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锚定“百千万工程” 各乡镇“亮绝招”!比学赶超激活一池“村水”
日期: 2023-08-02 09:41:17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雷州市融媒体中心
文字:【 访问:-

  日前,雷州市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现场比学首场活动在沈塘镇举行。通过现场观摩考评,亮成绩、比干劲,学长处、补短板,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和示范村。

图片

  据了解,鉴于每个村的资源禀赋、特色农业、乡村产业、文化发展等方面各有不同,雷州每月都将组织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现场比学活动,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将适时组织开展“回头看”,巩固深化现场比学活动实效。

  自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雷州科学谋划,精准发力,强化执行落实,在稳字当头、提质增效上做文章,全力以赴谱写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沈塘镇:坚持产业强镇兴村 走好乡村振兴“共富路”

  夏日的沈塘镇,处处绿意铺底,山水生金,乡村新风扑面而来。过去的沈塘镇,是一个经济落后的乡镇。近年来,沈塘镇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镇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多项指标在雷州市名列前茅,逐渐成为企业投资置业的热土。

图片

  沈塘镇位于雷州市东北部,境内湛徐高速公路、东雷高速公路、雷湖快线、省道S373线、县道沈陈线等道路横穿而过,优越的交通条件使得雷州经济开发区A区落地于此。沈塘镇抢抓机遇,出台了《沈塘镇三年发展规划(2022—2024年)》,高规格谋划乡村振兴新蓝图。

图片

  沈塘镇党委副书记袁振波告诉笔者,目前沈塘镇依托东雷高速、雷湖快线等交通便利条件,以壮大商贸和工业为目标,探索“政府主导+全民入股”的模式,村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大力招商引资,全力盘活留用地,以发挥其最大价值。目前,已经有蒲草文化产业园等两家企业入驻,招商引资工作正加快推进中。

  一边是厂房耸立,一边是秀美田园,来到革命老区沈塘镇后山村,乡村公路蜿蜒延伸,村道巷道整洁,村庄旧貌换新颜,村民生产生活大变样,一幅“远看有乡愁、近看有巧思”的宜居宜业美丽画卷徐徐展开。68岁的李观生谈起后山村一年来的变化连连称赞:“以前这里下雨一脚泥、天晴就一身灰,现在都变成了平整宽敞的水泥路,路两边进行了绿化美化,还有凉亭提供村民休闲娱乐,住在这里真舒服。”

  据袁振波介绍,目前沈塘镇已自筹资金4200多万元,建成精品村庄5条、美丽乡村16条。先后被广东省评为“广东省卫生镇”、湛江市评为“生态文明镇”、雷州市定位为“党建示范镇”。

图片

  炎炎夏日,村民在广场上一边乘凉一边编制蒲草工艺品,时有笑声传来。沈塘镇是蒲草之乡,在2022年已建成蒲草文化产业基地,承接开发蒲织灯饰工艺品,通过“互联网+”畅销欧美和日本市场,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解决周边就业1000多人,其中残疾人员60人,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在沈塘镇,不仅后山村实现了深度融合发展,各村都在学长处、补短板。例如,揖花村通过发展反季节狮头鹅养殖产业,年销售10多万只肉鹅,每年可带动村内务工800到1000人次,年产值1200万元。揖花腊味产业年销量达到12万斤,带动村民就业40多人,年产值500万元。茂莲村“一村一品”海水石榴产业投资600万元,目前种植面积600多亩,每年可带动村内务工7000到10000人次。孟山村依托韶山河自然风光,打造长达600米韶山河儒家文化长廊,构筑经营水上乐园……

  工业立镇、产业强镇。沈塘镇正在与当地美丽新农村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调风镇:打造乡村文旅样板 书写“新桃花源记”

  在调风镇,大风车随处可见,一片片十几吨重的洁白叶片在空中随风而动,一座座洁白的大风车点缀着连片的香蕉、菠萝、甘蔗多彩田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调风”镇。

