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市木麻黄星天牛防治技术方案
(试 行)
星天牛(学名Anoplophora chinensis)是天牛科星天牛属昆虫,食性很杂。在雷州主要危害木麻黄、苦楝等多种林木果树,故又名木麻黄星天牛。
在雷州半岛地区木麻黄星天牛一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寄主树的木质部内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3月以后开始活动。于次年4月份(清明节前后)气温稳定在15°C以上时开始化蛹,5月下旬化蛹基本结束。4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成虫期。5月份成虫羽化, 5月中旬至6月下旬为产卵期,卵经10天左右孵化成为幼虫。星天牛以幼虫蛀食寄主树的木质部造成为害,以不同龄期幼虫在被害寄主树木木质部蛀道内越冬(6月至次年5月上旬为幼虫期,共6个龄期,每2个月为一个龄期,其中11月中旬至次年5月上旬为越冬幼虫)。为有效开展防治工作,控制危害,保护森林资源,制定本方案。
一、治理对策
根据木麻黄星天牛的发生特点和危害情况,积极开发和利用天敌昆虫资源,采取以营林措施为主的综合措施,降低虫口密度,控制其危害和扩散蔓延,提高森林本身的自我调控能力。
二、防治规划设计
根据木麻黄星天牛的生活史、发生规律、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等因素,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将防治区划分不同类型,分类施策,分区治理,制定我市木麻黄星天牛防治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进行施工作业设计时,设计内容应包括作业地点、发生类型、林分类型、危害情况(危害程度和虫口密度)、防治范围和面积,把防治面积、技术措施落实到林地小班,并绘制相应的施工作业图、表。
三、虫情监测与调查
1、面上虫情调查 通过线路踏查与样地详细调查,掌握国家级测报点范围内木麻黄星天牛害虫的发生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为分析该虫的发生趋势、发生规律积累资料。
(1)踏查 每年2次,分别在春季(4月~5月)木麻黄星天牛成虫期和秋季(8月~9月)幼虫越冬前。在中心测报点监测覆盖范围内,按常发区、偶发区和安全区分责任地段和固定巡视线路进行踏查,必要时在发生区设置临时路线进行踏查。根据踏查结果提出是否应设样地调查和在何地设样地调查的计划。
(2)样地调查 在踏查基础上,根据虫情或灾情(发生疫情的情况下)设立样地进行详细调查,在同类型的木麻黄星天牛发生地选择一个小班作为样地,在0.2公顷以上的木麻黄林地内采用对角线或平行线抽样方法,随机选取20株标准地树,进行虫口密度、有虫株率、枯死株率调查。
①幼虫期调查方法:直接检查木麻黄树基部有幼虫的排泄口,有无粪屑排出。一个排泄口表示有一头虫。
②成虫期调查方法:直接在木麻黄和苦楝树嫩梢上观察,统计其虫口数量。
③发生程度分级标准:以有虫株率为依据,有虫株率5~10%为轻,11~20%为中,21%以上为重。
(3)发生情况记录与汇总
虫情调查用“森林病虫害样地调查记录表”记录并将样地记录的内容,以乡镇为单位进行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汇总。
以乡镇级为统计单位,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情况及效果进行统计汇总。
注意:木麻黄星天牛的成灾标准是有虫株率21%以上(或受害株率20%以上,植株死亡率3%以上)的面积;死树株数指由该虫害直接或间接致死树木的数量。
2、固定标准地调查与观察
固定标准地按每5 hm2标准设1块1600m2(即40m×40m)进行;选取有代表性地段布设标准地,用皮尺量定标准地四周边长,在标准地四角用红漆喷涂(或包装绳)、竖桩(编号)做好标记。记录固定标准地的基本因子,可通过二类资源资料或实地调查获得。
(1)卵期调查 在5月上旬至7月上旬,检查树干基部有刻槽或有少量出水和流胶的地方就是天牛所产的卵。产卵期后(约在5月下旬-7月上旬),在固定标准地内的被害样树设观察标准树上一次性标记当年新刻槽数100个(如标准株上的新刻槽数不足100个时,应在标准地内的其他树木上增补至100个刻槽)。于标记30天后调查新刻槽数,观察刻槽上是否有初孵幼虫的粪屑排出,如有,即视为已孵化;对仍无粪屑出现的刻槽,剖开检查,区分是空槽或卵死亡。最后统计有卵刻槽数、有卵刻槽率和卵死亡率。
