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运昌盛 一村七举人
日期: 2024-10-17 16:18:11
来源:南方日报
文字:【 访问:-

  秋日的早晨,驱车驶过郁郁葱葱的蕉林,一路直奔仕礼岭脚下的古老村落。车辆渐行渐近,远处山峦如黛,近处的稻田绿意盎然,偶尔几声鸡鸣犬吠,打破了周遭的宁静。

  山环水绕之中,远近闻名的“举人村”展露身姿。雷州市调风镇调铭村族谱有载,调铭村始祖丁道公于明朝末年自雷州府(现雷州市)淡水社(现东里镇)六斗村至此开基立村,清康熙至嘉庆年间有7人中举,享“文擎雷阳”美誉,于2013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初见调铭,一块写着“雷州孝廉第一村”的巨石率先映入眼帘,其后便是题有“挹爽”二字的举人公园牌坊。这里曾是挹爽门楼,始建于1928年,后遭毁,于1995年5月重修。“挹爽”两字乃民国名贤陈景鋆戊辰年所题,下框为灰塑字“举人文化公园”。

  牌坊后方坐落着调铭村七举人史馆。该馆为清代建筑,硬山顶,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二进,由正殿和东西炮楼、左右厢房和大门组成。左边厢房由凌云轩和耕读室组成,陈列着丁氏起源和耕读文化。右边厢房由文昌阁和孝廉馆组成,陈列七举人事迹。

  “调铭村世代尊师重教,尊老爱贤。”老支书丁妃农立于砖墙前,向游人介绍着村庄的往事:清康熙至嘉庆年间,调铭村科第不绝。其中有丁兆启、丁汝旼、丁奇玺、丁居诚、丁宗闽、丁奇琯、丁宗洛7人中举,有80多人考取各等监生、贡生、廪生、附生。任知县以上职务者有16人,授职九品以上者58人,学宦之荣,誉满三雷。

  “现在村里成立了奖学基金会,每年都会对村里成功考上大学和研究生的学子颁发奖教奖学金,以此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不断进取。”丁妃农说。

  跟随丁妃农的步伐,向着古村深处走去。南大门旁,两株古榕郁郁葱葱。据丁妃农介绍,古榕栽种于康照初年,为调铭村先祖丁宏猷与林氏夫妇共同栽种,寓意情比金坚、长相厮守。

  距离古榕不远处坐落着万山公祠。该祠以丁兆啟字“万山”命名,其占地面积约453.8平方米,分二进三庭,大门为青石门框,前置一对大石鼓。丁兆啟乃清初恢复科举考试制度后第四个考取举人的海康人,也是调铭建村后的第一名举人。

  除万山公祠外,村中还建有如显公祠、习菴公祠、弟三房公祠等,宅第结构大同小异,有门楼、厢房、大堂、书斋、花圃、客厅、庭院等,且饰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壁画,精妙绝伦。

  万山公祠旁便是太史巷。太史巷因调铭先祖被清朝皇帝钦赐翰林院检讨,赐建“太史第”而得名。巷长约350米,宽约4米,路面铺设玄武岩石板。巷道两边建有明经第、双太史第、春官第、广文第等十余座古民居,是调铭村的地标性古巷道之一。

  沿着青石板路前行,很快便走到凌云书塾。“这是我小时候读书的地方。”丁妃农边推开木门边介绍,凌云书塾乃丁宏猷于康熙十四年创办,原址位于万山公祠附近,清道光年间搬入如显公祠“聪听彝训”厅办学,2020年重修。

  清代调铭村从凌云书塾走出了20余名进士、贡士、举人、贡生,100余名廪生、秀才,名震三雷。在村民心里,凌云书塾是调铭村文运昌盛之根,也是调铭人耕读传家、科第文化的历史见证。

  漫步村中,只觉文脉悠长。绕行一圈复返村口,忽见稻田那头有一高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丁妃农介绍,此塔名为“文笔塔”,该塔为八卦形基底座,直径8.8米,高约42.88米,为雷州市境内第二高塔,寓意调铭村人才辈出、文运昌盛、举笔成名。遗憾的是,如今的高塔乃重建而成。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