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日期: 2016-11-28 00:00:00
来源: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字:【 访问:-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6年11月23日在雷州市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梁亚雄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五年工作回

       五年来,本届政府在湛江市委、市政府和雷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雷州市人大、市政协的积极监督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六大抓手”战略,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自然灾害带来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基本完成了本届政府任期的各项工作任务。2015年与2010年相比,全市生产总值从127.94亿元增加到254.39亿元,年均增长10.2%。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62.63亿元,年均增长2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43亿元,年均增长11.7%;公共财政收入5.87亿元,年均增长12.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00元。三大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45.4︰15.3︰39.3调整为2015年的37.5︰15.0︰47.5。

一、五年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现代农业取得新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91.02亿元增加到150.84亿元,年均增长4.8%。投入资金12.55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61.78万亩。东西洋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区项目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配套建设的国家粮食储备库、广垦精米加工、福象优质米加工项目加快推进。2013年我市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2015年,我市芒果、青枣、菠萝、香蕉、菠萝蜜等水果被评为湛江八大名果;高锌米被评为广东“十大名米”之一。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25万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54家,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湛江市农业龙头企业3家,创建广东省名牌农产品8个。省水利建设示范县122宗项目已完成101宗,在建8宗;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全部完成。投入2亿多元,基本完成城市防洪、南渡河水闸和43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任务。北仔、三教、东里等8条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完成投资4.38亿元,占到位资金92%。投入1.2亿元建造200吨以上大型钢质渔船13艘。

工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工业增加值从16.65亿元增加到34.39亿元,年均增长1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4家增加到62家。全市招商引资项目32个,投资额达135.36亿元。国电东里风电场、千扶宝、伊齐爽、龙之润等项目建成投产;2015年12月,大唐国际雷州电厂项目全面动工建设,累计投入26亿多元;广东首个近海油田乌石17-2油田群开发项目进入实质性阶段,有望在雷州市临港产业园选址建设陆上终端;粤电红心楼风电、中航调风风电、画景矿泉水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2015年5月,雷州市临港产业园获得省批准挂靠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享受省产业转移政策。积极推进奋勇工业集聚区建设,累计投入6338万元,入园投产企业8家、在建9家、落户5家;正在加快规划沈塘、雷南工业集聚区,园区筹建相关工作加紧推进。

第三产业取得新成绩。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从50.23亿元增加到121亿元,年均增长15.0%。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由111.55亿元、40.66亿元增加到230.69亿元、105.98亿元。房地产业持续发展,全市商品房交易11082宗,销售面积123.27万平方米,销售额达37.48亿元。乌石对台小额贸易点正式启用。新增快递配送网点50多家,新增电子商务企业100多家,京东中国特色雷州馆入驻我市。樟树湾大酒店、茂德公古城建成营业。成功举办2016首届美丽雷州乡村游论坛。雷城被评为广东省旅游名镇,雷王故里、海韵天成两个景区入选湛江新八景。接待游客量、旅游总收入分别从2010年的99.84万人次、3.0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07.7万人次、27.1亿元,年均增长25.2%和54.8%。

二、五年来,我们坚持建管并举,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五年来,累计投入市政建设资金1.97亿元,完成夏广路、西湖大道、广朝路等城市主次干道的改造建设;累计投资10.64亿元改造建设省道、县道、乡道和一般农村公路2178.5公里。湛徐高速公路雷州段、雷湖快线建成通车,东雷高速雷州段及雷城延伸线项目征地任务基本完成。乌石、龙门、英利等8个乡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入运行。全市21个镇(街)建成23个垃圾中转站、4524个垃圾收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加紧推进。积极实施城区照明工程,已建有照明路灯9873盏,市区主干道亮灯率达95%以上。完成英利、调风、东里等6个乡镇客运站升级改造。市客运中心、雷城客运站建成投运,城区新增4条公交线路。加大电网改造建设,累计投入16.77亿元改造建设变电站及输电线路。碧桂园房地产项目落户我市,累计完成投资7.38亿元,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二期工程正在建设;建成半岛首府、中华广场、永达广场、阳光尚景等住宅小区。市人民公园、中央商务区、市殡仪馆搬迁等项目积极推进;全市人防地下工程累计建设41239平方米,101工程和市人民公园公共人防工程正在加快实施。

