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村里的变化太大了!感谢党的扶贫政策!感谢帮扶单位的倾力帮助!”提及精准扶贫工作,英利镇迈炭村群众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2016年5月以来,广州市顺德区杏坛镇和勒流职业学校根据省精准扶贫工作的部署,派出联合扶贫工作队进驻英利镇迈炭村。驻村干部带着感情和使命,扎根贫困乡村,以脚步丈量民情,与当地干部群众同生活、同奋战,以扎实有效的行动获得了当地干群的认可。同时,广聚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推动扶贫政策落实,点燃这个“空壳村”的希望之火,助推其走上了脱贫发展的新路。
夯实基础
力促贫困村华丽变身
日前,记者走进迈炭村,只见这条贫困村已悄然实现华丽变身。新建的环村硬底化大道平坦宽阔,主干巷道干净而整洁,展现于眼前的,俨然一幅新农村的美丽画卷。
夜幕降临前,排排路灯绽放柔和的光芒,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三五成群的村民在新建起的硬底化巷道上散步。更令人欣喜的是,扶贫单位帮助村里建起了中心文化广场和篮球场,给村民强身健体和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
村干部周堪活介绍,扶贫单位进驻以来,在政策扶持、部门支持、项目带动下,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60多万元,帮助该村完成了电视及网络改造、巷道建设、安装路灯、饮水工程、垃圾卫生等基础设施项目,大大地改善了该村人居环境。“最令人暖心的是,扶贫工作组多措并举,筹资100多万元,帮助我们改造了村卫生站,并配置起医疗设施,让村民小病不出村,解决了贫困村群众看病难题。”
产业帮扶
贫困户依靠勤劳致富
为了尽快让贫困户铲除穷根,扶贫工作组结合实际出新招,为有劳动力的贫困群众支持种植成本,鼓励他们依靠土地资源优势,并通过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种植技术,实现农业增效,贫困户增收,早日脱贫致富。
驻村干部李建明了解到周堪宜等23户贫困户有充足土地和劳动力,在去年北运菜种植期间,除了在资金方面的帮扶,他还撸起袖子,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督促贫困户备耕育苗,实行科学种植,帮助解决他们在生产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贫困户们种出的尖椒上市早、产量高、价格靓,人人赚得“乐翻天”。周堪宜逢人便说,要不是扶贫工作队“给力”,也不敢种下这20亩尖椒,至今已经纯赚24万多元。
村干部介绍,该村89户贫困户当中,靠种植北运菜尖椒、毛瓜而发家致富的有30多户,每亩都赚有1至2万元不等。从去年起至今春,已有52户贫困户建新房,有的在春节前就搬进了新居。
在李建明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迈炭行政村英典自然村的海边。一望无际的红树林里,成群结队的海鸭穿梭其中。据介绍,该村贫困户程堪兴是残疾人,无法胜任繁重的体力劳动,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从去年起养了3000多只海鸭。程堪兴兴奋地说,海鸭每天来到红树林里寻食,可节省饲料成本,每天傍晚又自觉回到海边鸭棚里,晚上产蛋。“产下的海鸭蛋口感好,供不应求。仅靠销售海鸭蛋,我每个月都有1万多元收入。”程堪兴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正着手打造‘半小岛’海鸭蛋品牌,让它走向大市场,让更多人品尝到这种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同时为这里贫困户提供一条增收的好门路。”驻村干部李建明信心满满地说。
李建明表示,只有从“输血式”转变到“造血式”,创新村民增收模式,才能根本上脱贫。近两年来,驻村工作队在推动村里基础设施改造的同时,着力抓好扶贫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工作,通过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努力从根本上改变驻点村的落后面貌,力促迈炭村走上脱贫致富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