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日期: 2006-10-24 15:01:00
来源: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字:【 访问:-


政府工作报告

──200610 24日在雷州市

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雷州市市长 罗滇南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为20033月至200610月。3年多来,在中共雷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张德江书记提出“一年稳定、三年变样”的目标要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积极实施“工业立市、农业稳市、商旅旺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经济建设创历史最好水平,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预计2006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68.45亿元,比2002年增长45.6%,年均递增9.8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2.72亿元,比2002年增长25.8%,年均递增5.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0.68亿元,比2002年增长1.05倍,年均递增19.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5.05亿元,比2002年增长56.3%,年均递增11.8%。三大产业比例由2002年的53.6:10.9:35.5调整为47.8:15.6:36.6

  ──工业发展实现新跨越。3年多来,通过狠抓招商引资和实施“回归工程”,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工业立市”成效明显。全市基本形成制糖、食品加工、林木加工、水产品加工和机械制造等多元发展格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总量和企业效益实现快速增长,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预计2006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7.5亿元,比2002年增长71%,年均递增14.4%;实现工业增加值9.25亿元,比2002年增长1.06倍,年均递增19.7%。全社会用电量4.1亿千瓦时,比2002年增长1.34倍。工业增长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比2002年提高6.5个百分点。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4年引进项目42个,投资额8.75亿元。其中,在建规模以上企业项目12个,投资额4.39亿元。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全市6家制糖企业全面完成承债转让,基本兑现了历年拖欠的蔗农款,扩大了生产规模,糖业经济勃发生机活力;供电企业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稳步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加快。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23家,预计2006年,完成总产值2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88 %,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

  ──“三农”工作实现新发展。认真落实“三农”政策,积极实施科技兴农,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产业化水平逐年提高,农业经济在连续遭受干旱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由4年前的45.2:37.3调整到目前的41.4:39.2,水稻产量增加到30.12万吨,甘蔗总产量增加到350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产量和效益实现新增长。预计2006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2亿元,比2002年增长31.5%,年均递增7.1%。其中,水产品总量13.45万吨,实现渔业总产值13.2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8.6%56.8%;林业实现总产值2.05亿元,比2002年增长87.9%;禽畜养殖业实现总产值7.86亿元,比2002年增长59.5%。粮食、对虾、珍珠、蔬菜、林木等农产品产量名列湛江市各县(市、区)前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西南治旱”成效显著。投入资金1.56亿元,整治和建设水利工程4523宗,其中维修加固水库、山塘108宗;加固海堤12宗,长56公里;新打大小机井4360眼,配套机井43眼,新增灌溉面积6.8万亩,防汛抗旱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税费改革扎实推进,各项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延包工作全面完成,落实延包面积117.8万亩。北部湾渔民转产转业工作顺利推进,淘汰渔船280艘,发展扇贝养殖3万亩。

  ──第三产业实现新增长。“商旅旺市”初见成效,商贸、交通运输、旅游、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为全市经济加快发展注入了旺盛活力。预计2006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05亿元,比2002年增长56.3%,年均递增11.8%。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城乡市场繁荣,物价稳定,购销两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5.6亿元,比2002年增长68.2%,年均递增13.9%。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规模、档次和品位明显提升,房地产交易活跃,带旺建筑材料、家私等市场,促进经济良性互动发展,全市房地产成交额达6000万元,比2002年增长3倍,年均递增41.42%。旅游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旅游业实现总收入3.39亿元,比2002年增长15.4 %,年均递增3.65%。外贸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出口创汇3142万美元,比2002年增长1.52倍,年均递增26%

  ──财政收入实现新突破。面对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全面取消和个体工商户税收起征点调高的压力,迎难而上,充分调动各镇(街)和财税部门、协税部门的积极性,强化征管,加大清查清理欠税力度,积极挖掘财税增收潜力,全市财税收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其中,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特别是2005年,全市财税收入综合增长率达29.31%,创历史新高,获得省财政转移支付奖励。200619月份,全市财税收入综合增长率高达49.85 %,增幅居湛江市五县四区第一位,居全省县级财政第六位。预计2006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8亿元,比2002年增长21.79%。全面清理检查财供人员编制和工资,堵塞财政支出漏洞,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不断提升。国有农林盐场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成为我市重要的纳税大户,为地方财政作出了积极贡献。