管理水平逐步提升。编制完成《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完成乌石、调风、雷高、东里、英利、北和等6个镇镇区总体规划;城市建成区从原来19.8平方公里扩大到27平方公里。积极创建省卫生城市,大力开展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城市综合整治行动,铁腕整治违章建筑、乱搭乱建违法行为和占道经营现象。五年来,纠正和制止“六乱”行为7万多宗,依法取缔城区非法营运三轮摩托车7000多辆。实施环卫外包,实现城区保洁面积全覆盖。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重点污染源工业企业排污申报登记执行率达到100%。全市8家制糖企业全部建成废水生化处理设施并投入使用。全长9.5公里的环西湖水库绿道基本建成。建设生态景观林带202公里,新增生态林面积1.5万亩。建设乡村绿化美化村庄154个,乌石、东里、调风、南兴、客路、龙门、英利、唐家等8个镇被评为湛江生态文明镇,658个自然村被评为湛江市生态文明村, 5条自然村和2个社区荣获湛江市宜居村庄(社区)称号。

三、五年来,我们坚持以民为本,民生工作明显改善。

社会保障持续增强民生支出累计143.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1.3%。五条民生保障线基本按照省标准落实。全市16.3万名60岁以上城乡居民享受养老待遇,10884名五保、1700名孤儿、53718名低保对象按新标准列入财政供养,20000名残疾人享受国家财政生活补贴。“创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通过省验收。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超额完成湛江市下达的参保任务。全面开展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共发放救助金4174万元,累计救助63223人次。投资1348万元,新建敬老院4所,改扩建138所。慈善事业扎实开展,共筹集各类善款8056万元,支出善款6182万元。克服财政困难,逐步提高公职人员和农村干部工资待遇,财政全额供给人员平均工资由2010年的1476元增加到2016年的4599元。

    民生实事办实办好。成功防御包括超强台风“威马逊”、强台风“海鸥”在内的19场台风,去年又战胜50年一遇的大旱灾,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投资2.6亿元,解决了89.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投入2.88亿元,扶持103条水库移民村庄新建房屋3401座,解决了移民16938人的住房困难问题。投入1.42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1257套,群众住房难问题得到缓解。积极实施茅草房改造工程,基本完成10929户茅草房改造任务。圆满完成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实现22506户11.71万人脱贫;深入开展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帮扶包括73个贫困村在内的438个行政村29569户贫困户,实现帮扶全覆盖。建起市、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服务平台。

四、五年来,我们坚持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社会治安保持稳定。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努力创建平安雷州,社会大局更加稳定。五年来,全市侦破命案59起(含积案6起),破案率达100%;打掉各类犯罪团伙208个;抓获刑事犯罪嫌疑人7090名,其中刑拘5262名,逮捕3886名,移诉5095名;收缴非法枪支2616支。特别是2015年12月国家禁毒委将我市列为“毒品滥用危害严重警示通报地区”之后,我市以开展“雷霆扫毒—2016”专项行动为抓手,铁腕推动禁毒整治工作,截至今年10月,查处涉毒人员2011人,强制戒毒人员1149人,破获毒品案件357宗,打掉涉毒团伙13个,在湛江市成效量化考核中排名均为第一。各镇(街)全面建起社区戒毒康复中心。市特殊监区、市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基本建成。创新社会管理,强化防控体系建设。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城区治安复杂地区、重点要害部位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组建雷州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组织开展“百干驻镇千干驻村解万难”活动,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加快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安全社区建设,连续五年没有发生重大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五年来,投入“两创”资金8.3亿元,完成建设项目2414个,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21个,我市被授予“广东省教育强市”称号;教育“创均”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督导评估。市一中新校区项目竣工投入使用。2015年秋季起,按照“就近入学”管理原则,严控城区小学和初中招生人数,大班额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五年来全市高考上线人数达40722人,上本科人数达13772人,均居湛江市各县(市)前列。文体事业加快发展。雷剧传承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建设了19个镇级文化站综合楼、418个农家书屋、471个村级文化室;出版了《雷州文化概论》、《雷州历史文化丛书》、《雷州石狗》等专著;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省级项目8个,市县级项目15个;乌石镇被评为全国文明镇,白沙镇邦塘村、龙门镇潮溪村等9条古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增加健身广场5个。成功承办第十四届省运会武术套路项目。今年7月,我市入选首批广东省足球试点县。卫计工作取得新成效。新建扩建北和、南兴等14间卫生院住院和妇产科综合楼,北和镇卫生院被国家卫计委评为“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全市没有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2013年我市被评为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2014年、2015年我市人口计生工作获得省政府通报表扬。实施技改项目17项,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共10项。此外,审计、人事、档案、统计、物价、双拥、工会、农机、气象、市志、打私、宗教、对台、外事侨务、妇女儿童、残疾人、民兵预备役、防震减灾等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