(2)幼虫期调查 在卵期调查的同时,观察小幼虫存活情况,产卵刻槽中只有干枯的粉红色木粉而无新鲜虫粪排出者,说明小幼虫不能蛀入木质部且不排木丝则视为死亡,反之则为成活。虫口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标准地对角线按一定方式各抽取样株10株,观察有活虫株数、危害株数,统计活虫的虫口密度、被害株率和死虫株率,可以知道防治效果。
如果在固定标准地内未发现木麻黄星天牛卵或幼虫,无需另外建立临时标准地。
(3)成虫期调查(4月中旬-6月下旬 成虫期) 在前述选取的20株标准株中,4月中旬开始至6月下旬止,每5天调查一次每株树上的羽化孔,出现新羽化孔视为新成虫出现。同时每5天观察一次标准株上有无刻槽出现,然后观察刻槽是否有粪屑排出,有粪屑的视为卵孵化。在成虫出现时开始挂置诱捕器(在雷州市范围内主要采取灯诱方式),记录开始挂放与结束的日期;每天记录观察诱捕的成虫数量,记录成虫数与雌、雄数量,计算雌雄性比。
(4)灯光诱集监测
选择其中适宜作为灯光诱集的固定标准地(在林相图上用◎标示)安装、调试好测报灯,每天都要开灯诱虫(阴雨天除外)。每天的亮灯时间由虫情测报灯会自动掌握,设置开灯时间(19:00-22:00)。首次开灯后的前半个月内,每3-4天收集一次虫,以免因昆虫因体形大小的不同而导致烘焦或没有全部烘干;半个月后每7天收一次虫。将收集到的昆虫统一进行编号,并记录诱集总数和雌虫数等。
选择虫体完整的,分种类放在塑料瓶中,然后给瓶子贴上标签,标签上要记录所在地、该种昆虫的编号、昆虫种类和首次放入时间。名称不明的,用数码相机微距进行正、腹面拍摄,将拍摄到的图片以该昆虫的编号进行命名(如:东里镇的可以这样命名:东里-001.jpeg)。选择收集昆虫中虫体完整标本按照鳞翅目与其它昆虫用报纸或瓶子包装,用纸箱寄送到雷州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汇总,由市站统一上报。
3、虫情资料汇总
有虫面积=低虫口面积+发生面积
发生面积=轻度面积+中度面积+重度面积
调查统计发生面积以林地小班面积为单元。各地在调查结束后汇总调查结果。
四、综合防治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根据调查情况,组织研究防治工作的开展,及时成立防治指挥机构,组长由行政局分管领导负责,森防站长任副组长,成员分别抽调营林股、计财股有关人员和测报员、调运检疫员及森防站全体人员共同组成,随时向市主要分管领导报告,通报虫情、说明危害,普及防虫知识,树立防虫减灾意识。
(二)定期做好虫情的调查监测工作。虫情监测分面上虫情调查和固定标准地观察。定期做好虫情的调查监测工作目的在于掌握木麻黄星天牛的发生时间、地点和数量,为开展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面上虫情调查(包括踏查及样地调查),全面掌握虫情,每年分上下半年2次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全面定期调查。
固定标准地观察(包括固定标准地观察点和灯诱点),在木麻黄病虫害常发区和偶发区共设置18个桉树固定标准地观察点和5个固定灯诱点进行全天候疫情监测工作。在4-6月期间每月进行一次,并按发生危害程度类型进行及时统计汇总。
(三)及时制定防治方案,开展全面防治或示范点的示范工作。由于该虫生活隐蔽,防治难度大,常造成大面积林木死亡。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选择全面防治或示范点示范,参考如下的防治方法开展防控工作。
1、人工防治。
1)人工捕捉。5月上旬捕捉木麻黄星天牛成虫。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林带下捕捉,用装有40%氧化乐果50倍液装塑料桶装成虫,连续巡回捕捉5天,然后用40%氧化乐果300倍液喷湿木麻黄林带,10天后再同样喷一次。2)机械敲砸。7月中、下旬,在离地面1m范围内的树干上寻找"T"或"八"字形裂缝,用小锤砸星天牛产卵痕处有虫粪堆集的树干附近的树皮,砸死初龄幼虫以及蛀入木质部的幼虫。同时,清理林地内的风倒木、风折木,随机取5株劈开观察,将其中达到3株内有僵死幼虫的风倒木、风折木集中烧毁。第二年,采用同样方法防治同一片林地,风倒木、风折木大量减少。第三年,经多次巡查,未发现虫粪堆集的虫蛀孔,也未见因蛀干害虫引起的风倒木、风折木。利用天牛等蛀干害虫喜欢在新伐倒木上产卵繁殖的特性,在5月上旬至6月下旬产卵期,于林内适当地点设置一些木段,诱导害虫集中繁殖,便于除治。3)铁丝扎虫法。看到有蛀干害虫为害时,用铁丝刺入洞口内,刺死幼虫,防治效果也较好。4)病虫枝修剪法。将受害枝条在修时及时剪除,集中烧毁或深埋。
