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吴智雅
通讯员 林文锦 冯志恒
9月7日,我市首个“扶贫车间”在松竹镇塘仔村揭牌,这是顺德区大良街道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又一创举。帮扶单位会同顺德爱心企业,通过建立“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从而推动贫困户稳步脱贫。顺德区委常委潘东生、区政府副秘书长王德华,我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云等出席了揭牌仪式。
贫困户挣钱顾家“两不误”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解决贫困户就业是有效的、低成本的、可持续的脱贫之路。”大良街道驻雷州市工作组组长欧阳池标介绍,塘仔村现有劳动力贫困户51户265人,村内以农业为主,工业和商业基础薄弱,村民就业选择不多,大多以务农为主。创立“扶贫车间”的初衷主要是为了满足贫困户就近就业的需求。为此,驻村工作组将塘仔村村内废弃的校舍打造成“扶贫车间”,借助顺德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把服装加工业搬到塘仔村,组织村内劳动力进行加工,让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现阶段“扶贫车间”以服装加工为主,根据贫困户的技术程度和工作效率,贫困户每月收入可达2000—4000元。
当天,在“扶贫车间”缝纫机前工作的塘仔村贫困户欧先生,其妻子于十多年前病故,多年来他独自照顾5个孩子,平时只能在家务农,一直未能到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转移就业,家庭环境比较贫穷。从当天起,欧先生送孩子上学后,就可到“扶贫车间”上班,做到了“家庭就业两不误”。欧先生从家里步行至“扶贫车间”只需十分钟,非常方便。
据了解,黄老板是与“扶贫车间”合作方,已从事制衣行业十数载,创业前家庭环境也比较困难,由一台缝纫机开始到现在已开设五家分厂,产品主要出口到西亚和北非地区。他表示,希望当地有更多劳动密集型、加工型企业在贫困村里设置“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就近从事手工业加工等工作,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扶贫车间”模式值得推广
目前,该“扶贫车间”面积80平方米,第一期引进32个缝纫车位,已为塘仔村数十名贫困户解决了就业问题。据介绍下阶段,驻村工作组将利用村内更多的闲置地,引入更多的缝纫机为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增加就业岗位,让贫困户不出村,有活干,轻轻松松把钱赚。此外,工作组还考虑与更多的企业合作,共同探索行业产业转移,开拓扶贫产业之路。为了鼓励贫困户积极工作早日脱贫致富,驻村工作组还打算设立专门的就业奖励资金,表彰主动脱贫、工作出色的个人,让先进带动后进,形成良性循环。
“为社会爱心企业搭建平台,探索就近转移就业新模式,解决贫困户就业难问题,实现就业增收与发展生产两不误,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愿望,这是精准扶贫就业帮扶的一种创举,值得推广。”对于‘扶贫车间’,顺德区委常委潘东生给予充分肯定,并希望工作组多探索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帮助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扶贫车间’在我市还是一个新模式,比较适合贫困村的发展现状,”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云表示,“在贫困村推进扶贫车间建设,通过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帮助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这是因地制宜进行扶贫的切实做法。小康生活不是等来的,而是干出来的。群众要靠双手和技能才能尽快实现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