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副省长邓海光一行到那毛村指导扶贫工作
现在的那毛村,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一穷二白的那毛了。新春来临之际,记者慕名走进该村,发现这里硬底化路四通八达,巷道宽阔整洁,路灯高大挺立,垃圾分类收集。而更有"气势"的是,村中建起了番薯加工厂房,全面改造了电网并将"够力电"拉到田头,农业用上了水稻收割机、甘蔗收获机和无人飞机等先进机械,番薯种植基地有上千亩规模……
新时期的精准扶贫,省农业厅对口帮扶乌石镇那毛村。一年多来,省农业厅从特色农产品种植到农产品加工、光伏发电和高科技农机服务等,一系列独特的"那毛帮扶模式",不仅给该村贫困户带来了天大福音,也广泛带动全村受益。2016年度,该村共创收200多万元,合作社为贫困户社员分红39万元,贫困户实现30%脱贫目标。喜人成绩大大激发了全村人斗志,目前该村村民一边鼓足干劲发展经济,一边不忘致力建靓家园,促使该村发生了翻天巨变,令人惊叹。
盘活村庄全部丢荒的土地
提起省农业厅给那毛村扶贫带来的巨大变化,应当首推其以扶贫工作为引擎,带动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并确定种植业主要以优质番薯种植为核心,兼顾水稻、花生、青枣、芒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形成了"番薯-水稻-番薯"水旱轮作的种植模式,确保全村的耕地没有一分丢荒,而被全部盘活利用成致富门路。
但在过去的那毛村并非如此。下辖1个自然村、有2000余人口、耕地1000余亩的那毛村,除了主要种水稻等外,不会再种植什么,农业方面连养家糊口都顾不了,更别说能致富。因为该村农田基础建设落后,既缺乏排灌沟和机耕道,又无农用电网到田头,靠天吃饭,7至9月常涝,其他月份降雨量不足百毫升,旱涝不保,导致大片农田常年丢荒,粮食难以自给自足。
省农业厅自2016年4月份正式派出广东农机推广总站的副站长彭彬等3人,进驻那毛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彭彬自进驻该村任第一书记以来,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如何才能破解该村农业发展不起来困局,以及选择种植什么才是最适合该村的长远发展。通过调研分析,他发现该村"天时、地利、人和"等必备条件虽然都处劣势,但也有其利好所在:即那毛村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光热条件优越,冬种优势明显,且其土壤较独特,为典型滨海沙质土,十分适种番薯、花生和青枣等作物。
"'天时'可以通过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来将劣势扭转,地利、人和也可以创造出来的。"彭彬认为。在经过科学分析并确定那毛村适合走番薯种植的路子后,他们马上从改善该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来妙手"医治"该村欠缺农业用水、排灌沟和机耕道等"顽症"。一年来通过多方筹资,他们投入120万元为该村农田新建3台变压器合计600千伏安,改造村庄电网,新建高压线路5公里,低压输送线路2.5公里。并利用行业资金开挖排灌沟渠1.2公里,建设机耕道5公里,钻井7口,彻底解决那毛村土地长期没有农用电、灌溉水和机耕道的局面,同时通过实施农田改造提质工程,来增加贫瘠土地的肥力。
分拣产品
"省农业厅扶持我们村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后,全部盘活了我们村里的所有丢荒土地。"那毛村党支书李立学欣喜地告诉记者,"因为,此举赶跑了村民们的'惰性'而唤起其'勤性'。现在每到冬季,不只是省核定的60贫困户掀起种植番薯热潮,每家每户只要有闲置空地,都会用来种植番薯,成为名副其实的“番薯村”,全村的土地基本没有丢荒。"
50台无人机翱翔在那毛上空
省农业厅对那毛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按照"政策引导、项目引资、产业富民"的思路,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为贫困户制定了"短期能增收、长期可致富"的长效脱贫规划,着眼未来以农机服务给该村农业插上高科技的翅膀。
农用无人机培训现场
在那毛村委会办公大楼,记者看到省农业厅在该村建立起全国农机化教育培训中心、农业航空新技术应用培训基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甘薯(雷州乌石)试验示范基地、羽人农用航空器直营服务那毛基地、湛江市农科院那毛甘薯示范基地等。基地内设电子商务培训室、农用无人机培训室等机构,领跑国内先进水平的植物种子干法增产处理机、水稻收割机、甘蔗收获机和无人农用机等数十部现代化机械随时为客户服务。
甘蔗收获机捐赠现场
机耕现场
"省农业厅非常给力,为我们村装备了总价值近千万的甘蔗收割机及装载机6台(套)、水稻收割机19台、多用途无人植保机50架、大马力拖拉机2台、履带式旋耕起垄机1台、番薯移栽机等,开展服务来创收。"那毛村党支书李立学告诉记者,"正是这样独特的扶贫模式,使我们村民第一次见到拖拉机收获花生,第一次见到无人机翱翔天空喷药除草,先进技术带来的效益和影响不言而喻。"