2、天敌防治法。
选用肿腿蜂,全称管氏肿腿蜂,属膜翅目 Hymenoptera 、肿腿蜂科 Bethylidae,管氏肿腿蜂是一种以鞘翅目、鳞翅目等多种蛀干性害虫(特别是天牛类)的幼虫和蛹为寄主的体外寄生蜂。释放管氏肿腿蜂防治星天牛,其防治效果与释放技术包括放蜂时间、蜂虫比例等因素有直接关系。做好预测预报工作,掌握星天牛低龄幼虫(1-3龄)的发生期,适时释放管氏肿腿蜂。在雷州,根据木麻黄星天牛生活史,从6月份开始至11月上旬止,是星天牛1-3龄幼虫期(全年6个龄期,约每2个月为1个龄期),放蜂生物防治措施应根据气象等因子择机进行,然后分别在1个月和1年左右调查防控效果。放蜂区以每个临时样地有虫株数达到7-27株、虫口分布较均匀、危害程度轻、中度的林分为宜。人工释放肿腿蜂时间应掌握在星天牛的幼虫期(低龄1-3期)进行,特别是天牛幼虫孵化盛期,气温在25°以上时,一般在上午9:00-11:00时和15:00-18:00时开始为宜。选择无风或微风、晴朗、气温25度以上的日子放蜂。管氏肿腿蜂雌蜂搜索、攻击寄主的能力强。规格:指形管装,80-110头/支(平均以100头/支计)。在实际应用中按天牛虫口与蜂1:6 -10的比例进行释放较为适宜,放蜂量100头/点,即放蜂点以每点1瓶计。通过连续放蜂,寄生蜂的控制作用,压低林间虫口数量,危害逐年降低,大大改善林相。为了确保防治效果,建议同一地点连续2年施放。配合使用绿色威雷触破式微胶囊剂防治刚羽化的成虫,可有效减少天牛幼虫数量,提高防治效果。采取施放肿腿蜂防治木麻黄星天牛,防治效果可以达到95%以上,甚至可达到98%。
3、化学防治。
此法适合林木胸径在5cm以上树木蛀干害虫的防治。直接在虫孔中投药是非常有效的防治措施,建议在低龄幼虫期适用。该法一般在每年5月份左右适用。这时候害虫活动最频繁。寻找有新鲜木屑及粪便产出的虫孔(说明里面有害虫活动频繁)。
1)注干防治。危害较低部位时,采用虫孔注药法,根据虫道,①向下的虫道,用40%氧乐果乳油5-10倍液,按照每厘米胸径1-1.5毫升的用药量注射(用医用注射器)到虫孔中,然后用黄泥封住洞口,以防药液挥发过快。防治效果可以达到98%以上;②用注射器向虫道注入20%氨水(易挥发,刺激性强,能使害虫窒息死亡)。并用40%氧化乐果300倍液稀释喷湿地面1m范围树干,半月后再补喷一次。③树干涂白防止天牛产卵:石灰10kg、硫磺1kg、盐10g、水20-40kg。用50%杀螟松乳油、40%乐果乳油、50%辛硫磷乳油100-200X,喷树干。危害较高部位时,用内吸剂注射法防治低龄幼虫。在树干基部机钻打孔注射药(40%氧化乐果乳油),每株用原液9-12ml。具体操作:在主干基部距地面30cm处,钻头与树干成45°角向下倾斜打孔,深至木质部(孔深6~8cm);树木胸径在15cm以下钻孔1~2个,30cm以下钻孔2~3个,30cm以上钻孔4~5个;注药量以孔洞注满为度,约5ml左右。注意:钻孔不能处于同一水平。
2)毒签防治:对于幼树,天牛幼虫主要在2米以下的主干上危害,每个排粪孔插入毒签用泥密封,防效显著:①用棉签蘸白僵菌和BT(1:1)插入虫孔;②向上的虫道:40%氧化乐果50倍液稀释后浸湿棉花塞入虫道内部。
4、生物防治。
绿色威雷是一种触破式微胶囊水剂,用喷雾防治成虫,能在天牛踩触时立即破裂,释放出的原药粘附于天牛足部并进入体内,从而达到杀死天牛的目的。施用后未被踩破的胶囊完好保存下来,避免了重复使用造成的浪费,对天敌、环境影响小;药效迅速,持效期52天左右;微毒,对人畜安全,在环境中残留低。技术的关键是掌握准天牛羽化为成虫的时期。
5、其它防治措施。
1)营造混交林;2)招引啄木鸟;3)灯诱捕杀;4)黑光灯诱杀(在木麻黄星天牛成虫羽化期)。
(四)药效调查(防治作业后的虫口调查)。虫体在树干内,很难确定其死活。若进行大量树干解剖,又浪费过大,同时影响树木成活。在短期内虫孔不排便,则幼虫死亡,或化蛹。要确定幼虫是死还是化蛹,必须等到羽化结束。为此我们把药效检查定在天牛羽化结束后。
(五)加强检疫封锁,加大检疫执法力度,禁止发生区种苗的调运。严禁从木麻黄星天牛发生区调运(引进)寄主植物及其繁殖材料,发现来自发生区的木麻黄属植物及运载工具要进行销毁或除害处理(熏蒸)等。做好苗木产地检疫,防止带虫苗木上山造林或向外扩散,尽量采用山地苗圃就地育苗,防止虫害传播和扩散。
(六)抓好防治技术宣传、培训工作。加强防治技术宣传示范工作,让林农基本掌握防治技术,达到全面防治效果。每年计划利用宣传车、新闻媒体进行宣传3-5次,举办2-3期培训班,无偿为林农提供防治技术资料10000份。
(七)积极引进抗虫抗病优良速生丰产品种,及时淘汰低产、退化品种,改善优化林分结构,增强自然抗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