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市“十三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雷州市“十三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的关键期,也是加快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机遇期。编制好《雷州市“十三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对促进雷州市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雷州市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条主线,以持续快速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高效、优质、安全和外向型现代畜牧业为目标,结合我市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编制出具有前瞻性的雷州市“十三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一、畜牧业发展形势和重要意义
(一)畜牧业发展基本形势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政府以及广大畜牧工作者围绕牧业增效农民增收,夯实牧业经济基础的奋斗目标,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振兴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实现了全市畜牧业生产协调、持续、稳定发展,特色牧业经济已经凸显。
1、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五年,也是最关键的一年,预计到2015年底,全市牛饲养量18.3万头,出栏 5 万头,分别比2010年增长-2.1 %和16 %;猪饲养量90万头,出栏50 万头,分别比2010年增长7.1%和3.5 %;羊饲养量6。5万头,出栏3.3万头,分别比2010年增长44.4%和57.1%;家禽饲养量1681万只,出栏 1141万只,分别比2010年增长-6.3%和-10.7%;蛋类总产量6240吨;肉类总产量62408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22.7%和7.5%;畜牧业总产值14.5亿元,比2010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
2、畜牧养殖板块经济已成雏形。通过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整体规划,重点扶持,示范带动等措施,现已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畜牧业生产相对集中,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的养殖带。如:客路、纪家、白沙、南兴、龙门、杨家、松竹等镇,重点发展雷州黄牛纯繁扩群与开发利用,形成雷州黄牛特色板块经济;北和、乌石、英利、龙门、调风、雷高等镇形成了雷州山羊生产基地;客路、附城、白沙、南兴、雷高、龙门、松竹、调风、纪家、杨家、英利等镇和农垦系统已形成了商品猪生产基地;白沙、附城、沈塘、南兴、松竹、东里等镇形成了三黄鸡生产基地;沈塘、松竹、附城 、南兴等镇形成了肉鹅生产基地;沈塘、附城、雷高、调风等镇形成了蛋鸭生产基地。
3、养殖效益明显提高。标准规模养殖模式的兴起、实用科技的推广普及、优惠政策的强势推动、专项资金的拉动辐射,已使畜牧产品品质大幅度提升,抵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养殖周期缩减,商品销售领域不断扩大、渠道逐渐变宽,养殖效益明显得到了提高,农民已从养殖业中赏到了快速致富的甜头。
4、规模养殖场(户)发展较快。全市各类畜禽规模化养殖户(场)预计2015年年底发展到2000多户。能繁母猪30头以上,肉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场有100多个;肉牛年出栏10头以上的规模场(户)有 30多个;肉羊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场(户)有 60个;肉鸡年出栏2000只以上的规模场有280个;肉鸭年出栏2000只以上的规模场有100个;肉鹅年出栏500只以上的规模场有 20个。此外,还有肉鸽、肉兔等养殖户一批。
最具规模的正大(湛江)现代农业年产100万头肉猪产业化项目投资约40亿元,依据规划将雷州市作为重点发展区域。生猪项目第一期2400套祖代种猪场项目,位于客路镇东坑村,占地260亩,投资7000多万元,引进目前国内领先的智能母猪饲喂系统、自动送投料系统、全空调降温系统和母猪发情探测器等设备设施,配套设计先进的生产流程,建设现代化猪场。第二期种猪配套场项目,选址位于客路镇田头仔村,占地508亩,投资约6000万元,目前正在建设中。正大公司还将计划在我市陆续开工建设4个猪场,以达到年产10万头优质生猪的第一阶段目标。
5、养殖模式优越。目前,我市畜禽规模化养殖呈多元化和多方位发展新格局。主要发展模式:(一)国营(集体)型养殖模式。这种养殖模式主要有幸福农垦畜牧有限公司猪场、湛江农垦金星畜牧有限公司、湛江南光畜牧有限公司都是集体和单位经营管理。(二)自主经营型养殖模式。这种模式由养殖户独自投资,自主经营、自行管理、产品自行销售,不受外界和他人干扰。(三)股份合作型养殖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几个专业户联合投资经营畜禽养殖的股份制有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和创造的利润,由股份公司各股东共同分配(分红)。(四)“公司+基地+农户”养殖模式。目前,雷州市绿洋农科种养合作社就是采取这种模式运作。还有客路助农合作社、沈昌农牧合作社等都是成功的例子。
6、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日益显现。2020年,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将达到 25%,牧业增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养殖业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拉动了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皮革加工、羽毛加工、饲料加工、兽药经销及运输、营销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对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社会大局、增加财政收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