  ──城乡面貌实现新变化。2003年以来,全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19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新变化。完成市区西湖大道、雷州大道、群众大道、工业大道的人行道改造工程和市标广场、雷祖祠广场榕园的绿化工程。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0万平方米。开通雷州火车站进站路,开办火车客运和货运业务。克服重重困难,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长3.7公里的新城大道西湖二横路至207国道段,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如期完成县道坑覃线、松火线、沈陈线建设工程和石卯岭国防战备公路续建工程。新增硬底化道路712公里,266个村委会实现镇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流沙港恢复运作。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如期完成,全市农村通电率达99.8%。市溪头自来水厂建设工程竣工。全面整治城区东西排污渠。筹备建设城市防洪减灾工程和市区污水处理厂。启动乌石国家级中心渔港建设工程。客路、龙门、乌石3个中心镇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依托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科学规划,以点带面,积极推进具有雷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市农村面貌发生了新变化。2006年,全市投入建设资金4.6 亿元,建设新农村1368条,其中546个新农村建设先行点初显成效。全市创建特色文化村109条,创建湛江市生态文明村44条。其中,白沙镇邦塘村、客路镇彬家东村和坡正湾村被评为湛江市最美的村庄;附城镇夏岚北村等55条村庄被命名为湛江市特色文化村。客路镇被命名为湛江市生态文明镇。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十项民心工程”顺利实施,全市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预计2006年,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9658元,比2002年增长38.1%;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045元,比2002年增长44.3%;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43. 8 亿元,比2002年增长37.7%3年多来,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05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8345人,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1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7.16万人实现脱贫。“百村万户安居工程”扎实推进,完成农村茅草房和危房改造5350户。“五保户”安居工程顺利实施。3年多来,全市投入资金332万元,扩建镇级敬老院5间,建设村级敬老院75间,解决了2268名“五保户”安居问题。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4552平方米。完成饮水解困工程246宗,解决20.6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到20069月底止,已征缴社保资金4800万元,比2002年增长77.8%。发放“五保”供养金3686万元,优抚补助金3200万元,救灾救济金1420万元。全市列入低保对象10.16万人次,发放低保金3772万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困难、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改善。

  ──和谐雷州建设实现新推进。积极建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稳工作进一步加强。坚持重典治乱,深入开展“春雷3号”、“惊雷”和“粤鹰”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扫除“黄、赌、毒”,打击取缔“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保持反走私斗争的高压态势,社会风气进一步净化,治安形势保持稳定。贯彻落实《信访条例》,建立领导接待日制度,不断拓宽民意诉求渠道,社会矛盾得到较好化解。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四五”普法通过验收,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人民调解组织和工作制度逐步完善,依法调处了一批土地、山林、滩涂纠纷,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得到妥善处置,人民安居乐业。反商业贿赂工作扎实推进,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不断加强。

