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日期: 2007-04-12 15:00:00
来源: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字:【 访问:-

政府工作报告

── 2007年4月12日在雷州市

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雷州市市长   罗滇南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6年工作回顾

2006年是我市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省委张德江书记提出“一年稳定、三年变样”目标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大变样的一年。一年来,在中共雷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积极实施“工业立市、农业稳市、商旅旺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圆满完成了市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1.98亿元,比增11.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81亿元,比增8.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52亿元,比增10.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65亿元,比增15.0%。三大产业比例调整为49.75∶16.00∶34.25。

2006年全市经济建设提速增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实现八个大变样: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产业结构大变样。在巩固提高制糖、农海产品加工业的基础上,引进了恩亿木业有限公司、坚的人造板有限公司、锦江实业有限公司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以上企业总量增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成为拉动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1.22亿元,比增12.8%,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32.32亿元,比增14.8%;完成工业增加值10.25亿元,比增13.8%。去年是我市近几年来引进和投产项目最多,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全市基本形成制糖,机械制造,食品、林木和水产品加工等多元发展格局。其中,制糖、食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三大传统产业完成总产值23.33亿元,比增8.6%;林木加工和机械制造两大新兴产业新增总产值2.9亿元,比增0.8%。民营经济进一步壮大。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23家,完成总产值25.35亿元,比增54.0%;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55.5%。供电企业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取得重大进展。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增长机制大变样。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目标,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积极构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投入资金5852万元,整治和建设水利工程1041宗。其中,维修加固水库、山塘58宗,水闸12宗;加固海堤15宗,长31公里;整治渠道82条,长111公里;新打机井874眼,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3.5万亩。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59亿元,比增8.3%。其中,粮食总产量36.11万吨,实现总产值7.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和6.0%;甘蔗总产量340万吨,实现总产值9.43亿元,总产量和总产值分别增长23.9%和24.0%;水产品总产量13.89万吨,实现总产值13.44亿元,分别增长8.2%和5.7%;林业实现总产值2.1亿元,比增3.9%;禽畜养殖业实现总产值7.84亿元,比增6.0%。农村劳务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转移富余劳动力5.84万人,劳务收入1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的30.6%来自劳务收入。农垦企业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带动作用更加突出,效益明显提高。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农民减负增收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

──第三产业不断壮大,发展模式大变样。第三产业凸现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旅游、房地产、信息等多元发展新局面,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城乡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65亿元,比增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5.79亿元,比增18%。住房需求量保持较快增长,房地产交易活跃,带旺建筑材料、家私等市场,促进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积极实施港口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流沙港、乌石港、企水港等港口优势,努力拓展物流网络的发展空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25万吨,比增22%,创历史新高。雷祖祠、西湖公园、三元塔公园石狗馆、天成台度假村以及坡正湾鹭鸟家园、夏岚北楹联碑廊等景点知名度不断提高,成为雷州旅游的“名片”,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旅游业呈现较好发展态势。全年共接待游客87.77万人次,实现总收入3.39亿元,分别增长2.01%和2.57%。此外,雷祖祠文化主题公园、白水沟旅游度假村等文化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也取得新进展。外贸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出口创汇3116万美元,比增14.05%。

──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地方财力大变样。继续实施财税收入考核责任制,调动各镇(街)和财税、协税部门的积极性,依法强化税收征管,积极挖掘财税增收潜力,完善税源动态监控体系,确保税收足额及时入库。全市完成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2亿元,比增23.06%;财税收入综合增长率达24.23%,再次获得省财政转移支付奖励。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和创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财务核算集中监管成效显著,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国有农林盐场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成为我市重要的纳税大户,为地方财政作出了积极贡献。金融环境建设得到加强,银企建立双赢合作关系,经济环境不断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面貌大变样。克服重重困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新城大道等路网工程、景观工程,城乡面貌发生了新变化,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7亿元,比增 23.5%。其中,长1.7公里,宽6车道,美丽壮观的新城大道西湖二横路至207国道段建设工程基本竣工,投入使用后,市区交通拥挤的状况将得到有效缓解,城市品位将得到明显提升。市历史博物馆新馆主体工程完成,与市购书中心、西湖公园、雷湖文化广场互相辉映,构成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投入资金800多万元,整治城区东西排污渠。启动城市防洪减灾、市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和乌石国家级中心渔港建设工程。县道松火线、沈陈线沥青路改建工程如期完成。客路、龙门、乌石3个中心镇规划编制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面貌发生了新变化。全市投入建设资金4.6 亿元,建设新农村1368条,其中546个新农村建设先行点初显成效。白沙镇邦塘村,客路镇彬家东村、坡正湾村和英利镇竹园村被评为湛江市最美的村庄;附城镇夏岚北村等55条村庄被命名为湛江市特色文化村。客路镇被命名为湛江市生态文明镇。在湛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场(雷州)会上,得到湛江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徐少华书记评价为“后来居上、现场生动、内容丰富、大开眼界”。

