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市农业(种植业)“十三● 五”发展规划
雷州市农业(种植业)“十三● 五”发展规划
一、前言
我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市半岛中部东经109°44′~110°23,北纬212°26′~21°-11′,日照充足,气候温暖,年平均气候22.9℃,最低1月平均气候气温15.5℃,没有气候意义上的冬季,具有良好的发展农业条件,特别是发展冬种作物的潜力巨大。我市是个农业大市,2015年全市耕地面积208万亩,2015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78.5万亩,总产487.5万吨,主要种植农作物有:水稻、甘薯、玉米、甘蔗、花生、水果(菠萝、香蕉、芒果、青枣、西瓜、木瓜等)、蔬菜。雷州市东西洋是我省连片种植水稻面积最大的生产基地,雷州市覃斗芒果被认定为全国地理标志产品,我市的青枣、甘蔗、菠萝种植面积名列全国县级市第一位、第二位。
二、雷州市“十三● 五”发展种植业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及为指导,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发展现代农业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调整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加快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雷州市主要作物区域布局
我市主要作物种植区域布局调整,要着眼于国际和国内两大市场,围绕提高种植业市场竞争力这一中心,以自身资源条件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产业化为载体,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布局,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积极扶持特色产业。
(一)粮食作物
粮食产业是我市农业(种植业)四大产业中最大的产业,常年种植面积110万亩,总产43.6万吨。为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在调整生产布局方面,紧紧围绕建设雷州东西洋现代粮食产业化示范区这一核心内容,创建雷州优质粮食品牌,提升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带动全市粮食产业化发展。
1、水稻
水稻是我市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92-100万亩左右,目前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田基础设施差,生产水平不高,品种单一,缺乏品牌,基地化、产业化、机械化、集约化程度较低,加工滞后等,因此,稳定面积优化品质,增加投入,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确保总量,提升质量,创建优质粮食品牌,加快产业化进程是我市水稻生产的重点。
(1)规划目标:种植面积稳定在90-10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优质稻占水稻面积80%以上;水稻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90%以上。
(2)区域布局:在稳定全市92-100万亩种植面积的前提下,重点构建东西洋、罗灵洋2个相对集中连片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产业化示范区,示范区总面积50万亩以上(一年两造)。主要分布在附城、南兴、松竹、白沙、雷高、杨家、沈塘、雷城、唐家、纪家等10个镇。
2、甘薯
甘薯是我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几年种植在6-7万亩,总产8-10万吨。目前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老化、优质高产品种少、病虫害严重,品质下降。因此,引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提高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是发展优质甘薯生产的方向。
(1)规划目标:全市规划种植面积6-7万亩,保健型优质甘薯占80%以上,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
(2)区域布局:主要布局在东里、纪家、企水、乌石等镇。重点建设纪家镇保健型优质甘薯基地。
(二)油料作物
花生是我市的主要油料作物,近年播种面积一般在19-21万亩左右。目前,我市花生生产存在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生产规模小、产量低、品种老化、加工滞后等问题。因此,改善生产条件、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单产、提高产品深加工水平、拓展市场空间、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是我市花生生产的主要措施。
(1)规划目标:全市规划种植面积18-22万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到每亩280公斤,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
(2)区域布局:重点建设客路、企水、纪家、北和、东里等5个镇花生产业化示范区。
(三)糖料作物
我市是国家糖蔗规划的优势产区。虽经近几年区域布局调整,品种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甘蔗亩产、蔗糖份、产糖率有所提高,但目前我市糖蔗生产的成本较高,效益较低,难以抵御进口糖的冲击。因此,我市甘蔗生产应适当控制生产规模,减少种植面积,以引进培育和推广高产、高糖甘蔗良种为重点,提高甘蔗单产、蔗糖份及机械化生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实施产业化经营,推动我市糖蔗产业化发展。
(1)规划目标:种植面积保持在50-60万亩,亩产量提高到6.5吨以上,总产330-400万吨,高产、高糖良种覆盖率达到95%;蔗糖份提高到14.5%—15%;机械深松耕面积达到90%以上;机械收获达到30%以上。
(2)区域布局:重点构建西北、西南、东南三个优势产区。其中,西北主产区为客路、唐家、纪家镇,西南主产区为乌石、北和、龙门镇,东南主产区为英利、雷高、调风镇。
(四)蔬菜