  ──社会各项事业实现新进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近4年共投入教育资金6000万元,新建校舍9.53万平方米,其中,搬迁市实验小学,创办市实验初级中学,改造学校危房3.23万平方米,增加学位近8000个。投入资金2600万元,如期完成老区行政村88间破旧小学改造工程。启动雷州一中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建设工程。“普九”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适龄儿童入学率99.5%,初中生入学率97.8%2003年来,全市高考上线人数累计14137人,高考工作取得好成绩。教育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强,实施科技项目42个,其中34个项目列入省和湛江市重点项目,获得省、湛江市科技成果11项和专利授权35项,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6项。英利镇、覃斗镇被省认定为科技创新专业镇。文化大市建设硕果累累。“雷州人精神”大讨论取得阶段性成果。雷州文化建设“4855”工程(打造雷州四大传统文化品牌、探究雷州传统文化八大脉络、推进雷州文化“五个一”工程、创建雷州文化五百里走廊)顺利实施,挖掘传承了一批优秀民俗文化,抢救保护了一批文物古迹。新编《海康县志》和《雷歌大全》出版发行。新建市历史博物馆。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摘掉了“提醒注意”落后帽子,较好地完成了人口控制各项指标任务。2006年,人口出生率11.23‰,自然增长率7 .22‰,计划生育率达79.22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新成效,2006年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72.8万人,占农村农业人口的61.2%。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人民身体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依法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新增耕地0.97万亩。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管理秩序,采矿权实现有偿出让。环保工作不断加强,环境质量不断改善。食品药品监管和安全生产工作取得好成绩。统计工作有效开展,如期完成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物价、人防、征兵、优抚、双拥、人民武装、气象、档案、外事侨务、殡改、宗教、市志、残联、科协、文联等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回顾3年多来的工作,尽管遇到诸多困难,但在上级党委、政府和雷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和衷共济,迎难而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在此,我谨代表市政府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在各个工作岗位上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雷部队官兵、武警、公安干警、农林盐场干部职工及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雷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经济总量偏小、质量偏低;二是支柱型、税源型、拉动力强的企业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三是农村人口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四是有效投入不足,旅游、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较慢,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力不强;五是有些部门和干部思想解放不够、创新精神不足,仍然存在责任心不强、作风不实、办事拖拉、服务意识差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努力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及工作重点

  今后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做好未来五年的各项工作,对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经济社会已进入了新一轮发展阶段,我们必须以推进新跨越、建设新雷州为主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动员全社会力量,凝聚各方面智慧,发愤图强,深化改革,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中共雷州市委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积极实施“工业立市、农业稳市、商旅旺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突出抓好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三大任务,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培育特色经济,壮大民营经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加快文化大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和谐雷州,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到2011年达12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8 %,达到48.4    亿元;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8%,达到24.1亿元;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4.8 %,达到49.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达到8783元。三大产业比例为39.7:19.7:40.6。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达到2.4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2 %,达到6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累计101亿元。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5%,达到631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0%,达到2408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5%,达到5805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0‰以下。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扎实做好以下工作,全力开创八大新局面:

  一、加快工业化进程,开创工业发展新局面

  巩固发展资源型加工业。坚持“抓龙头、促集群、育产业”的原则,加快培育制糖业、水果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林木加工业等产业集群,构建具有雷州特色的资源型加工业体系,打造粤西地区农产品加工基地。继续扩大甘蔗种植面积,确保制糖企业的原料供应,做大糖业经济,争当全国“第一甜县”。引导制糖企业改造设备,扩大生产能力,改进制糖工艺,提高产糖率。鼓励制糖企业加强综合利用,谋求多元发展,拉长增厚产业链条,培育集团企业。到2011年,全市制糖业要实现年产糖40万吨,总产值达24亿元的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实行集聚式发展、规模化经营,做大做强农海林产品加工业。鼓励支持水果加工、水产品加工、林木加工企业积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开发新产品和培育自主品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占有率。建设207国道果蔬加工工业带,努力把我市亚热带水果和北运菜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开发利用锆英砂、石英砂、硅藻土等矿产资源,发展矿产品加工业。到2011年,全市矿产业要实现工业总产值6000万元。发展优质水稻种植基地,扶持雷穗粮食发展有限公司扩大生产规模,争创国家名牌,打响雷州大米品牌。

  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正确处理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加快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造纸、电力和制造业,形成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整合重组小型盐场,组建北部湾盐业公司,发展化工产业。大力扶持中谷糖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食用酒精项目和恒福糖业有限公司年产9.5万吨蔗渣纸浆厂的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延伸制糖业的产业链条,推进糖业经济多样化经营。在原料供应、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林木加工企业更大支持,努力把我市林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支持机械制造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跟踪做好广东粤电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的10万千瓦时风力发电厂和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投资80亿元的6×100万千瓦时火力发电厂等能源开发建设项目的服务工作,争取落户雷州,进一步增强我市工业发展后劲,为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2.23亿元打下坚实基础。