──民生工作绩效显著,群众生活大变样。大力推进全民创业、自主创业,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社会统筹保障能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1134户。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080个,1223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10714元,比增11.7%;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054元,比增7.8%;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1.71 亿元,比增18.1%。“百村万户安居工程”扎实推进,完成农村茅草房和危房改造1885户。投入资金652.1万元,新建村级敬老院62间,解决了922名“五保户”安居问题。住房制度改革和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4552平方米。筹集资金400多万元,解决3.5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征缴社保资金8726万元,比增40.58%。发放“五保”供养金1282.37万元,优抚补助金1200万元,低保金1111.13万元,救灾救济金268.15万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困难、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改善。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大楼建设工程破土动工。扶残助残工作成效显著。

──和谐社会建设有序推进,法治环境大变样。“五五”普法全面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稳工作继续推进,平安雷州创建工作取得新进展。打击“两抢一盗”、扫除“黄、赌、毒”和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等专项斗争深入开展,反走私斗争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粤鹰2”、“粤鹰3”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显著。全市查处各类治安案件5000起,社会风气进一步净化,治安形势保持稳定。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发挥积极作用,信访渠道更加通畅,维稳信访格局初步形成。全面贯彻落实《信访条例》,认真做好人民内部矛盾的排查调处工作,民意诉求渠道不断拓宽。针对群体性上访、越级上访等突出问题,前移信访关口,逐步完善人民调解组织和维稳工作制度,各类矛盾得到有效化解,社会治安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全年办复人大代表议案1件、建议和批评意见182件,政协委员提案、建议82件(含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提交办理部分),代表和委员基本满意。顺利完成市镇政府换届选举工作。依法行政,行政审批、行政应诉和行政复议工作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效果显著,政务公开范围不断扩大,公务员廉洁意识和自律行为明显增强。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水平大变样。科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投入逐步加大,新建和改造校舍5.78万平方米,增加学位近1.5万个。启动雷州一中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建设工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普九”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初中生入学率97.8%。高中教育快速发展,高中在校生达1.8万多人,比增19%。实施科技项目21个,其中18个项目列入省和湛江市重点项目,获得省、湛江市科技成果1项和专利授权31项,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8个。文化大市建设成效显著。成功举办雷剧艺术节;新编《海康县志》;《雷歌大全》、《雷歌大典》和《雷州历史文化大观》出版发行。完成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程。坚持不懈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人口控制各项指标任务。2006年,全市人口出生率11.06‰,自然增长率6.92‰,计划生育率达83.28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群众看病难问题有所缓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新成效,2006年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72.8万人,占农村农业人口的61.2%。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依法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利用社会资金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新增耕地3397亩。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管理秩序,采矿权实现有偿出让。环保工作不断加强,环境质量逐步改善。食品药品监管和安全生产工作取得好成绩。统计工作有效开展,如期完成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物价、人防、消防、人民武装、征兵、优抚、双拥、气象、档案、外事侨务、殡改、宗教、市志、科协、文联等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去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绩,为实现“十一五”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令人鼓舞。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政府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在各个工作岗位上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雷部队官兵、武警、公安干警、农林盐场干部职工及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雷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还不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还不大,市场竞争力较弱,经济总量偏小、质量偏低;城市建设资金缺乏,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项目投资用地紧张、贷款难度加大、项目前期工作跟不上;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乡镇经济基础薄弱,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不快;支柱型、税源型、拉动力强的企业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较大;个别部门及工作人员作风飘浮、政令不畅的现象依然存在。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对待,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2007年工作安排

2007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七中全会精神,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重要一年,也是完成本届政府任期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目前,全市经济社会已进入了新一轮发展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务必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再创雷州新辉煌。