采访时记者看到20岁的莫扬鑫,是该村贫困家庭的成员。他在精准扶贫工作之前,因家庭贫穷只读初中一年级就辍学,辍学后一直难以找到工作。现在得到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培训后,他学会了无人机操作技术,现与同村的莫宙晓等加入了无人机操作报务队,实现了本地就业,每月能拿3000元工资。采访时他演示操纵无人机技术,从起飞、盘旋、喷药到降落,每个过程十分娴熟。"我是做梦都没想过,自己读书少连普通话也说不流利,现在却可以玩起'开飞机'技术活工作。"他高兴地说,"非常感谢省农业厅的帮扶,目前我能挣钱补贴家庭了。"
新型经营主体硕果累累
那毛村在省农业厅的引导支持下,建起了雷州市那毛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是在新时期精准扶贫中应运而生、坚持农业兴村的发展成果,是省农业厅结对帮扶的具体举措,是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重要平台和新型经营主体。
加工产品
该合作社成立后,以村里60户贫困户为核心社员,注册资金138.2万元,经营范围涵盖种植、养殖、农机服务、农产品加工等。立社以来,该社根据劳动出勤率和贫困家庭人口数,制定了严谨的分红制度,2016年度为贫困户社员分红39万元。该社坚持"民主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策略,参加省现代农业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并获得"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优秀商务奖。
该社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同时,逐步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该社与广东恒福糖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协议,年作业面积6000亩,合作社创收90万元;注资130余万元与珠海羽人农业航空有限公司成立经营实体,购买农用无人机进行植保统防统治服务,预计每年收入30万元;以20台水稻收割机、插秧机等作为股本金与广东源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水稻机械化作业服务队,年度可创收60万元。通过与大型农业科技公司合作,学习大型企业管理经营理念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合作社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合作社番薯良种基地
那毛村创立新型经营主体,带给村民的实惠是看得到的。该村年近七旬的贫困户李安祝,加入合作社后不但学到番薯种植技术,还被免费赠送薯苗、免费整地、打折购买农资、全量保价收购等政策支持。去年,他与全村人种植的心香小黄薯都喜获丰收,只在田头就被以保底价每斤1.5元收购,一亩可净赚3000元。此外在种植番薯之余,不少社员还参加农机知识培训,成为水稻、甘蔗等收获机手,每年都与源泰米业等公司合作,除在粤西之外,还到海南甚至东北开展机收服务,为合作社创收。
敢教“复杂村”脱胎换骨
那毛村曾发生多种复杂情况,因此该村被称为"复杂村"。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省农业厅工作队还能一直坚守,顶住压力不怕危险,把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得感谢省农业厅工作队,他们只是用了一年多时间,就使我村脱胎换骨了!"在该村采访时,记者听到村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该村众多外出乡贤更是欣喜地表示:"我们这次回乡过春节,感受最直观的就是路变宽了、村巷变漂亮了、路灯安装起来了,并且排污也建起,垃圾也进行分类收集。家里的照明和农田用电,全部升级换代,不再出现空调和冰箱因低电压而无法启动的现象了。"
在建的合作社番薯加工厂
走在该村宽阔平坦的水泥巷道上,记者看到该村"百薯园"基地的旁边,悄然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番薯加工厂房。这是为提高番薯等农产品附加值而打造的加工服务,投产后将推出薯干、薯丝、薯酒等产品,驻点干部彭彬告诉记者,番薯产品将成为那毛村的"一村一品"。据悉,该加工厂总投资二三百万元,占地1200平方米,目前已经搭建起厂房框架,接通水电等,预计今年5月份正式投产。
此外,记者还看到该村各条巷道口都竖起路牌名,诸如"福平路""新时代路""共富路"等,颇有城市街道的气息。 "这是驻村工作队帮我们村巷给起的名字。"村干部说,"除了这些,驻村工作队还指导我们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制订了工程建设制度,请来大学生志愿者帮那毛村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
李立学介绍,省农业厅在该村帮扶仅一年多时间,但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该村的公共区域楼顶5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也试验成功。下一步,光伏项目将在全村进一步推广。他相信在省农业厅的扶贫助力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会带领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梦想,把那毛村建成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