  抓好发展工业载体建设。全力做好用地申报工作,盘活和拓展市区民营科技工业园,并在完善工业大道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沿207国道向奋勇工业产业区扩展,培育新的工业集聚区,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扩大英利民营科技工业园、樟树湾食品加工工业园建设规模和加快流沙南珠产业园的建设,形成不同层次、各特色的工业园区发展格局,力促更多项目在园区落户,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1年,力争入园企业达40家,园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9%

  大力扶持壮大民营经济。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清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切障碍,努力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优势民营企业。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融资和人才培训等服务,促进民营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增强民营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鼓励和支持产业带动能力大、自主创新能力强、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申报省市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争取资金支持,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到2011年,力争全市民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90 %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强化围绕工业办农业的理念,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扩大甘蔗、水果、北运菜、贝类和出口海产品的种养规模。科学规划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整合农业项目、资金和生产资源,积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培育壮大水果、林业、畜牧、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南亚热带瓜果种植业为主的207国道沿线经济带,以水产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深加工为主的沿海经济带,以种植优质水稻和发展冬种生产为主的南渡河沿岸经济带。继续推广和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支持和引导工商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拉长做大甘蔗、粮食、珍珠、果蔬、水产、畜牧等六大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向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推动农业技术进村入户,推广良种良法。积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建设一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发展现代渔业,提高海洋综合开发水平。推进科技兴林和林业产业化。到2011年,力争全市优质、高产、高效的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提高15个百分点。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统筹发展机制。抓好重点水利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恭坑、迈生水库及南渡河海堤等10宗水利工程加固任务;改造南渡河沿岸及调风、东里等镇130宗提水工程;新建31个电灌站。强化农田保护和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和效益。加快农业先进机械的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继续抓好农村“路、水、电”建设。加快解决农村行路难问题,改造农村公路1649公里,力争在2009年前全面实现“镇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现70%村庄用上自来水;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巩固提高农村电网改造成果。加快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乌石国家级中心渔港建设工程。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控制农资价格,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认真落实农业补贴政策,推进社会化发放。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引导农民、种养大户、个体私营企业主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到2011年,力争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和输出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5%,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5805元。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采取“群众自主、政府支持、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方法,因地制宜,以点带面,积极实施“六个一”工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争到2011年基本完成自然村的村场改造。加大“四通五改六进村”工作力度,继续实施农村茅草房改造工程,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结合开展“双十双百双千”评选活动,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倡导科学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制度,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提高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水平。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按照“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产业支撑”的发展思路,抓好客路、龙门、乌石3个中心镇的建设,引导、鼓励农民和中小企业向中心镇集聚。

  三、抓好城市和旅游景点建设,开创第三产业发展新局面

  强化城市经营管理。依托历史文化名城,按照“西拓、北延、中改”的总体思路,围绕“突出特点、形成特色、增强竞争力”的目标,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调整优化城区商住、工业、行政、文化教育、社区公共服务等功能区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认真组织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切实抓好曲街、南亭街、二桥街、西湖公园、三元塔公园、雷祖祠、天宁寺等文化古街和名胜古迹的抢救保护工作。配合做好湛徐高速公路雷州段和霞海一级公路的建设,完成县道客江线、谢坑线、白流线建设工程,不断完善交通网络。加强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新城大道、全茂大道、西湖大道三、四、五、六横路建设工程。完善工业大道及雷南大道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城市防洪减灾工程、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等建设项目,增强城市治污保洁能力。新建白水沟森林公园、新村生态森林公园、天河街心公园,新增绿地面积75万平方米,优化人居环境。完善土地储备制度,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继续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解决城市特困户住房困难。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投资经营城市公共事业。加强建筑施工、市容卫生、交通秩序、户外广告的规范管理,整治“脏、乱、差”,美化、优化、净化城市环境,争创省卫生城市。

  精心打造雷州旅游业。以“雷文化”为主线,编制《雷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构建聚名胜古迹、滨海风光、“雷文化”、亚热带风情、海鲜美食等特色资源为一体的观光旅游城市。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把旅游业推向市场,实行市场化运作,依靠社会力量,加快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努力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引进旅游龙头企业,整合雷州旅游资源,打造以雷祖祠、白水沟四星级旅游酒店、乌石天成台度假村、企水赤豆寮岛度假村、坡正湾鹭鸟天堂、鹰峰岭火山奇观公园、大型商业区为核心的旅游链,增加景点配套设施,提高景点品位和旅游接待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发展上水平、上档次的农家乐、渔家乐旅游项目,拉动旅游消费,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到2011年,力争接待游客人数突破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8亿元,旅游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3.5%

