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利镇基本情况
英利镇位于雷州市西南部,毗邻5个乡镇,6个农场,1个林场,1个盐场,成为与东方红国营农场实现镇场合一试点的乡镇。207国道、沈海高速、粤海铁路横穿全镇,镇区南距徐闻县海安港30公里、西距雷州市流沙港32公里、北距湛江港95公里,处于交通要道,交通十分便利。镇域面积2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万亩,总人口101763人,农业人口77718万人。近年来获得了“全国千强镇”(湛江市共有三个)、“全国重点镇”、“广东省科技专业创新试点镇”、“广东省教育创强镇”、“广东省生态示范镇”、“湛江市宜居乡镇”、“湛江市创建生态文明镇”、“湛江市发展先进工业先进镇”等荣誉。
英利镇菠萝种植历史悠久,资源禀赋条件良好,菠萝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均常年位居雷州市第一,是湛江市菠萝产业的核心优势区域,素有“菠萝之乡”的美誉,又因连片、广袤的菠萝种植园被称为“菠萝的海”。
二、菠萝加工产业情况
菠萝种植成长期为17至18个月,一般于6月份开始种植,次年12月开始集中上市,一直延续到4、5月份。英利镇菠萝菠萝种植品种原为“千里发”、随后更换为“青椒根”,目前广泛种植“巴哩”品种,菠萝成果由原来每个1-2斤改良成每个2-3斤,每亩可种植约4000株,亩产可达7000斤至9000斤。据统计,2020年全国菠萝年产量约186万吨,英利镇当年便收获菠萝约11万吨,约占全国的1/17。2020年以来,英利镇种植菠萝面积约5.8万亩,预计年产量可达14.2万吨。
英利镇作为雷州市西南部特色农业镇,是雷州菠萝产业园的重要组成成分, 英利菠萝已走向全国。当前英利菠萝成果主要分为3个等次进行销售,一般有收购商到实地进行估产,菠萝成果2.3斤/个以上的销往长江以北,收购价格一般为1.05元-1.2元/斤,约占英利镇每年菠萝产量的20%;菠萝成果1.5斤/个以上的销往长江以南,收购价格一般为0.7元-0.8元/斤,约占英利镇每年菠萝产量50%;菠萝成果0.7斤/个-1.5斤/个的则作为菠萝加工原料进行加工制作水管罐头,果酱、果馅等。收购价格一般为0.6元至0.75元每斤,约占英利镇每年菠萝产量30%。
长期以来,英利镇不断发挥“科技创农”作用,科学引领菠萝加工和培育扶持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融合发展,菠萝加工业已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菠萝在收购后,果肉用于制作罐头,菠萝芯、菠萝皮回收用于提取菠萝酶用于制药,菠萝皮经加工处理后用作饲料原材料。目前,全镇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规模的菠萝加工工业企业有广东南派食品有限公司,较大型菠萝芦荟等果品加工企业14家,另有专门对接加工企业的切果作坊50余间。
三、发展存在问题
当前英利镇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一是长期以来,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对全镇企业的关怀不够,中大型企业不愿落户,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不足,逐步被市场洪流所淘汰。2020年因疫情影响,我镇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规模菠萝加工工业企业退出了5间,其余工业企业也受到极大损失;二是菠萝主导产业没有行业协会以及牵头主体,行业内部没有统一的市场秩序,运营的产品大同小异,存在较为严重的恶性竞争。三是由于本地营商环境和企业对专业性技术人才以及熟练技术工吸引力不够,以致用工成本较高,企业出现用工荒现象;四是我镇的加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创新力度不足,发展前景不够广阔;五是企业用地多为租赁用地,扩建用地难,企业无法引进新设备,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更新换代,以致部分优质企业外流或者产业重心逐步外移;六是环评标准的提高,加大了企业对环保的投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发展的压力;七是企业发展资金渠道狭窄,没有土地抵押,融资难。
四、下步发展举措
一是加快产业升级转型。积极发挥连接海南岛与雷州市的纽带作用,共建热带农作物种植联盟和农产品加工联盟。加强与海南岛及沿线乡镇在产业投资、农业科技、信息共享等方面合作。催生菠萝产业行业协会,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成立专门机构保障协会企业正常运行。重点围绕菠萝、荔枝、芦荟等农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三大产业航母,开展产业招商和配套招商,全力引导企业转型升级,逐步实现产品由劳动密集型向富含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转变。
二是提升产业发展品质。力促雷州市现代农业菠萝产业园建设,实施“园区领头促发展”战略,镇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接产业园,依托园区平台优势,加快企业用地流转,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用地保障。开展“抓大壮小”工作,扶持上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通过以点带面加速其他企业发展。在巩固“南派”、“鹰峰”等著名品牌的基础上,加快品牌创建,争创更多质量好、档次高、有市场竞争力的本地加工产品品牌。
三是增强服务供给能力。深入开展暖企服务,正确处理“亲”与“清”关系。建立镇领导挂钩企业帮扶机制,成立企业服务机构,进一步推进技术服务平台、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确保企业掌握一手信息。加强与农商行的互联互通,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在全市范围内招工,自主培养优质技术人才,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员工生产生活提供保障,以留住人才来留住企业。持续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引导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加强污水、废气排放监管,依法淘汰落后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