今年市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共雷州市委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精神,以构建和谐宽裕新雷州为主线,积极实施“工业立市、农业稳市、商旅旺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壮大经济总量;着力加快文化大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着力实施“民生工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提高依法治市水平;着力推动政府管理创新,不断提高政府的决策力、执行力和公信力,努力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8 % ,第二产业增长21.8%,第三产业增长16.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外贸出口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0‰以下。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抓好项目建设,着力推动工业经济取得新突破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主体到位的项目建设机制和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站服务、一抓到底”的工作责任制,及时解决好项目建设的用地和融资等问题,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雷高糖厂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酒精厂、恒福糖业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酒精厂、万佳建材有限公司第二条年产3600万块环保砖生产线、冠宇五金文具有限公司五金文具生产线、佳和纸业有限公司年产10万立方米纸箱厂等在建项目,力促其早日投产,发挥效益。大力支持恒福糖业有限公司年产9.5万吨纸浆生产线、半岛冷冻设备有限公司扩建项目、金路糖业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酒精技改项目、唐家糖厂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酒精技改项目、中国利达生态农业发展公司年产5万吨生物有机复合肥生产线等拟建项目开工建设,增加工业经济总量。继续跟踪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6×1000MW火力发电厂、广东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5万千瓦/年风力发电厂、天津中信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环保餐具综合开发等项目,力促落户雷州,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做大园区经济,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进一步完善市区民营科技工业园、英利民营科技工业园、樟树湾食品加工工业园、流沙南珠产业园区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盘活土地资源,逐步扩大工业园区建设规模。加快奋勇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提升园区承载重大工业项目能力,推动园区建设特色化和产业发展集约化。争取上级电力部门支持,加快供电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解决电价过高问题,降低项目进园成本,打造招商引资平台,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大力引进家具制造、电子加工和制衣企业入园发展,增加园区企业数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做大资源型加工业,打造强势产业群。依托糖蔗、林木、水果、蔬菜、水产、珍珠、粮食、畜牧等农产品基地,大力扶持资源型加工业向产业集群发展,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围绕发展“吨糖田”和产糖40万吨的目标,积极支持制糖企业扩大甘蔗种植面积和提升生产能力,同时,引导企业发展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制糖业。引导海产品加工企业加大投入,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重点抓好运源水产品有限公司年产4000吨熟鱼虾饼生产线扩建项目,扶持珠联冷冻有限公司、北部湾水产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提升海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着力推进伊齐爽食品实业有限公司饮料罐头生产线和樟树湾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果汁生产线的建设。整合小型盐场,加快北部湾制盐有限公司的组建工作。扶持雷穗粮食发展有限公司、鹰峰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粮食、珍珠、水果、木材等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努力把我市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提升工业发展水平。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为重点,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研究开发、风险承担、应用受益的主体。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增加研发经费,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品牌战略,鼓励荣辉珍珠有限公司、半岛冷冻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主动参加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争创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支持英利镇、覃斗镇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专业镇的作用,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争取上级科技计划项目,搭建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使中小企业共享人才、科研、技术、信息和管理资源,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二、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突破

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统筹发展机制,促进城乡经济良性互动。整合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落实种粮、农机和良种补贴。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加强对涉农收费和农民补贴、补偿款的监管,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城乡二、三产业,积极稳妥地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和水利设施建设。动工建设松竹镇八龙、东井洋2000亩优质高产粮食产业化示范基地;完成唐家镇赤豆村600亩、南兴镇步月洋1000亩和附城镇河北村850亩农田基本建设省人大议案项目;加快西洋灌区1.48万亩连片中低产田改造;全面完成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英利镇三元、新村2.4万亩土地整理项目,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和效益。继续实施科技兴农计划,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农机服务机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力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继续完成龙门、大湾、田西、滨洋、曲溪、恭坑等水库安全加固工程和企水堵海、南渡河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动工建设城市防洪工程和迈生水库安全加固工程。抓好南渡河和企水堵海排洪大闸加固工程的前期工作。争取东里堵海、调南、雷高、北仔等海堤达标加固工程列入国家投资计划。加快实施饮水安全规划,解决1.5万群众饮水难问题。抓好乌石国家级中心渔港和人工渔礁建设,完善港口设施。

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以粮食、糖蔗、水产、水果、北运菜、珍珠、林木、畜牧等农产品生产基地为载体,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推动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向适宜产区集中,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科技兴林和林业产业化。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植物疫病和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积极发展淡水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深加工等项目,提高海洋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繁荣。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规划为龙头,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编制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充分调动各部门、各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深入实施“六个一”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市创建生态文明村180条,建设新农村示范点15个,力争5条以上村庄被评为湛江市最美村庄。以解决农村“一保五难”为突破口,完成1万户贫困户茅草房改造工程,其中,完成330户困难涉军人员茅草房改造任务。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改灶工作,改善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发展。