    政府建设不断加强。依法行政深入推进。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结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396件,办结率99.7%,政协委员提案219件,办结率100%。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全市取消行政许可225项。市政府文件、全市性会议分别减少22.5%、26.3%。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续聚焦“四风”问题深查实改。切实抓好省委第十一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落实。“陈瑸廉政史迹展览馆”建成开馆,清端园廉政教育基地成为湛江市廉政教育重要平台。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全面完成公车改革。铁腕惩治腐败,增强反腐震慑力。五年来,纪检监察机关立案630件,结案554件,处分党员干部533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强化项目招标、政府采购、土地出让等重点领域监管,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饱含着上级党委、政府的深切关怀,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为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驻雷部队、驻雷单位、各国有农林盐场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向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工业园区建设不够完善,严重影响招商引资,制约项目落地,用地瓶颈有待进一步突破。二是经营城市理念尚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征收储备土地较少,城市经营和建设管理未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三是农村环境卫生、文明程度、治安状况等社会管理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综合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政府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政府和企业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公开公正法治营商环境尚未完善。五是个别部门个别干部服务经济发展意识不强,缺少激情、状态不佳、不敢担当。对此,我们一定会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市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下行压力加大带来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更要看到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和支持湛江建设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编制实施北部湾城市群规划成为国家战略,广东加快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湛江加快开创大工业时代,为我市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特别是我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描绘了发展蓝图,指明了发展方向。为此,我们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握形势,适应新常态,开创新局面。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认真按照中国共产党雷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六大抓手”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建设粤西能源城市、魅力文化名城、滨海休闲胜地,打造湛江副中心城市!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431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6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2亿元,年均增长11.2%;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8.8亿元,年均增长8.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000元,年均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年均增长8%。

围绕以上目标和要求,今后五年要着力抓好九方面主要工作

一、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夯实农业基础。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继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将东西洋打造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粮食种植基地;按照“防大洪抗大灾”目标,继续实施防洪减灾、水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障、农村水利建设等工程。投入12亿元,完成8宗海堤加固达标工程,7宗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3宗中小河流治理防灾减灾工程;投入33.8亿元,实施英益水库和南渡河引水及其综合整治工程;投入7亿元,完成14宗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投资4.1亿元完成4宗中型水库除险加固扩容工程。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建造200吨以上钢质渔船20艘,打造1000吨以上渔船15艘。全力抓好渔港项目建设,确保乌石国家级中心渔港通过农业部组织验收。

发展特色农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充分发挥雷州资源特色和农产品资源丰富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效益农业。加快发展规模农业,着力抓好菠萝、香蕉、芒果、甘蔗等热带水果示范区建设,支持伊齐爽等企业对菠萝品种进行优化改良。大力实施重点农业项目,加快推进东西洋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区建设,完成国家粮食储备库和广垦精米加工、福象优质米加工等项目。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巩固和发展“覃斗芒果”、“流沙珍珠”两个地理标志品牌,将“雷州青枣”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注重抓好“雷琼黄牛”、“雷州黑山羊”等地方性良种保护开发工作。加快林业发展步伐,引导好经济林业种植,扶持林业加工业发展壮大,2020年林业产值达到45亿元。积极引导水产养殖业科学化发展,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水产品种,重点振兴对虾、珍珠产业,形成产业优势。