根据国际、国内市场前景和资源条件分析,蔬菜为我市较具优势的农产品,但加工流通业滞后,制约了外运菜生产发展,故应重点加强扶持加工流通业,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区域布局以“提质、增量、节本、增效”为目标。
1、外运蔬菜
近几年的结构调整,我市外运菜生产发展迅速,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得到显示提高,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但目前我市外运蔬菜生产存在品种结构不够合理,部分产品质量不高,优、稀、特品种少,基础设施薄弱,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加工流通滞后等问题。因此,我市外运蔬菜的生产应突出区域特色,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压缩大路菜,增加设施菜、无公害蔬菜和保健型蔬菜。实现由总量扩张向品质提高的转变,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带。
(1)规划目标:全市北运菜面积发展到28万亩,总产42万吨;建设无公害北运菜生产基地15万亩,建设一批蔬菜初级加工包装厂(场),使外运蔬菜优质纸箱包装和冷冻率分别达到80%和40%;新(扩)建蔬菜专业批发市场6万平方米。
(2)区域布局:一是辣甜椒产业带,主要分布在客路、北和、乌石、英利、龙门、南兴、松竹、雷高、白沙、杨家、唐家镇;二是反季节苦瓜珍珠番茄产业带,以英利镇优势产区为主。延伸到覃斗、龙门镇一部分村委会。三是南瓜类产业带,布局以纪家、唐家、北和、企水镇为主。
2、常用蔬菜
常用蔬菜在满足我市人民食用前提下,销往外地。目前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是生产条件较差、规模小、季节性生产差距大、产量易受气候影响、菜区病虫害发生较严重。因此,应以改善生产条件为重点,增加设施蔬菜大棚建设,扶持规模生产,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着力提高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
(1)规划目标:全年常用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总产25万吨,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万亩。
(2)区域布局:以城郊为主,主要分布在雷城、白沙、附城、沈塘、乌石、客路等镇。
(五)水果
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我市水果生产区域化布局,规范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英利、龙门、调风、雷高镇的菠萝产业带;覃斗、北和、乌石镇“覃斗芒果”产业带,覃斗、龙门、企水、乌石、北和镇荔枝、龙眼、青枣、木瓜等水果产业带。目前我市水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优质品种少,采后商品化处理环节薄弱,加工流通滞后等。因此,加快建立良种引进繁育中心提高水果产量和品质;培育龙头企业和发展经济合作组织,实施产业化经营;尽快提高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建设一批集散和辐射面广、商品容量大、服务功能齐全和交易环境好的市场,对于发挥我市南亚热带水果优势,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显得尤其重要。
1、 规划目标:规划种植面积稳定在38万亩,总产达60万吨。优质水果面积占80%以上,菠萝、芒果、香蕉、青枣、荔枝等优势产区的品种优质率达90%以上。
2、区域布局:发展规模生产,创建特色优质水果品牌,重点构建五大水果产业带。一是英利、调风、龙门、雷高菠萝产业带;二是调风、英利、龙门、北和、雷高、客路、覃斗香蕉产业带;三是覃斗、乌石、北和芒果产业带;四是覃斗、乌石、北和、企水、龙门、唐家、纪家、客路青枣产业带;五是东西洋优质西瓜产业带。
(六)蚕桑
近几年来,我市蚕业发展波动性较大,我市蚕业龙头企业(雷州市丝调公司)面临破产,产业结构出现较大的调整。因而优化品种结构,加快新品种培育、引进、试验和推广,提高品种产量和质量,积极实施标准化生产,引进新的加工设备和技术,扩大综合生产和加工规模,发展产业化生产,提高我市蚕丝生产能力、质量水平和经济效益。
(1)发展目标:规划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产茧4万担;优质桑蚕品种推广率达98%,春秋蚕茧占60%以上,上茧率为90%以上,鲜茧出丝率13.5%以上,桑蚕丝平均等级3A以上。
(2)区域布局:重点建设客路、纪家2个镇。
(八)果蔬型玉米
近年来,随着洋田改制调结构工作开展,我市冬种玉米发展很快,冬种甜玉米也从原来基本空白发展到现在的3万亩以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结构单一,规模小、综合利用率低,产业化程度不高。因此,优化玉米品种结构,实施订单生产,搞好产销街接,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是我市玉米生产的主攻方向。
(1)规划目标:规划种植面积扩大到6万亩,以提高玉米的商品质量和专用性能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保健型优质果蔬型玉米,其中甜玉米、糯玉米占95%以上。
(2)区域布局:一是洋田改制区,主要分布在附城、白沙、南兴、松竹、沈塘、雷城、杨家、雷高等镇冬闲田,重点构建松竹镇沿207国道两旁冬种玉米产业带;二是四季玉米生产区,主要分别在英利、覃斗、北和、龙门、纪家、客路等镇。
四、我市种植业“十三·五”重点发展项目
根据我市的自然优势和区域特点,充分利用原有农业产业基础,突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为手段,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发展一批重点农业种植业项目,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通过重点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全面推进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一)广东雷州东西洋现代粮食产业化示范区