(二)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畜产品深加工明显滞后,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十二五”期间,我市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量大幅增长,但目前我市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很少,且都是小规模,绝大多数畜产品都是以最传统的产品方式进入市场,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差,优质产品形不成品牌效应,优势产业很难做大做强。主要表现在畜牧生产与畜产品加工、流通脱节,生产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企业缺乏名牌产品,致使畜产品仍然以原料形式外销,利润流失严重;与畜产品相关的上游、下游产业之间联系松散,缺乏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与合作,经营利益机制不健全,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整体产业的经济效益没有真正显现出来。
2、畜牧业生产环境仍然落后。近年来,我市畜牧业规模化程度逐年提高,但是畜禽粪污处理能力较低,饲养管理粗放,产出功能差,效益低。与现代牧业生产方式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畜牧业生产传统成份浓重,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生产设施简陋,管理方式粗放,尚没有摆脱速度数量型发展模式,对资源、生态和环境构成沉重压力。
2、畜牧业生产环境仍然落后。近年来,我市畜牧业规模化程度逐年提高,但是畜禽粪污处理能力较低,饲养管理粗放,产出功能差,效益低。与现代牧业生产方式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畜牧业生产传统成份浓重,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生产设施简陋,管理方式粗放,尚没有摆脱速度数量型发展模式,对资源、生态和环境构成沉重压力。
3、动物疫病复杂,传播途径多,防控难度大。近年来,口蹄疫、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也给我市动物防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整体抵御能力差。
4、基层畜牧兽医服务队伍薄弱。我市设有19个基层畜牧兽医站,但人员缺编多,青黄不接。特别是村一级防疫队伍还未组建到位,很难承担起繁重的畜牧兽医服务工作任务。
5、畜牧业投入资金不足。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畜牧业发展不平衡。“十二五”期间,全市畜牧业投入虽有一定增长,但总体投入不足的问题还是很突出,而且投入不平衡,形成镇与镇、村与村之间发展差距扩大,群众缺乏生产资金等问题突出。
(三)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意义
1、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可以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科学养殖提高农副产品的转化利用,为市场提供畜禽产品,增加农民收入。为种植业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提升林果品质和收入,可有效实现农村循环经济的推进。
2、发展现代畜牧业是促进城乡结合的有效手段。规模养殖可集中在城乡结合部,以合作社为平台,工厂化的生产方式推动畜牧业生产发展,既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劳动就业率,又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有效地缩短城乡差距。
3、发展现代畜牧业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主要途径。“菜篮子”是人民生活的主要标志,而且肉蛋是“菜篮子”的主要部分,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有效地保障广大消费者食品供给,满足人民生活所需。
4、发展现代畜牧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人口多,消费需求量大,加快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准,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二、总体思路、实施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的要求,围绕实现雷州市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着力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坚持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合作化经营的发展方式,强化政策和项目扶持,巩固和提升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饲草料保障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产业化经营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和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水平,大力发展健康养殖,培育优质无公害畜禽生产基地,提升畜禽产品供给能力,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实施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根据资源特点、产业结构、发展基础,因地制宜确定主导品种,按照“宜畜则畜、宜禽则禽”,扶大、扶优、扶强,合理规划,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形成优势产业突出,区域重点推进的发展格局。
2、坚持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大力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和布局,突出支持主产区和优势区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分步实施,保障畜牧业又快又好发展。
3、坚持科技创新,提升效益。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突破制约畜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不断提高良种化水平、饲料资源利用水平、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和疫病防控水平。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我市畜牧产业发展水平和产品综合竞争力。
4.坚持市场导向,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各方面投资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与农民形成稳定利益关系的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积极引导和支持畜牧业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三)发展目标