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流转,引进大企业大财团租赁土地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着力鼓励伊齐爽、绿洋、绿富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做大做强,聚集资源、资金、人才,加快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载体。认真落实好“三农”政策,切实抓好种粮、良种、养殖、农机购置等各项惠农补贴的发放。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促进农民进城、进社区、入工业园区务工就业。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强化信息技术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帮助和支持。鼓励和支持农民依托当地资源和市场,从事农产品加工、经销,通过创办实业促进农民增收。鼓励引导农民创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力实施精准扶贫,紧紧围绕“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统筹扶贫资金,实施一批精准扶贫项目,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衔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确保2018年全市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省同步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努力促进贫困产业发展水平、人居环境质量、社会保障水平和农村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二、着力加强园区建设,构建招商平台,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完善园区功能。编制“一园三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切实采取有效举措,破解工业用地瓶颈。加快与省盐业集团合作步伐,签署用地协议,解决雷州市临港产业园5760亩用地问题。与奋勇高新区共融共建奋勇工业集聚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加强与雷州林业局沟通,争取支持解决奋勇、沈塘工业集聚区工业用地问题,确定沈塘工业集聚区近4000亩土地归属权。加强与湛江农垦局沟通,解决雷南工业集聚区2800亩用地问题。加快推进园区建设,不断完善园区水、电、路、绿化、排污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生产生活文体等配套服务设施,满足园区企业发展需要,增强园区承载力和招商引资吸引力。

抓好重点项目。围绕“六大抓手”,发挥“一园三区”平台优势,积极谋划一批重产业项目和区域开发项目落户建设,到2020年末,力争全市招引工业项目100个,确保工业项目在建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重点抓好大唐国际雷州电厂项目,争取2018年建成投产;加快推进乌石17-2油田群开发项目;完成粤电红心楼、中航调风风电场、中电投雷州井仔风电、画景矿泉水扩建等项目;跟踪推进协鑫企水光伏发电、蕾味食品加工等一批项目,力促项目早日建成投产。

力促自主创新。重点发展机械制造、农海产品加工、制糖、木产品加工等产业,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和一批名优产品,促进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2020年末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7.7亿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培育一批企业向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转变。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30%。引导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本无缝对接,加大扶持产业园区、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建研究实践基地,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攻关,突破一批对产业规模化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严重制约的技术瓶颈。

加大招商力度。研究出台《雷州市2016-2020年招商引资工作方案》,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实行招商奖励政策。立足我市资源、区位优势,充分借助湛江奋勇高新区的辐射效应,加强双方招商合作。采取多方式招商引资,积极开展暖企服务,正确处理“亲”与“清”的政商关系牢固树立“信守契约,尊重资本”理念,建立领导挂钩帮扶机制。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严格执行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推进技术服务平台、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跟踪服务重点项目,建立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制度。

三、着力发展旅游产业,发挥名城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完善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发挥名城优势,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抓手,着力推进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和社会化。进一步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建立起公开、透明、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资源整合、要素重组,促进服务业与工业、农业的有机融合。创新服务产品和服务内容,适应产业升级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进一步发展壮大金融、信息、文化、旅游、房地产等重点行业,以发展现代流通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服务业,提升规范居民服务、住宿餐饮等生活服务业,创新发展新型社会服务业,为城乡提供种类繁多、高水平的社会服务。

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立足“天南古邑、半岛明珠”, 加快整合旅游资源,全力打造雷州“四大旅游品牌”。一是依托底蕴丰厚的雷州历史文化,将西湖、南湖、西湖水库作为一个组团来打造,创建国家4A级景区;结合“省旅游名镇——雷城”,将西湖公园、天宁寺、雷祖祠、三元塔、夏江天后宫、陈瑸故居、高山寺、曲街、南亭街、二桥街等雷州古城文化景点串联起来,开发“历史文化游”。二是依托独特的雷州民俗文化,整合邦塘古民居、潮溪古村落、足荣生态宜居村等乡村旅游资源,建设雷州民俗文化走廊,开发“美丽乡村游”。三是依托雷州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对接省政府实施雷州半岛生态修复规划,主动融入雷琼地质公园保护圈,串联南渡河出海口、九龙山、鸳鸯泉、鹰峰岭等景点,开发“生态观光游”。四是依托我市独特的半岛海湾海滩景观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乌石风情小镇建设,提升“海韵天成”知名度;谋划建设湛徐高速连接纪家盘龙滩快速道路,推进纪家盘龙滩项目,开发“滨海休闲游”。

致力打造特色商业圈。围绕雷南商贸核心圈,将雷南大道、新城大道、厦广路一带打造为特色商业圈,形成错位发展格局。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零售企业和餐饮连锁企业入驻,构建白水沟商贸服务高地。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在各镇农海产品集散地建设一批中高级专业批发市场,重点建成雷南大道中农批(雷州)农商城。主动适应社会消费需求,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积极发展电子商贸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加快整合港口资源,促进流沙、企水、乌石、三吉、海康等港口组团发展,努力打造环北部湾港口物流中心。完成乌石港口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和冷链物流。做大做强乌石港对台小额贸易点建设。充分发挥流沙港国家二级口岸的优势,推动流沙港和乌石港连点成线、融合发展,逐步扩大进出口贸易。

