家自制各种道具。再后来,班本歌变成了雷州歌剧,姑娘歌班变成了大歌班,又变成雷歌剧团,1964年雷歌剧团正式改名雷剧团。雷歌的演唱,原先无腔无调,或大声哼喝、或小声呻吟,随意挥洒,或像骂人、或像哭人,被人戏称为“哦嗬人”。后来也有了流行腔,又有了喜腔、怒腔、愁腔、抒情腔等等多种腔调。

  但是,在相当长时间里,雷剧没有自己的主奏乐器,成了雷剧人的共同心病。人家京剧有京胡、粤剧有高胡、琼剧有椰胡、壮剧有马骨胡等等,各有特色。而雷剧演出的主奏乐器,忽而用板胡,忽而用高胡,非驴非马,没有雷剧自己的特色,与雷剧的唱腔也融合得不好。直至“文化大革命”中把样板戏京剧《杜鹃山》移植为雷剧,仍用粤剧的高胡作为主奏乐器。多少年来,大家多么希望雷剧有自己的主奏乐器啊。雷剧界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要搞雷剧自己的主奏乐器,广大雷剧戏迷也热切期盼着。可是新制一种主奏乐器,便是发明创造,谈何容易?创制者必须要深谙音乐知识,精通乐器原理、熟练乐器制作工艺,还要熟悉雷歌雷剧的地方特色。当时湛江地区(包括现在的湛江市、茂名市和阳江市)有一个专门为本地区文艺团体制作服装道具之类演出用品的舞台工厂,他们也说没有这方面的人才。

  到了1975年,全省戏剧调演,雷州市(原海康县)参演剧目是雷剧小戏《审椅子》。省里要求每个参演剧种必须有个性独特的主奏乐器。此前吴茂信曾提议:若要争取雷剧成为广东五大剧种(海南岛原属广东省,琼剧也在此列)之一,雷剧必须有自己的主奏乐器。这次调演应是争取雷剧摘掉雷州歌剧的帽子,正式进入地方剧种行列的重要机会。但是仓促之间谁能搞得出这主奏乐器?剧团领导和团员们都把眼光投到张朝杰身上。他是团里拉大提琴乐手,二胡演奏水平也高,业余又爱好做木工,其自制的家具不亚于专业厂家所产,尤其是家具油漆技术更令厂家师傅叹服。他少年时就常用青蛙皮或蛇皮自制胡琴,是闻名乡里的琴童。因而制作主奏乐器,他成了众望所归。

  张朝杰也不客气,马上选取材料着手制作。他用竹筒、椰子壳和橹罟木三种材料作琴筒,蛇皮和木板两种材料做琴皮,进行试制,并命名为雷胡。他确定雷胡的内弦为G音,外弦为D音。因为在雷剧唱腔中,不管是雷讴类,或高台类,或混合类,雷胡这样的定弦都能伴奏。定弦之后便能考虑琴杆的长度和琴筒的大小。他把每种材料都制作成多支琴杆长短不同,琴筒大小不一的胡琴。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张朝杰研制出了七把形状和音色各异的雷胡样本,由本团乐手张仲生等同志反复调试,筛选出了其中一把,是以竹筒做琴筒,以木板做琴皮的。雷剧的主奏乐器雷胡终于诞生了。而后《审椅子》剧组在湛江排练期间,又在舞台工厂另行选材试制了三把,均不理想。大家认为还是原来选定的由张朝杰创制的那把雷胡,更具雷州特色,更适合雷剧演奏,其音质好,穿透力特强。所以这次调演就是用这把雷胡作为主奏乐器。

  这次调演的第一站是广州第一工人文化宫(主奏吴茂信、指挥何堪太),第二站是新会(主奏张朝杰、指挥何堪太),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雷胡初战告捷,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主奏过雷胡的乐手有余石、刘寿、蔡文贤等人。张朝杰创制的雷胡,从1975年诞生至1984年,一直是海康县雷剧团主奏乐器。

  1985年,张朝杰已调离雷剧团,听说他原制的雷胡已被剧团乐手损坏丢失,他又按其原貌复制了一把。几十年过去了,张朝杰当年创制的雷胡也许已经不复存在,但是雷胡作为雷剧的主奏乐器却延续至今。雷胡又经过后人几十年的改进,尤其是经过雷剧团原台柱洪玉生的精心改造,已经更臻完善,雷州半岛100多个雷剧团,基本都用他改造后的雷胡,成了雷剧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如今雷剧不仅正式成为广东省四大剧种之一,而且雷剧《抓阄村长》和《梁红玉挂帅》两个剧目晋京演出,在京城“打雷”,《抓阄村长》荣获文化部“五个一工程”奖;《梁红玉挂帅》的主演林奋获得了国家戏曲最高奖项“梅花奖”。尤为可喜的是,在全国戏剧日见式微的情况下,雷剧日益兴旺发达,国家文化部派员前来考察叹为奇观,国家文化报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大篇幅报道。

  雷剧羽化飞腾之后,其母体雷州歌一样兴旺发达。由于雷州歌是民歌,古时候一些自命清高的文人学士是不屑一顾的,其著作中更是绝无雷歌的记载,雷州历代史志也少有这方面记述。漫长历史中,雷歌几乎成了不识字人的专利。如今雷歌进校园、登报纸、上电视,雷歌微信群聊更是群情激奋。大批知识分子、政府官员迷上了雷州歌,学写学唱雷州歌的热情空前高涨。雷歌过去是不识字人的玩艺,现在是文化人的拿手好戏。而做为雷歌向雷剧过渡阶段的姑娘歌,如今也繁荣昌盛,久演不衰。雷歌、姑娘歌、雷剧,三代同堂,并行不悖,堪称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谚语民谣到雷歌雷剧,又见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看到雷州人传承和发展雷歌雷剧的决心和能力。在雷歌雷剧传承发展过程中,雷胡自然也扮演了它独特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