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综述
日期: 2020-12-11 23:14:09
来源:雷州市新闻中心
文字:【 访问:-

勠力同心拔穷根  砥砺前行奔小康  

       “以前种桉树,辛苦四年温饱都解决不了;现在跟着合作社种番薯,一年下来赚几万块不成问题。”

       “扶贫工作组给我买了缝纫机,白天打工,晚上做裁缝,收入有了稳定保障,生活有了盼头!”

       “家家户户住进了新房子,村道全部硬底化,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

       “今年,终于脱贫了!”

……

       走进各镇、村,处处都能听到村民对于生活变化的感慨,这些话语正是我市脱贫攻坚战取得成效的最生动的注解。红土地上生机勃勃,冬日暖阳里绿意浓浓,雷州大地上,处处是答卷,村村见嬗变。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雷州市紧扣解决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突出问题,以提升质量、稳定脱贫为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立足本市实际,调动各级各方力量,形成了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攻城拔寨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当前,全市累计筹集扶贫资金22.643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4.134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1483个。截至2020年6月,73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达到出列指标,建档立卡贫困户26331户90872人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图片

雷州市委书记张仁建率队调研产业扶贫工作

高位推动

尽锐出战书写脱贫答卷

  雷州市下辖18个镇、3个街道、475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85.29万人。全市有贫困农业人口的行政村438个,其中省定相对贫困村73个。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精准扶贫伊始,雷州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一号民生工程,尽锐出战,资源向深度堡垒聚焦,力量向脱贫一线集结,靶向发力、集中攻坚,凝聚起敢于拼命、敢打硬仗、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攻坚精神。全市建档立卡相对贫困户26331户90872人,其中有劳动能力户15953户75953人,无劳动能力户10378户14919人。

  每年下乡调研精准扶贫工作40天以上,走遍73个贫困村和走访112个重点非贫困村,这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行动表率。以上率下,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抓扶贫的领导机制,我市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市、镇、村“三级书记”逐级签订责任状,镇、村全部建立起专门的脱贫攻坚工作组织,真正构建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助推脱贫攻坚战不断向纵深推进。

  为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任务,从2020年3月开始,全市对尚未脱贫的162户722人,有剩余贫困人口的16个镇109条村开展挂牌督战。市委安排123名科处级领导干部对有劳动能力的123户612人开展“一对一”帮扶。通过采取“一户多策”和政策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全市挂牌督战的未脱贫户162户722人在今年6月底前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不断加强巡察督查工作。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精准扶贫巡察督查工作力度,定期不定期开展巡察督查,及时通报各单位工作进展情况,对责任不落实、工作推进不力、未能如期完成工作任务的,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党建引领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2015年12月,白沙镇符处村作为省定贫困村,管辖符处、赤坡、东山3条自然村,总人口2196人,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6590元。产业结构单一,农业水利设施比较落后,农作物产值较低;安全饮水条件差,村道路灯、村内巷道、污水排放及村民休闲场所等公共设施有待进一步规划与建设……这些都是该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且最需解决的问题。  

图片

党建引领激发动力

  2016年,湛江市委办、湛江市财政局随湛江市委书记郑人豪挂点帮扶雷州市白沙镇符处村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村“两委”班子建设作为引领和推动各项工作的坚强核心和战斗堡垒。多次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代表到清远市碧桂园集团对口帮扶村和阳江、廉江、遂溪等集体经济发展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比较有特色的相关村参观学习,借鉴做法、汲取经验、查找不足、开拓思路,努力开展“把村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的“四培养”工程,不断提升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队伍的能力素质。

  符处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红色”引擎作用,激发内生动力,能人赋能,推进脱贫攻坚,效果立竿见影。按照“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了符处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富硒番薯”和“高粉竽头”两个农产品被申报为“2018年度湛江市扶贫明星产品”,新引进种植的黄金百香果长势喜人。经过努力,目前符处村已实现43户159人顺利脱贫。

  符处村人居环境整治,党群合力谱新篇,昔日贫困村焕然一新。截至2019年12月,共完成村巷道排污管铺设7公里、道路硬底化12公里,建成污水处理站5个、垃圾收集池13座、标准化公厕5座,安装路灯和庭院灯370盏,建设草皮足球场1个,篮球场1个;铺设人行道、休闲广场彩釉砖7000平方米,种植各种绿化树、果树一批。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强力措施,村庄旧貌换新颜,高颜值与生机勃发并存。

  据统计,全市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党支部36个,调整村级党组织书记182人,调整村“两委”干部1111人,创建农村基层党建示范点160个。自2016年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雷州市先后提拔重用扶贫干部30人。其中,提拔为副科级领导干部14人,提高职级待遇的干部3人,提拔为股级中层干部13人。

产业扶贫

牵住增收“牛鼻子”

  11月27日,冬日暖阳轻抚,杨家镇宅湾村的番薯种植基地内,农户苏兰娟正在为番薯除草。不远处,村民在打包番薯装车,呈现一片忙碌的丰收景象。  

图片

“扶贫番薯”产业火了

  2017年,杨家镇政府主动走出去,把有能力的乡贤请回来,在红土地里种起了蜜薯,采取“农户+合作社+互联网”的模式发展番薯产业,如今,杨家镇番薯种植面积已超过10000亩,当地打造的“杨家蜜薯”品牌也借着农超对接和电商平台走进了千家万户。番薯产业火了,当地群众生活也跟着红火起来。过去农户在家找不到工作,如今遇到旺季,130元/天还愁找不到人。过去当地耕地150元/亩租不出去,如今600元/亩还有人抢着租。