我市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市,常年粮食种植面积110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98万亩以上。种植面积均居全省县级前茅。目前生产上普遍存在着农田基础设施较差,灌溉水源不足;品种种植单一,优质水稻品种较少;生产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低,产业化发展滞后;粮食加工规模小,生产设备落后,优质品牌缺乏等问题。因此,突出优势区域,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科技水平,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产量和质量和经营效益,是“十三·五”期间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十三·五”期间,把东西洋25万亩农田全部建设为高产稳产农田。通过5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把东西洋25万亩基本农田建设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后的高产稳产农田年平均亩产量达到1000公斤,经营效益提高20%以上。
2、加大粮食加工企业投入,创建雷州优质稻米品牌。通过实施广东雷州东西洋现代粮食产业化示范区项目,扶持雷州广垦米业有限公司建设年产8万吨大米加工厂,创建雷州优质稻米品牌。同时,培植和扶持2-3家以优质水稻生产加工企业,创建优质稻米品牌。鼓励水稻加工企业实行订单种植,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和“产、购、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注重粮食产品加工流通,实施品牌战略,打造“雷州优质稻米”品牌,提高水稻综合生产经营能力和经济效益。
3、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每年在东西洋地区的南兴、松竹、附城、白沙等镇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创办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示范片40000亩以上,示范片年平均亩产量1100公斤以上。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在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的同时,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推广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三控施肥技术、稻秆还田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措施,逐步提高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大面积推广洋田冬种,提高复种指数;
5、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引导农民将分散的土地流转给企业、种粮大户,提高粮食生产专业化水平,推动粮食产业化发展。
(二)“三高”甘蔗产业化示范工程
我市常年甘蔗种植面积在60-70万亩,约占湛江市甘蔗种植面积40%,是湛江市最大糖蔗产区之一。但在糖蔗生产中,存在着产量不高,加工产品单一,集约化程度不高,农民种蔗效益低等问题。
1、发展目标:用5年时间建成“三高”甘蔗产业生产经营基地10万亩,基地糖蔗平均每亩产量8吨,糖分含量15%。全面实行良种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每亩平均增收400元以上。
2、分布区域:分布于客路、纪家、唐家、龙门、调风、雷高、英利镇。
3、主攻方向;以推广高产糖甘蔗良种为重点,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实现甘蔗的高产高糖种植;加大甘蔗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推广地膜覆盖、膜下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单产;推广机械深松耕,播种、收获技术,提高甘蔗机械化生产水平;加快制糖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和新产品的开发利用,提高甘蔗的综合利用率;实行订单种植,走产业化经营道路,提高甘蔗产业的整体效益。
(三)菠萝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
我市现有菠萝种植面积约14万亩,年总产36万吨,素有“菠萝之乡”之美称。但在菠萝生产中,存在着种植技术落后,果实品质差,加工能力弱,产品档次低,在收获高峰期常出现卖果难现象,导致农民生产效益差等问题。因此,急需提高加工能力,实行标准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提高菠萝生产效益。
1、发展目标:菠萝面积稳定在14万亩以上,总产增至35万吨以上,其中标准化生产面积4万亩,全面实行良种化和标准化种植,平均亩产3000公斤,总产约10万吨,单位面积经营效益提高20%以上。
2、分布区域:分布我市英利、调风、雷高、龙门等镇。
3、主攻方向:引进、推广优良品种,优良品种种植面积占90%以上;推行菠萝叶还田技术,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提高菠萝种植基地的灌溉比例,实现单产提高20%以上;实行菠萝标准化生产,提高加工产品档次,延长菠萝产业的产业链,使菠萝加工率达80%;培植与扶持“伊齐爽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和“产、购、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实行产业化经营,使产业化经营率达80%以上。
(四)反季节香蕉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
我市东南部土层深厚,光温条件优越,发展香蕉尤其是反季节香蕉具有明显的优势。近几年,我市香蕉生产面积逐步扩大,向着区域化、产业化、集约化转变,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优质产品不多,生产效益参差不齐,优越的自然条件未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发展香蕉,尤其是反季节香蕉大有可为。
1、发展目标;香蕉种植面积8万亩以上;用5年时间建设3万亩高产、优质、高效反季节香蕉标准化生产基地,平均亩产3吨以上,年总产9万吨以上,总产值达2亿元以上。
2、分布区域:分布于调风、英利、雷高、龙门、北和、覃斗、客路等镇。