四、着力加强财力保障,用活金融政策,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促进财税增收。加快培植各行业支柱性财源,夯实财政基础,拓宽财政增收空间。完善财政激励机制,调动镇(街)培植财源、促进增收的积极性。加大土地储备出让力度,盘活土地资源,增加财政收入。加强纳税户籍动态管理和重点税源监控,坚持依法征税,强化稽查,严厉打击各种偷、逃、抗、骗税行为,确保应收尽收。争取上级财政加大对我市转移支付力度,多渠道争取上级资金

规范财政运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财政公共保障能力,把有限的财力合理配置到社会公共服务上。积极化解财政存量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保证刚性支出和重点项目支出,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财税增长的良性互动。全面强化部门预算管控,加强非税收入和预算外资金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加强政府采购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强化政府债务管理,继续加大债务清偿力度,有效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维护正常的财经秩序。

完善金融服务。积极研究国家金融政策,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平台建设。围绕产业发展规划和经济发展重点,积极争取农发行、国开行等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资,为重点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支持。灵活发挥金融机构小额贷款作用,支持青年创业及农户发展种养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打击各类金融犯罪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安全。启动市金融大厦建设,创建优质的金融服务平台。

健全财税体制。改革镇(街)财税管理体制,改进收入控制方式,理顺财税征管关系。合理划分镇(街)事权,提高镇(街)公用经费水平,进一步明确托底保障范围和标准,实行基本支出托底保障制度。更加公平合理分配财力,缩小镇(街)之间财力差距。加强镇(街)债务监管,确保镇(街)政府性债务风险可控。对每个镇(街)按照工业发展、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商贸旅游开发等功能分类指导、分类考核。妥善处理镇(街)机构改革遗留问题,减轻镇(街)因改革增加的财政包袱,提升镇(街)、站、所机构服务水平。探索扩权强镇改革,赋予镇(街)更多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权限。争取利用“新增债券”转贷基金,支持解决镇(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切实改变镇(街)落后面貌。

五、着力城市扩容提质,加大经营城市力度,提升城市品位。

科学谋划城市发展。突出抓好老城区、城区干道、交叉点、出入口等重点区域的规划设计和项目分布,使城市的文化底蕴、风土民情、特色风貌得到充分凸现。抓紧修编《雷州市2016-2030年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按照东优、西移、南连、北拓的发展方向,规划形成“一带二心三湖四轴多片区”的空间结构,以片区的划分和轴线的引导,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到2030年,实现城区建成面积66.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62万人。抓紧修编城市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建立城市规划执行长效机制,确保规划的刚性执行和全面实施,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

加大经营城市力度。加快西湖办公商住片区、白水沟生态文化片区、207国道中轴线片区、工业大道片区和塘边水库新城的开发建设。抓好西湖水库片区土地管控和环境保护,狠抓塘边水库新城规划调整及土地征收、储备、开发工作,带动城区向北拓展。加强城乡接合部规划管理,加大城区和城乡接合部土地资源的储备、整合和运作力度,切实提升城区土地的“附加值”。坚决整治和遏制违法违章建筑,统筹解决房地产行业历史遗留问题,引导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积极实施城区道路畅通工程。完成市人民公园、茂德公古城二期、西湖水库绿道、碧桂园二期等项目建设,拓展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城区排污管网建设,实施食品大厦至污水处理厂段排污和白水沟片区三期排污工程。完善城区和奋勇工业集聚区污水收集管网工程,启动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二期建设。

加强古城保护利用。雷州古城是雷州最宝贵财富。古城历史文化风貌街区是以三元塔为地标,镇中西街、广朝南街、曲街、南亭街、二桥街为代表的名城保护区域。按照修旧如旧,建旧如旧要求,加强雷州古城保护利用,逐步恢复历史老街区、老城墙(门)、名人故居(祠馆)的历史文化风貌。大力保护古城控制区内古树、古井、古塔、石狗等特色要素,扩大历史文化名城效应。建设古城控制区步行街,打造休闲区和文化旅游景点,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全面加强旧城区小街小巷改造。加快建设“森林城市”,实施“绿化家园”工程,推进城区、社区、单位、村庄绿色建设,重点增加城区小绿地、小公园数量,力争到2020年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