图片

  近年来,调风镇以“雷州市历史文旅名镇”“东部沿海物流重镇”“新能源工业强镇”“现代农业种养大镇”“生态养生基地”为发展目标,依托九龙山旅游资源和香蕉、菠萝、甘蔗、蔬菜等优势农业资源,重点发展滨海旅游、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调风镇有着我国首个以红树林命名的国家湿地公园——雷州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

  九龙山地处调风镇九龙山潮落港,由日、月、星三岭组成,是亿万年前火山喷发的产物。山丘叠翠,瀑布飞流,海潮上溯,汇水成泽;红树林郁郁苍苍,飞禽走兽密林安栖,是当地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图片

  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占地1000多公顷,其中九成以上为湿地,红树林的种植面积有100多公顷。红树林是沿海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的统称,被誉为“海岸卫士”“海洋绿肺”“海上森林”。这些美誉彰显出它们在植物界的特质,以及与海洋之间的紧密关系。

  游客站在九龙山的观光台,整个湿地便尽收眼底,像一块绿地毯,随意地铺在这块湿地上。不时可见小白鹭、大白鹭、池鹭、夜鹭等。它们或栖息树头,或拍浪而起,或追逐嬉戏,鸟鸣声此起彼伏,在栖息、觅食、产卵、育雏,九龙山俨然已成“候鸟天堂”。

图片

  据调风镇党委书记陈诚汉介绍,目前调风镇正在构建“1151”乡村养生休闲服务体系,所谓“1151”是指1个游客服务中心、1条滨水休闲带、5大主题产品、1批特色民宿。结合九龙山,整合调风镇古村落文化、“千年红荔”等资源,打造“九龙山水 和美调风”乡村旅游线路。

  走进调风镇赤尾村,该村有着20多亩连片野生荔枝林。每逢夏季荔枝成熟的时节,满山满岭的荔枝树,高挂着一串串红红的果子,渲染着火红的日子。剥开红红的荔枝壳,露出那层如白玉一般的果肉,如蜂蜜般清甜可口,也甜透了村民的心。

图片

  据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调查统计,赤尾村现存野生荔枝共60多亩800多株,品种有黑叶、白腊、淮枝等,最大的胸径周长2.2米,最老的树龄达900年。

  “赤尾村的荔枝不仅是野生的,还怎么吃也不会上火。去年,村里成立了古荔树守护小组,每天巡查古荔树的生长情况,守护古荔树安全健康生长。”调风镇党委副书记黄凯新说道。

  这几年,赤尾村为做强乡村旅游产业打好基础,建设生态美丽宜居乡村,一方面大力实施“三清三拆三整治”、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另一方面,引导和鼓励村民利用村头巷尾荒地、废墟、边角地和房前屋后等,建设乡村“四小园”,为美丽乡村锦上添花。

  依傍着连片野生荔枝林,以“乡缘”为纽带,赤尾村建起了碧道、荷花园、生态水塘等,已建设赤尾森林公园280亩,扮靓村前生态水塘60亩,平整生态荔枝公园30亩,建设生态休闲广场15亩……

  田野风车吹来绿能,文旅融合串珠成链。雷州示范村各美其美,调风镇挖掘用好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物尽其用,把乡村扮靓,致力打造“千年红荔 生态名村”,结合九龙山红树林、野生荔枝林品牌等,打造更多文旅产业“新名片”,让好山好水引客来。

  覃斗镇:滨海渔村变形记 把大海变成“蓝色粮仓”

  向海洋要食物,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雷州迈向深蓝。人们提起覃斗镇,自然而然会与海洋牧场联想起来。在覃斗镇流沙湾海岸,一个名为“海威2号”的巨型养殖平台映入眼帘。

  据了解,“海威2号”长86米、宽32米、高16.5米,养殖水体3万立方米,是一种半潜桁架式渔业智能养殖平台,搭载自动投饵、在线监测等智能设备,形成智能化养殖管理,可节省人工成本60%。其宽阔的平台空间还能搭载太阳能电力系统,日均发电量约200度,实现绿色能源的自给自足,环保低碳。