  着力发展商贸服务业。优化第三产业布局,构建以粤海铁路、207国道和流沙港、乌石港、企水港等港口为框架的物流网络,拓展商贸业发展空间,推进第三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信息资源开发,普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广播电视、电信和电子信息服务业,促进文化、中介、社区、公共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建设大、中型批发市场和大型购物中心,扶持发展商业龙头企业,增强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各类便民、利民的社会服务项目。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和发展,努力建立连接城乡的现代流通网络。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扩大服务业发展领域。到2011年,全市第三产业要力争实现增加值49.5亿元。充分发挥国家二类对外开放口岸流沙港的优势和作用,利用省口岸局批准在我市流沙港口岸开展中国籍船舶发展东南亚近洋运输业务试点的优惠政策,加快港口建设,培育木片、食糖、煤炭、化肥等大宗货物集散中转基地,积极引入国内外有实力的船务公司和货运代理、船务代理企业来雷投资合作,发展港口运输、货代、船代、仓储、货运场等相关项目,努力做大港口经济,到2011年,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250万吨。

  四、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树立大招商、大引资、招大商、引大资的意识,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站服务、一抓到底”的管理制度,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切实解决用地难、电价高问题,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的外向度。坚持外资内资并举、招商安商并重,强化企业的招商主体地位,推行企业(项目)整体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以商引商等多种招商形式,主动服务,加强联系,努力引进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的项目,让招商项目尽快落户工业园区。严格执行各项优惠政策,简化投资审批手续,健全投资服务体系,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良机,加强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政府机构、外资企业协会和专业招商机构的合作,积极承接一批产业转移项目。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深化外贸体制改革,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扩大出口。加快发展加工贸易,坚持科技兴贸,注重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培育优势品牌,扩大珍珠、菠萝罐头、罗非鱼片、对虾等农海产品的出口,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巩固和开拓港澳、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国外市场。充分利用各种展销会、洽谈会、博览会,开展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鼓励和引导企业到外地建立新的销售网络,拓展产品销售渠道,提高我市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充分发挥雷州籍在外地工作、经商人员的作用,加强沟通与联系,扩大合作领域,把开拓市场和利用外资结合起来,扩大企业规模和外资含量,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五、加强财税征收,开创财税金融工作新局面

  依法治税强化征管。大力组织税收收入,积极培育税源和新的收入增长点。创新税源管理方法,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制度,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加大税收稽查和检查力度,全面清缴欠税,依法查处偷税逃税行为,坚决堵塞征管漏洞。建立健全护税协税机制,抓好非税收入征管,千方百计挖潜增收。继续做好财政周转金和基金会资产追收工作。完善和推广纳税评估制度,优化服务,创建良好的治税环境。切实加强对企业经营和财务核算的指导,促进企业依法经营,实现经济与税收增长的良性循环。到2011年,力争实现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3亿元。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财政收入保障机制,增强财政调控能力。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抓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开源节流,压缩事务性开支,促进财政资源优化配置,确保收支平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加大对农业、科技、教育、就业、社保、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推进以国库集中支付为核心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制度改革。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加强采购环节的管理和监督。继续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坚持依法理财,加强审计监督,坚决查处私设“小金库”行为,严肃财经纪律。建立健全财政性投资和政策性融资项目的管理稽查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推进银企合作与发展。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进一步推动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行业的信贷支持。积极引进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和开展业务。扶持保险业健康发展。开展“信用企业”、“信用社区”、“信用村”创建活动,努力争取政策性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国债资金和专项资金的支持,切实解决企业、工商户和农户发展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引导企业运用资本市场,逐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金融监管,全力支持金融机构追收逾期不良贷款,依法打击金融犯罪活动,维护金融运行秩序。