  “土地流转后,通过集约化种植番薯,我们不仅每个月有分红,还可以在种植基地里找到工作,一个月工资3000多,还可以照顾家庭,收入多了,日子也越来越好了。”今年50岁的苏兰娟,丈夫卧病在床,一家的重担压在了她的身上,如今随着当地番薯产业红火,苏兰娟有了固定收入,两个孩子外出打工,两个孩子上了大学,苏兰娟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心里乐滋滋的。

  如果说“杨家红薯”是雷州市的“扶贫明星产品”,那雷州的扶贫产业可谓“星光熠熠”。在今年由省扶贫办和南方日报联合举办的“广东特色产业名村”评选活动中,沈塘镇揖花村因黑狮头鹅产业链项目而被推荐为雷州唯一参评村庄。

  当前,揖花村已建立起雷州市沈昌农牧专业合作社,通过与省农科院、广东海大合作,打造出“沈塘牌”“雷琼牌”两个狮头鹅品牌,现有6800只种鹅,打造出从狮头鹅苗培育到商品鹅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此外,该村还建立起腊味、南瓜、番薯种植等多个扶贫产业,依靠扶贫资金入股及土地流转等形式分红,贫困户人均一年的分红就达到2000多元。

  村民莫凤霞丈夫因病丧失劳动力,家里还有3个小孩读书,生活贫困。如今,莫凤霞进入了狮头鹅养殖基地工作,一个月工资就有3000多元,当地扶贫干部还用专项资金为其采购了一台缝纫机,让其晚上可以兼职做裁缝工作,加上分红,一年收入好几万,成功摘下了“穷帽子”。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缺乏产业带动支撑,脱贫无从谈起,在推进脱贫攻坚中,我们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带动能力强、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扶贫产业,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努力让每一名贫困户享受到产业扶贫的红利”。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扶贫办主任朱朝颖介绍,当前,全市投入扶贫产业资金11.61亿元,发展扶贫产业项目41483个,其中扶持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项目28176个,扶持贫困户资产收益性项目13014个,市、镇、村统筹实施产业项目293个,带动贫困户7.5万多人脱贫。  

扶志扶智

提升扶贫“造血”能力

  去鳞起肉,先蒸鱼骨,再蒸鱼片,出炉淋汁……动作流畅,技艺娴熟,随着来自纪家镇厨师小陈的一番操作,一叠特色鲜花椒蒸鱼端上了餐桌,引得食客连连叫好。

  “粤菜师傅培训工程,改变了我的人生,掌握一门手艺,不仅让我摘下了穷帽子,更让我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自信地面对以后的人生。”今年24岁的小陈曾是贫困户,参加“粤菜师傅工程雷州培训基地”培训后,成功在赤坎某酒店当上了厨师,每个月工资就有7000多元,实现了人生蜕变。  

图片

解决就业摘掉“穷帽”

  近日,来自省林业局驻揖花村科技特派员孙海华举办的“特色家禽养殖技术培训班”,引来一大批养殖户,培训课堂一大早就被挤得满满当当。

  “同样是养狮头鹅,为什么我家的鹅长肉就是没别人家的快?”“天气转凉,养殖狮头鹅要注意什么?”……培训课上,一个个养殖户频频举手提问,并认真做起了笔记,现场的学习氛围一点不比学校差。通过邀请专家到村开展培训,帮助一批批贫困户掌握了养殖技能,在当地找到了工作或自己发展起了养殖业,摘下了“穷帽子”。

  注重扶志扶智,提升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雷州市下足“绣花”功夫,把坚持扶贫同扶智相结合,增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的积极性。注重抓好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民适用技术培训和科技扶贫培训等各类培训工作,雷州市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据统计,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举办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11124人次。全市贫困人口外出就业7969人,就近就业20514人,公益性岗位就业1835人。

硬件建设

乡村面貌焕“新颜”

  “几年没回老家,真没想到这里变化这么大!”在杨家镇调乃村长大的90后姑娘符枚的印象中,家乡的道路坑坑洼洼,村道杂草丛生,垃圾乱扔,村里的农副产品卖不出去。今年回娘家,符枚惊喜地发现,如今的调乃村已悄然变了模样:水泥路像一条条带子通到每个农户家门口,村里的小学盖了新教学楼,村里种的番薯还可通过电商平台“飞”往全国各地。  

图片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我市努力实现农业兴,农民富,农村美。近年来,雷州市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围绕消除“视觉贫困”,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稳步推进。以73条省定贫困村391个自然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市61.01%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666个自然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73条省定贫困村全部完成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任务。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全市贫困村20户以上自然村村道完成路面硬化。建设农田水利设施57宗,文化设施175宗,污水处理设施251宗,建设安全饮水工程234个。73个贫困村的20户以上的391个自然村全部实现集中饮水。全市有贫困人口的438个行政村群众饮水全部达标,实现安全饮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如今,在雷州大地上,扶贫产业遍地开花,群众的钱袋子鼓了,生活富了,日子好了,村容村貌美了。脱贫致富路上,雷州人民蹄疾步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