努力创建卫生城市。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创新城市管理的办法,将城区和镇村卫生保洁和垃圾转运处理推向市场。继续加强城市交通秩序和卫生环境整治,突出解决无牌无证车辆上路和交通拥堵问题。对照省级卫生城市标准,在全市范围内打响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攻坚战。实施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制改革,加强城管中队队伍管理和制度建设,推动市容执法管理重心下移。认真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到2020年,90%以上村庄实现“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运行模式。持续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力争2019年跨入省级卫生城市行列。

六、着力完善城乡设施,优化人居环境,打造生态雷州。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城乡公路网络建设,打造城镇一小时生活圈。以拓展城乡发展空间为目标,编制城区、镇区交通发展规划。实施207国道城区段西移改线项目,升级改造207国道城区段。加快推进东雷高速雷州段及雷城连接线和环雷州半岛公路雷州段建设,配合省政府建设湛江至海口高速铁路。筹建粤海铁路乌石作业区支线、湛徐高速乌石支线。发挥港口优势,积极推进大唐雷州电厂10万吨级、乌石港7万吨级货运码头项目。大力实施乡道升级工程,改造升级企水至臧家、白沙至辉田等乡道为县道。加快镇村公路建设,构筑起“镇镇通干线”、“村村通硬底化”的城乡一体交通网络。投入24.3亿元加强全市电网建设,重点建成220千伏龙门变电站和110千伏附城、调风、南兴、北和变电站。加强广电、邮政、光纤宽网和智慧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网络信息基础,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

改善乡村发展条件。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完善镇区发展规划。着力推动乌石、龙门、客路等中心镇扩容提质,不断增加中心镇承载力和辐射力。组织编制2016-2030年全市乡村建设规划,到2020年,全市各镇完成镇区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和60%以上自然村完成整体规划编制。积极筹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资金,改善人居环境。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完成2.3万户改造任务。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打造便捷、高效的为民服务平台。将东吴水库调整为城区饮用水源,滨洋水库调整为备用水源,南渡河退出饮用水源,作为备用水源。大力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5%以上。

守住生态保护红线。“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合理开发利用九龙山国家级湿地公园保护区、坡正湾鹭鸟天堂生态保护区。实施雷州半岛热带森林恢复、沿海防护林建设和滩涂红树林建设等重点林业项目,大幅度提升森林覆盖率,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7.8%。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查违法占用土地和破坏耕地行为。抓好水污染防治工作,切实加强南渡河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坚决取缔沿岸非法采沙、养殖等违法违规行为,沿岸杨家、松竹、白沙等镇2017年全部建起污水处理厂,确保2018年前南渡河得到全面治理。加强环境保护,继续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坚决依法关停一批污染企业。深入开展候鸟等野生动物保护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盗猎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坚决守住雷州的绿水青山,建设生态雷州。

七、着力创新社会管理,弘扬社会正气,建设文明雷州。

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题系列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彰显雷州人精神。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孝老爱亲、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新风尚,不断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表彰和宣传道德模范先进典型,营造弘扬社会正气、鞭挞歪风邪气的舆论氛围,促进社会风气根本性好转。

创建文明乡村。按照村民文化、村风正化、村道硬化、村容美化的要求,积极开展文明村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以良好的家教、家风带动和促进村风、民风大改观。改变农村大操大办婚丧嫁娶、大搞封建迷信等不良生活习俗,防止黄赌毒、邪教在农村传播蔓延,引导农民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到2020年创建美丽乡村90条以上。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城镇村创建工作,五年内创建生态文明镇18个,生态文明村1138条。实施文明村庄建设试点工作,将客路镇东坡西村、附城镇南田村、龙门镇足荣村作为2017年试点村庄,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到2020年全市创建文明村庄100条以上。

建设平安雷州。继续加强“平安雷州”建设,促进社会治安持续向好。严厉打击涉枪、涉黑、涉农村恶势力和“两抢一盗”等各类违法犯罪。坚持打、防、管、控、建相结合,深入开展禁毒专项打击整治行动,进一步完善禁毒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宣传教育,不断巩固禁毒成效。推进城乡网格化管理,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做好信访维稳工作,积极化解历史积案。加强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活动。全面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加强网络舆情管控,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坚决打击走私犯罪行为。加大消防投入,完善消防设施。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质量工作机制,不断推进质量强市工作。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八、着力强化社会保障,树立民本意识,协调发展社会事业。