1、综合生产能力水平。到2020年,全市牛饲养量18.48万头,出栏 5.13 万头,分别比2015年增长1 %和2.52 %;猪饲养量95万头,出栏56.5 万头,分别比2015年增长5.5%和13.1%;羊饲养量9.1万头,出栏4.6万头,分别比2015年增长40%和40%;家禽饲养量1686万只,出栏 1144万只,分别比2015年增长0.3%和0.3%;畜牧业总产值15.61亿元,比2015年提高8个百分点。
2、畜禽产品保障供给。到2020年,肉类总产量67363吨(其中:牛肉5687吨、羊肉634吨、猪肉42375吨、禽肉18667吨),比2015年增长13.7%,蛋产量6558吨,较2015年增长5.1%。
雷州市畜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表 | |||||||||||
单位:万头,万只,吨,亿元 | |||||||||||
指标名称 | 2015年 | 十三五计划 | 年均递增(﹪) | 2020年比2015年增加(﹪) |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
牛饲养量 | 18.3 | 18.33 | 18.37 | 18.41 | 18.44 | 18.48 | 0.2 | 1 | |||
牛出栏量 | 5 | 5.02 | 5.05 | 5.07 | 5.1 | 5.13 | 0.5 | 2.52 | |||
猪饲养量 | 90 | 91.3 | 92.4 | 93.3 | 94.1 | 95 | 1.1 | 5.5 | |||
猪出栏量 | 50 | 51.3 | 52.5 | 53.8 | 55.2 | 56.5 | 2.5 | 13.1 | |||
羊饲养量 | 6.5 | 6.9 | 7.4 | 7.9 | 8.5 | 9.1 | 7 | 40 | |||
羊出栏量 | 3.3 | 3.5 | 3.8 | 4 | 4.3 | 4.6 | 7 | 40 | |||
禽饲养量 | 1681 | 1682 | 1683 | 1684 | 1685 | 1686 | 0.06 | 0.3 | |||
禽出栏量 | 1141 | 1141.6 | 1142.3 | 1143.1 | 1143.7 | 1144 | 0.06 | 0.3 | |||
蛋产量 | 6240 | 6302 | 6365 | 6429 | 6493 | 6558 | 1 | 5.1 | |||
乳产量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
猪肉 | 37500 | 38475 | 39375 | 40350 | 41400 | 42375 | 2.5 | 13.1 | |||
牛肉 | 5659 | 5687 | 5687 | 5687 | 5687 | 5687 | 0.5 | 2.5 | |||
禽肉 | 18656 | 18667 | 18667 | 18667 | 18667 | 18667 | 0.06 | 0.3 | |||
羊肉 | 593 | 634 | 634 | 634 | 634 | 634 | 7 | 40 | |||
肉类总产量 | 62408 | 63463 | 64363 | 65338 | 66388 | 67363 | 2.9 | 13.7 | |||
畜牧业产值 | 14.5 | 14.71 | 14.93 | 15.16 | 15.38 | 15.61 | 1.5 | 7.73 |
三、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
(一)产业布局
根据我市不同乡(镇)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养殖传统、供求关系,按照“突出地方特色,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集聚,提高竞争能力”的原则,确立主导品种,因地制宜发展畜禽养殖业。
1、标准化、规模化优质生猪养殖基地。在客路、附城、白沙、龙门、英利、雷高等镇大力推广生猪标准化生产,发展优质生猪产业。
2、优质肉牛推广重点镇。在客路、龙门、纪家、白沙、杨家、唐家等镇大力推广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发展优质肉牛产业,充分利用雷州黄牛这一地方良种,适度引进域外良种进行杂交改良,提高养牛效益。
3、雷州山羊扩繁生产示范区。在英利、北和、乌石、覃斗、龙门、唐家等镇丘陵地区,充分利用大量灌木林的有利条件,发展雷州特色的雷州黑山羊产业,通过保种逐步提高山羊的各项生产性能,争取配合省建设好雷州山羊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进而辐射带动全市山羊产业发展。
4、发展种草养鹅生态牧业经济带。在白沙、附城、沈塘、南兴、雷高、松竹、杨家等镇大力推广种草养鹅业,充分利用有限的水域资源,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业。
5、滩涂蛋鸭生产带。在调风、东里、雷高、附城、沈塘等镇沿海滩涂引导农民利用独特的海滩地沼泽发展蛋鸭生产,逐步形成海蛋(红心蛋)品牌效应。
6、招商引资发展畜禽加工业区。以肉食品加工等企业和合作社为龙头示范带动畜禽养殖业发展,为正大(泰国)公司投资建设大型屠宰企业提供必要条件,扶优扶强已落户的畜牧企业,实行高起点、高标准的养殖、加工开发,提升产品质量,招商引资、扶持一批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到我市落户,促进养殖园区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公司加农户等方式,带动当地养殖业发展,促进畜禽产业化示范区建设。
(二)发展方向
突出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生产的两个根本,紧紧围绕扶持牧业合作社经营,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中心,在稳定猪禽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动物。打牢肉牛羊养殖、猪禽养殖、特色养殖、良种繁育建设、饲草料保障建设、畜禽产品安全和畜禽加工业建设等重点工程基础,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
1、积极扩大畜禽养殖规模。坚持政府扶持、多元投入、多方建设的方针,鼓励引导分散、小规模饲养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变。着力培育规模养殖小区、场、户建设,逐步形成畜禽优势养殖区。对新建规模养殖场区要进行合理选址,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环保治理;对原有场区加强规范化改造。通过农民牧业合作社或规模场、区联系千家万户养殖。
2、加强畜禽标准化生产。坚持规模化与标准化相结合,以规模化带动标准化、以标准化提升规模化。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全面推动标准化进程。到2020年,90%以上备案登记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实现标准化生产。达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模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的目标。