  在“海威2号”,一群群鳘鱼、军曹鱼等大型鱼不时游动在海面上。这些海水鱼在这里运动空间充足,体型肥硕。据介绍,虽然在深远海养殖大鱼周期较长,但利润很可观。像鳘鱼,它的鱼肚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主要用来做鱼胶,价格很贵。它的鱼身切片可以卖到40元一斤。

  “以往村民靠天吃饭,收入微薄。我们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从养殖到加工,带动数十万村民增盈创收,同时村民也回馈我们。”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说道。

  日前,来自岭南师范学院的大学生“朝阳行”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更是把直播搬上了“海威2号”。队员们采用户外“走播”、室内烹饪品尝“吃播”等多种直播方式,在线讲解金鲳鱼从深海养殖到流水线加工的全过程,受到网友广泛关注和点赞。

  在覃斗的海边,除了有“海威2号”,还有让人不可略过的“流沙南珠”。流沙村隶属于湛江市雷州市覃斗镇,是“中国南珠第一村”。“流沙南珠”2005年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受2007—2009年洪水赤潮自然灾害的影响,2009年后流沙村的珍珠养殖慢慢没落。

  如今,流沙村已重振“中国南珠第一村”。在流沙村的一个珍珠加工厂内,工人们一字排开,忙碌个不停。打孔、进漂、抛光、串链……在工人们娴熟的动作下,一盆盆珍珠原料逐渐蝶变成了一串串光彩夺目的珍珠饰品,简洁的工作室顿时被映衬得珠光宝气,熠熠生辉。

  据《雷州市南珠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显示,上世纪90年代,雷州珍珠养殖遍及环流沙海域的覃斗、乌石、企水、北和、英利、纪家、唐家7个乡镇,其中,流沙村的珍珠年产量就达到10吨。珍珠加工出口也达到鼎盛时期,全市珍珠加工厂达110多家,珍珠出口创汇达1500万美元。

  当前,流沙村正着力打造全国最大南珠一体化生产基地,计划建成集聚珍珠孵化、养殖、加工、电商、文化、观光等16个板块的一体化产业园,可创造1500个就业岗位,并联结带动周边村2000个就业岗位,为促进乡村振兴,推进湛江南珠产业加快发展增添新动能。

  从小渔村摇身一变成珍珠出口主要产业基地,到广东最大海上养殖平台“海威2号”建成,一场向海图强的“掘金”行动正在加速前行,一个海洋强镇的新故事正在书写。

  乡村蝶变满目新,振兴图景催人进。雷州通过深入挖掘,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雷州美丽乡村彰显着各自的特色和亮点。未来,雷州乡村蝶变的故事俯拾皆是。

  亮点 | 揖花村:  “腊味村”芳香四溢引客来

  “回看这几年,我们村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从小乡村,到如今的美丽乡村,这放在过去可是想都不敢想。”揖花村村民陈光楚兴奋地说道。近年来,揖花村通过腊味产业带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在家门口解决了就业问题,村容村貌不断提升。

  图片

  在揖花村内的湛江市揖花食品有限公司里肉味飘香,工人们正忙着切肉、清洗、腌制、装罐。赵大琼是揖花食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2012年,毅然返乡创办腊味厂。

  “优质的猪肉决定着腊味的口感,所以猪肉要结实有力、肥肉香而不腻、瘦肉红润纤细。我们以70%瘦肉、30%肥肉的比例来生产一级腊肠。”赵大琼说道。

  腊肠经过切肉、腌制、灌肠、扎肠、烘干、冷却包装等工序,在腌制过程配上白砂糖、食用盐、白酒、酱油等,白酒一定要取好酒,这是一个制胜的秘诀;烘干过程需要72个小时,这样腊肠才显得成色好、味道好、品质好。

  “每一道工序都要精心操作,急不来,可谓‘慢工出细活’。”赵大琼说,凭借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公司生产的产品往往不愁卖,多是订单式作业,这几年腊味年产量达到六七万斤。腊味产业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策划】中共雷州市委宣传部
【统筹】雷州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