强化社会保障。全面落实政府主体责任,认真办好民生实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力争五年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万人,扶持创业人员1000人。启动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进一步扩大城乡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的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服务,逐步实现全省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算。继续提高城乡低保、五保、孤儿医疗救助标准,扩大大病医疗慈善救助范围,做好下岗职工、大病家庭、贫困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救助工作。加快实施安居工程,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500套。加大拥军优属工作力度,积极做好部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完善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让更多老人安享晚年。建设湛江雷州慈祥(福利)安养院,五年计划新增社会养老床位2500张以上。

弘扬雷州文化。加强雷州文化挖掘、传承、保护工作,编制完成雷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规划,创建国家级生态文化保护区。积极提升市、镇(街)、村三级文化阵地的服务水平,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市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试点建设任务。加快实施古城修复工程,全力推进擎雷书院建设。加大体育场地建设力度,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完成市体育馆建设,新建2个城区7人制标准足球场、19个镇村7人制标准足球场,力争到2020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

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巩固我市教育“创强”及义务教育“ 创均”成果,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实施1.2亿元世行贷款广东省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示范项目,进一步完善我市镇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镇村办学条件,全面促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合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撤并乡镇中学高中部,逐步实现高中在城区集中办学。城区新建2所中学、1所上规模小学,扩建3所小学,全面解决城区义务教育学位紧缺问题。重视特殊教育,完成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创新办学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办学,扶持民办学校建设发展。狠抓教育管理,强化师德建设,彻底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全面实施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工作,力争2018年建成教育现代化先进市。

提升卫计水平。坚持以居民健康为中心,建设健康雷州。建设市中医医院奋勇新院区,迁建雷州市精神病医院。将市中医医院创建成全省“治未病”示范单位,将市人民医院建成三级综合医院。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提升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迁建附城卫生院、乌石卫生院,2018年乡镇卫生院基本达到群众满意卫生院标准。加强医疗“校地合作”、“垦地合作”,带动我市医疗水平提升。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办医,扶持民营医院做优做强。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到2020年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5%以上。全面落实二孩政策,力促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

完成市殡仪馆搬迁,引导群众逐步形成绿色、文明、节约殡葬新风尚。建成市烈士纪念馆。加快市综合档案馆扩建工程项目建设,提高档案管理服务水平。完成市人民公园公共人防工程和101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同海关、海事、部队等驻雷单位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积极做好气象、外事、侨务、宗教、工商联、对台、史志、机关事务、武装、民兵等各项工作,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九、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增强政府公信力,营造公平营商环境。

补齐制度短板。进一步完善议事、商事制度,依法修订《政府工作规则》、《投资建设项目审批制度》、《财政资金审批制度》、《土地挂牌出让制度》、《招商引资项目准入制度》、《行政问责制度》等规章制度,切实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使制度成为硬约束,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

坚持依法行政。重大行政决策严格按照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程序实施。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的法律顾问作用,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引进第三方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委托服务。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司法机制。认真落实市人大决议,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及时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

深化体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实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进一步清理、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和中介服务。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严厉打击滥用职权侵害企业合法权益行为,全力激发市场活力,积极营造低成本、高效率、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去、降、补”措施,扩大有效供给,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完善监管机制。加强行政审批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建立科学的抽查制度、责任追溯制度、经营异常名单和黑名单制度,构建联动惩戒机制。实行政府绩效考评机制,落实责任倒查,整治“中梗阻”现象,推进工作落实。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强化对企业的信用约束,对政府建设项目中标的企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将违背合同的企业列入政府黑名单。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健全行业经营自律规范、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

建设廉洁政府。加强廉政教育,讲规矩、守纪律,不迷失方向、不偏离轨道。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落实行政问责制,集中开展庸懒散整治,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确保政令畅通、办事高效,不断强化政府工作人员宗旨意识,打造一支不忘初心,有激情、在状态、敢担当、善作为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成绩喜人,催人奋进。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前景光明。雷州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雷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们要一张蓝图干到底,我们要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全面建设美丽幸福新雷州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