三、繁荣第三产业,着力推动商贸旅游业取得新突破

加快旅游项目开发,培育壮大旅游产业。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优势,编制和实施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抓好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着力打造“雷”文化旅游品牌。坚持政府指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鼓励和引导民资、外资以多种形式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和建设。重点推进雷祖祠文化主题公园和白水沟旅游度假村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丰富名胜古迹观光游;结合生态文明村建设,逐步完善鹰峰岭、九龙山风景区和坡正湾“鹭鸟天堂”,开发绿色生态游;鼓励和支持天成台度假村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引资建设企水镇赤豆寮岛,发展滨海休闲游。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按照“办一个市场,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兴一座城镇”的发展思路,加快城乡集贸市场的改造,特别是抓好市区水果、建材批发市场的规划建设。积极构建以消费品市场为基础、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初步发展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向专业化、商品流通向规模化发展的转变。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和发展,努力建立连接城乡的现代流通网络。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开拓农村市场,扩大消费需求。大力发展信息、文化、中介、物业管理等新型服务业。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发挥行业组织的市场引导和自律约束作用。严格执行国家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加快发展物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切实解决好流沙港遗留问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万吨级货运码头、仓储配套工程、口岸设施和幸流线疏港公路建设,扎实开展东南亚近洋运输业务试点工作,努力提高港口物流效率和发展水平。整合物流资源,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粤海铁路雷州火车站、乌石港、企水港优势,构建以铁路、公路、港口相配套的交通网络,提升物流疏运能力。

四、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着力推动城镇化进程取得新突破

科学规划,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修编完善城乡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增加投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高起点续建雷南大道,规划控制好道路两旁的土地,完成排污、排水、路灯、人行道铺设和道路绿化、美化工程,把雷南大道打造成雷城美丽壮观的交通干道。续建全茂大道连接雷南大道段,开通西湖一横路天河区段,完成西湖大道四横路、五横路连接新城大道段硬底化建设工程,完善城区交通网络。整治夏江河段和建设两岸防护堤,安装雷湖防护栏,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天和区街心公园,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历史街区及名胜古迹的建设和保护,重点修复南亭街、曲街等历史街区。加大农村道路建设力度。积极争取省、湛江市的支持,完成省道白流线覃斗至流沙段大修工程,改造县道附城至白岭公路南渡河堤段、北和至康港段。筹资建设250公里镇通行政村硬底化公路。

综合治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依法管理、社会监督”的要求,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推动城管工作重心下移,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管理城市的主体作用,大力创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促进城市开发建设良性循环。强化规划区内土地管理,做好土地储备出让工作,有效回笼资金,实现以城建城、以城兴城、滚动发展,推进城市建设。以创建省卫生城市为目标,加快城市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落实市容环境属地管理责任制,强化城市公用设施维护和管理,坚决拆除违法、违章建筑,着力整治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乱张贴乱涂写等不良行为,彻底治理“脏、乱、差”,不断净化美化城市环境。

完善设施,加快城镇化进程。修编完善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放权、让利、搞活”的原则,大力推进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服务功能,着力构建分工有序、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协调的城镇体系。积极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途径和方法,有效增加投入,加快客路、龙门、乌石3个中心镇建设,努力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活跃的经济社会要素聚集区,增强对广大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坚持科学理财,着力推动财政金融工作取得新突破

树立“经营财政”理念,积极增植财源。按照“近抓速效财源、远抓长远财源、巩固壮大基础财源”的思路,努力构建“长短搭配、远近互补”的梯级财政框架,确保财政收入年均增幅在18%以上。坚持“放水养鱼,藏富于民”,积极实施“全民创业”计划,支持和推动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培植速效财源。充分利用财政贴息、奖励政策,支持制糖、水产品加工等一批效益好、税收贡献大的企业加快发展,巩固基础财源和支柱财源,促进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加快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培植后续财源。加强对政府垄断性经营服务收入和社会公共资源经营收益的管理。

强化税收征管,努力增加财税收入。坚持依法治税,进一步健全征管机制,强化征管措施,确保财税收入稳定增长。继续落实财税收入考核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税源档案,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税源、重点税种的监管,加大对一般纳税户、小税种和零星税源的管理力度,确保税收足额入库。创新税收监管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制糖企业税收评估管理系统,实行精细化管理。做好个体工商户营业额统一核定工作。抓好建筑营业税、房地产交易税、车船使用税等税种的征收工作,严厉打击利用做假账、两套账、账外经营等手段偷、逃、骗税。继续抓好非税收入及财政周转金和基金会资产追收工作,努力做到应收尽收。

创新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财政收支分类、村财镇管、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改革,合理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完善财政奖励补助政策和财政管理体制,增强市镇两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和监督机制,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和范围。加强对财政性投资和政策性融资项目的监管,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开展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