3、大力发展牧业合作社。按照自愿、自立、互助原则,引导牧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力争2020年达到50个。鼓励支持有条件的牧业合作社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业,建设饲料加工与配送中心、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服务中心、良种推广与人工授精服务中心等,通过合作社利益链条把发展和服务联结起来。使其发挥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4、突出发展牛羊养殖。建设牛羊规模养殖小区和养殖基地,对牛羊养殖优势区域养殖场(小区)基础设施进行标准化改造建设,重点抓好圈舍、水、电、路、环境等生产设施设备建设。到2020年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达到50个、山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100个。
5、稳步发展猪禽养殖。“十二五”期间,猪禽养殖在政策扶持和科技推动下得到飞速发展,除满足本市需求外,还大量供应外省市。为巩固猪禽养殖业稳步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十三五”重点打造品牌效应,上规模上档次,争取建设万头商品猪场20—30个,良种覆盖率90%;大型养禽场50个。
6、加快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大集中连片的高标准规模饲草料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开展铡短粉碎、饲草料全价配方生产,大力推广青贮、饲草料颗粒饲喂技术,2020年在牛、羊养殖小区或合作社建立20个日产10吨以上的饲草料颗粒加工点。
7、加快推进畜禽加工业进程。大力发展畜产品深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到2020年,大型上规模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个。在优势畜产品集中区和集散地建设区域性畜产品专业市场,实现优质畜禽产品与市场对接。大力发展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民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了解畜牧业产品布局、掌握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专业销售队伍,解决畜产品销售问题。
8、品牌创建和特色产业培育。注重畜产品新品牌的开发,抓好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原产地地理标识等认证工作,到2020年,使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产量占畜产品总量的30%以上。以雷州山羊、雷州黄牛杂交商品代和狮头鹅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发展潜力的生态、有机品牌。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畜牧业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畜牧业工作规划和措施,检查、督办畜牧业发展工作实施情况。各镇(街道办)要将畜牧业发展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制定本地畜牧业发展规划、建设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实施。各有关单位(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大合唱的良好局面。
2、做好政策配套。全面落实国家、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建设、畜禽良种补贴和防疫体系建设等财政扶持项目和规划的重点建设有效地对接,各项支农资金、扶贫资金等重点向畜牧业倾斜。各商业银行要加大对龙头企业、养殖场、养殖大户的信贷支持力度。国土部门对用于发展畜牧生产用地,一律按农业生产用地管理,优先办理各项手续;电力部门对畜禽养殖大户(场)用电实行农业用电收费;交通部门继续执行绿色通道政策,对运送畜禽产品的车辆免征车辆通行费;保险部门积极为畜禽养殖开展风险保险;畜牧部门对发展畜禽养殖的农户,免费提供技术服务。
3、加强科技创新推广。大力推广和普及畜牧兽医先进实用技术,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和教学单位联合开展畜禽新品种(系)培育、疫病防治、畜产品加工、保鲜等关键技术协作攻关,力争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鼓励支持畜牧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畜牧业科技示范场和科技园区建设,加快科技产业化发展,提高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充分发挥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的主体作用,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服务组织,支持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
4、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一是按照“动物防疫工作政府负总责,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原则,落实好政府与部门之间的双向双轨防疫工作目标责任制。二是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切实抓好免疫、消毒、监测等防控措施,确保免疫密度,落实好防疫所需物资和资金,千方百计地保障我市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5、强化法治建设。坚持“在服务中执法,在执法中服务”的原则,为畜牧业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是进一步加强对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的宣传培训工作。二是加大执法监督工作力度,确保生产、经营和消费三者有序运行。
6、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扬“和谐、务实、发展、创新”的敬业精神,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重点加强作风、行风和能力建设,打造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牧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7、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等投入品监管,加强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快动物标识、监督监测及可追溯体系建设,实行畜产品市场准入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饲料生产企业准入门槛,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认证。提高市场信息服务和监测预警能力,完善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雷州市畜牧兽医局
二0一五年三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