  六、加快文化大市建设,开创社会各项事业新局面

  抓好教育和科技工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健全人才引进和管理机制。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建立健全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政策,规范教育收费,努力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全面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努力增加学位,解决好班额过大和初中生辍学问题,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完成雷州一中示范性高中建设。巩固和发展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努力培养实用型人才。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和民办教育。加大教师引进和聘任力度,解决师资力量不足问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认真抓好科技工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交流和合作,鼓励扶持有条件的企业抓好研发机构的建设,努力创建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进一步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实施专利发展战略。认真落实省市县镇四级科技联动计划,推进专业镇建设,培育壮大专业镇产业集群。

  发展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实施雷州文化“4855”工程,全面推进文化大市建设步伐。做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和申报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因地制宜,深入开展农村特色文化村、文化室、文化节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到2011年,基本实现村村有文化室、文化广场等农村文化阵地。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培育以雷剧、电子音像、文化旅游为支柱的文化产业体系。强化文化市场监管,全面取缔无证网吧、盗版图书销售点。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市、镇、村三级疫情报告网络体系,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乡镇卫生院改薄工作,提升医院服务质量和治疗水平,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到2011年,力争全市农村农业人口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倡导建立平价医院、平价门诊,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不断完善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

  加强计生和就业保障工作。紧抓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放松,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夯实基层计生工作基础,深入开展创建“镇无政策外多孩生育村、村无政策外生育户”活动,落实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强化流动人口管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稳定低生育水平,争取跨入全省一类地区。高度关注民生,坚持用加快发展的方法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和促进全民创业的各项措施,加强就业培训和指导工作,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就业再就业工作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抓好社保扩面征缴工作,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覆盖面。强化低保资金管理,严格低保对象资格审查,建立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自然灾害紧急救助、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救济等社会救助体系,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加强安全生产和环保等工作。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目标,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健全和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道路交通、公共卫生、防汛、防风、防火、防震等重点专项预案和应急机制,严防群死群伤等重特大事故发生。坚持预防为止,防治结合,强化废水、废气和固体污染物的控制、治理和利用,全面实施“蓝天”、“碧水”和“治污”工程,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着力整治南渡河流域水环境,确保饮用水质量。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制度,逐步建立污染源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和重点企业环保信用档案。加强环保执法,严厉查处违法排放行为。整顿规范土地市场,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利用社会资金开发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依法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继续做好殡改、人防、档案、宗教、双拥、老龄、关心下一代以及外事侨务等工作。

  七、构建和谐雷州,开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新局面

  打造文明诚信雷州。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进一步弘扬“海纳百川,励志图强”的雷州人精神,营造“明礼诚信、包容和谐、艰苦创业、振兴雷州”的社会氛围,以创建省文明城市为目标,广泛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庄、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反对封建迷信,打击取缔邪教,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努力拓展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新格局,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增强广大市民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政府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的制度,自觉接受监督。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办理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社区民主法治建设,抓好基层“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抓好“五五”普法工作,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在全市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做好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工作,提高政府和公民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筑“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长效管理机制,深入开展严打整治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和农村恶势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建设平安和谐雷州。加大打击强买强卖、强迫交易等各种欺行霸市行为力度,加强行业管理,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决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走私贩私、传销和变相传销等违法犯罪行为。整治价格垄断、价格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认真贯彻实施《信访条例》,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认真对待和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强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

  八、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开创政府自身建设新局面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全面贯彻实施《公务员法》,按照构建学习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绩效考核、选拔使用、分配激励和保障机制,增强公务员的大局意识、锐意进取意识、艰苦奋斗意识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培养公务员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作风,努力建设一支“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公务员队伍。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始终,推行政务公开,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努力建设“阳光”政府。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畅通政策发布、信息查询渠道,使政府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愿。加快发展电子政务,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建设廉洁高效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认真履行好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履行政府廉政承诺。进一步加强反商业贿赂工作,重点纠正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疗购销等方面的不正之风。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责,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高度统一起来,严格执行政府工作程序和议事规则,坚决杜绝政府部门的行政不作为,努力建设廉洁高效政府。

  各位代表!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目标令人鼓舞,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在中共雷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拼搏,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雷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