建立新型银政企关系,推进金融改革和发展。坚持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制度,理顺银政企关系,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坚持金融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用足用活金融政策,加强金融协调,加大对农村产业建设、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提供信贷支持的力度。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改革,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加快保险业发展步伐,积极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充分发挥保险业服务“三农”、建设和谐雷州的重要作用。

六、加强民生和法制工作,着力推动维稳工作取得新突破

关注民生,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把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来抓,以强化民生工作实现社会稳定。把就业再就业工作列入各级政府责任目标,力争提供6000个就业新岗位,确保120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实现200名“4050”人员再就业。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努力形成大培训、大转移、大就业的新格局。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人,其中,贫困户劳动力3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完成劳动就业综合服务大楼建设项目,完善培训基地和镇级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提高劳务输出水平。抓好社保扩面征缴工作,完成企业养老费5000万元和失业保险费600万元的征缴任务。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低保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切实解决企业退休人员、失业人员、“五保户”和特困家庭的生活困难。

全力做好综治工作,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依靠群众的方针,深入开展“平安雷州”创建活动。继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完善社区、乡村警务网络,建立健全“打、防、控”一体化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治安管理和防范水平。继续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加大对故意伤害、抢劫、盗窃等多发性案件的侦破打击力度,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取缔邪教组织和查禁非法活动。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走私活动。加大市场信息监管力度,依法查处制假售假、强买强卖、传销和变相传销等违法行为。完善重大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健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工作体系,着力构建平安雷州。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提高依法治市水平。认真落实“五五”普法各项任务,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深化法律援助,拓展法律服务,完善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格局,积极创建“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区”。全面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强化信访维稳工作,构建联合接访、共同参与的大信访工作格局。认真开展经常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扩大基层民主,拓宽民主渠道,落实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制度,保障群众依法进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广泛听取政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高度重视议案、提案办理工作,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沟通与联系。抓好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健全民主决策与监督机制。

七、统筹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推动和谐雷州建设取得新突破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积极推进科教兴市。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按期完成15.53万平方米危房改造任务,消除现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C、D级危房,积极改善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大农村小学撤并力度,优化学校整体布局。加强高中教育,加快雷州一中示范性高中建设,推进规模化办学;努力提升高考升学率,争取全市高考本科和重点本科升学率分别提高20%。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更多适应特色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深化教育人事制度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教育实绩综合考核,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公开招考600名中小学教师,充实师资力量。继续开展城乡中小学校结对支教活动,缓解农村师资紧缺压力。从2007年秋季起,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和课本费的政策规定。启动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和市青少年宫建设工程,努力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

加强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提高市民素质。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海纳百川、励志图强”的新时期雷州人精神,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广泛开展精神文明与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统筹社会力量,继续深入实施文化建设“4855”工程,努力打造“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和“乡村文化”。进一步完善市、镇(街)、村三级文化网络,推进特色文化村、文化室、文化节的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加大民间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力度,抢救一批濒危文化遗产。完成“雷剧之乡”、“姑娘歌之乡”申报工作。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净化文化市场环境。

积极发展卫生和体育事业,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建立平价医院、平价病房、平价药店,为低收入群众提供廉价实惠的医疗服务,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机制,提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改造乡镇薄弱卫生院,加快村级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提高农村农业人口参合率。全面调整和规范医疗服务价格,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发展妇幼保健事业,认真做好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增强人民体质。

强化计生和安全生产等工作,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和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度,狠抓计生工作不放松。强化依法管理、综合治理,全面开展镇(街)无政策外多孩出生、村(居)无政策外生育活动,增强政策外生育控制能力,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对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全力突破流动人口管理难点,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确保完成湛江市下达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控制指标任务,争取跨入全省二类地区行列。继续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健全和规范食品市场准入制度,严厉打击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重点行业、重点部位和重点设备专项整治和重大安全隐患整改,坚决遏制和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继续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推进生态市建设,严格实施环境监控和污染整治,禁止新上重大污染项目。依法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八、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推动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突破

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改革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实行办事公开,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改善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群众诉求机制,真正做到认认真真察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

依法行政,建设责任型政府。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切实将政府管理经济社会行为纳入依法运转的轨道,努力建设法治政府。继续推进各级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绩效管理和目标管理。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加强执法监督,落实执法责任制,提高执法水平。认真做好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深入实施《公务员法》,提高公务员法律素养,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型政府。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构建完善、管用、有效的廉政监督机制,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治理商业贿赂的工作要求,重点整治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资源开发、垄断行业等领域的违法违纪行为。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反对人事工作上的不正之风。始终牢记“两个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坚决反对铺张浪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各位代表!在新的起点上实现雷州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雷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齐心协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雷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