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人一镐一锄挖出一个水库
(记者 吴智雅 戴李春)在雷州市南兴镇辉塘仔村,有一个小型的石坑尾水库远近闻名。“它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人人都知道,这是我们村民一镐一锄挖出来、一担一担子挑建起来的。”日前,9旬的抗美援朝志愿兵何春彬老人向记者追忆起昔日以人工挖水库的艰苦岁月,不由感慨万千。
没有一分工钱全村人也热情百倍
何春彬老人今年96岁,家住雷州市南兴镇辉塘仔村。他于1923年出生一个贫穷家庭,兄弟4人。那时正是旧中国处于兵荒马乱的时代,从小饱受各项苛捐杂税及地主盘剥的家庭,加上人口多,其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新中国成立后,老人与第三个弟弟先后应征入伍,他还于1950年至1953年当过抗美援朝志愿兵。老人的人生经历过贫穷、困难、艰辛、炮火等,他称除了炮火连天的岁月给人烙下深刻记忆外,还有就是全村人一镐一锄挖出一个水库过程也令人难以忘怀。
南兴镇辉塘仔村地处偏僻山坡,遇上干旱的季节,不仅村民的饮用水困难,连灌溉农作物的农用水也奇缺,常常导致群众颗粒无收。于是在1967年,辉塘村党支部发出号召,动员群众采用愚公移山式的方法人力挖掘水库,以解决干旱缺水的问题。“那时我才20岁左右,弟弟妹妹们才10多岁,就与父母全家人一起,参加了人工挖水库的伟大工程。”何春彬老人说,“没有一分工钱,全部是义务劳动,但全村人却都是热情百倍。”
一镐一锄地挖也完成伟大工程
据何春彬老人回忆,那个年代还没有掘土机、推土机等现代化机械设备,完完全全是靠村民们用铁锄、铁铲及镐子头等人工工具,一镐一锄地挖土,然后用铁铲往箩筐、粪箕里装土,再让村民们手提、肩挑甚至背扛,完完全全发挥出人的体能力量,喊着 “农业学大寨”“人民的力量大如天”等响亮的口号,甩着膀子加油干。“家里只要有劳动力的,就全部出来参加了,场面可热闹了。每干一天虽说没有现金报酬,但生产队也会给记上一天的工分,全村人都乐此不疲地天天干。
“人工开挖水库,从挖土到挑土都没有轻活。百儿八十斤一担的泥土我们挑不动,就与兄弟或者孩子们一起扛,年纪轻的就两人合抬50市斤的一粪箕土。”何春彬老人称。他那时是青年人,浑身有力气,肩挑百斤左右的都没有问题。但弟弟妹妹们却还稚嫩,一天抬扛下来也着实够呛。他们的肩胛头红肿得象个红鲜鲜的小馒头,把老妈老爸心痛得暗地里出眼泪。而他虽然年轻力壮,但由于是天天干活,手掌、肩头同样也起了水泡,但大家都毫无怨言。
在以人工开挖石坑尾水库的过程中,辉塘仔村成百上千的村民肩挑背扛,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爆发出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期间,我们有的村民因年迈或体弱无法上阵,就让兄弟或者儿子顶上去。”今年87岁的何春活和72岁的吴爱莲老人回忆时表示,他们有的村民在施工时受了伤,休息一阵立马返场……该项工程历经近半年时间,生产队里还宰了两头猪犒劳村民群众,历尽艰辛才终于挖成了现在的石坑尾水库。
很想再来一次工程验证“现代意志”
没有一部机械参加,全靠人工也能挖成一个水库,在现代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辉塘仔村人还是做到了。令人欣慰的是,该水库的建成投入投用,除了可使辉塘仔村的农田得到灌溉外,还有附近南坑、东吴等村庄群众的100多亩农田也能受益。该水库建成时宽20多米、长300多米、深5米,总面积10多亩。只可惜近日记者前往采访时,看到水库四周都是林木及高大的灌木丛,库容蓄水不多,堤坝及库周边都没有加固防护,并且附近的农田竟然全部丢荒,杂草丛生。
“非常遗憾,现在的石坑尾水库,几乎完全丧失灌溉作用了。”辉塘仔村老农告诉记者,“近10多年来由于缺少清理维护,导致水库的淤泥堆积越来越多,库存也变得越来越小。另外,水库还被邻近村的村民占为已有,用来养鸭子养鱼,完全根据个人需要随便排水,导致水库灌溉不了农田,100多亩农田丢荒10多年,很辜负那个时代大家肩扛背挑的血汗劳动。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很想发动大家再来一次人工开挖水库工程,一方面可以锻炼现代人的身体和意志,另一方面是把水库的淤泥清理掉并建筑防护,以拯救丢荒的农田……当然是如果有资金支持的话会更好,这样不用人工开挖,为此我们特别希望能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