3、主攻方向:建立健全香蕉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加快优良新品种推广应用力度和当家品种的更新换代;全面推广膜下滴灌、微喷灌节水技术和精准农业技术;全面推行标准化栽培、采收和采后处理新技术,提高产量、品质和商品价值;扶持大专业户,实行高投入种植,逐步提高香蕉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培植龙头企业,逐步实行产业化经营;全面实行反季节种植,调节市场供给,争取香蕉生产的高效益。
(五)优质芒果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我市西南部的覃斗、北和、乌石等镇,具有发展优质芒果的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覃斗芒果”2004年已被国家列为“产品原产地域保护”水果,享誉国内,市场需求量大,价格稳定,效益较好,是我市特色明显的水果品种、但由于优质品种少,管理粗放,生产条件差,近年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为充分发挥自然优势,满足市场需求,把“覃斗芒果”做大做强,前景良好。
1、发展目标:种植面积3万亩,总产2万吨,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果园1万亩。
2、区域布局:以覃斗为中心,延伸到乌石、北和镇。
3、主攻方向:调整品种结构,引进优质良种、采取高位换冠技术,对劣质低产果园进行改造。推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生产栽培技术,提高产品产量、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打深机井、地膜覆盖、滴灌等节水农业技术,解决果园干旱缺水问题。
(六)优质青枣、荔枝、木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我市西南地区乌石、北和、覃斗、龙门、英利、企水、唐家、纪家等镇,受北部湾气流影响,冬春气温较高,天气干旱,种植青枣、荔枝、木瓜等水果产量高,品质好,经济效益显著。目前,该地区已种植青枣面积5万亩,总产6万吨;荔枝面积1.5万亩,总产0.9万吨;木瓜面积3000亩,总产1.2万吨。在生产中,主要存在着种植品种单一,管理技术参差不齐,产量不够稳定,产品集中上市、果品质量较差,产品贮藏加工落后,收获高峰期价格过低,导致农民生产效益差等问题。因此,急需实行标准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提高贮藏加工能力,提高产业效益。
1、发展目标:青枣面积6万亩以上,总产增至10万吨以上,其中标准化生产面积1万亩;荔枝面积2万亩以上,总产增至1.2万吨以上,其中标准化生产面积0.5万亩;木瓜面积0.5万亩以上,总产增至2万吨以上,其中标准化生产面积0.2万亩。
2、分布区域:分布在乌石、北和、覃斗、龙门、英利、企水、唐家、纪家等镇。
3、主攻方向:引进、推广青枣、荔枝、木瓜等水果优良品种,优良品种种植面积占95%以上;建设青枣、荔枝、木瓜标准化示范园2.7万亩,示范带动全面推广;果园全面实施废水一体化灌溉技术,产量提高2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15%以上;建设低温贮藏冷库,延长果品保鲜时间,缓解收获高峰期的供求关系,稳定产品价格,提高经济效益;扶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果品加工产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和“产、购、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实行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
(七)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发展外运蔬菜,尤其是冬季反季节蔬菜,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经近几年的种植结构调整,我市的外运菜生产发展迅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产值显著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对蔬菜的需求数量和质量日趋提高,充分利用我市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优质外运菜产业,提高我市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发展目标:全面推广应用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实现蔬菜生产无公害化;用5年时间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0个,总面积5万亩。其中瓜茄类无公害食品基地2个、面积1万亩,尖椒圆椒类无公害食品基地6个、面积3万亩,其他蔬菜类无公害食品基地2个、面积1万亩。
2、分布区域:茄瓜类无公害食品示范基地2个,分布于英利、纪家镇;辣椒、圆椒无公害食品示范基地6个,分布于客路、南兴、龙门、北和、唐家、英利镇;其他蔬菜类绿色食品基地2个,分布于覃斗、乌石镇。
3、主攻方向:以发展优质蔬菜产品为重点,建设蔬菜生产无公害食品基地,提高蔬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全面推广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产条件,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提高蔬菜生产经济效益;大力扶持与培植蔬菜生产龙头企业,逐步提高产品包装水平;组织高素质市场流通队伍,建立市场流通体系,不但注重开拓国内市场,而且注重开拓国外市场。
(八)作物优良新品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
品种是种植业发展的制约瓶颈之一。我市的种植业普遍存在着当家品种退化,品种更新换代慢,优质品种比例小、优良新品种引进渠道不畅等问题,严重地限制着我市种植业的发展。因此,建立规模化的良种引进、繁育、推广示范基地,实行种子、种苗产业化经营,是我市发展现代种植业当务之急,是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发展目标:用5年时间建成作物优良新品种引进、繁育产业化示范基地1000亩,实现种子、种苗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使我市种植业的优良新品种应用比例达到95%以上。
2、建设地点及建设内容:市农科所200亩优质水稻良种试验、示范基地,市良种场200亩甘蔗、蔬菜、水果良种试验、示范基地,客路农业技术推广站100亩花生、蔬菜良种试验示范基地,英利农业技术推广站100亩菠萝良种试验、示范基地,调风农业技术推广站100亩香蕉良种试验、示范基地,纪家农业技术推广站100亩优质甘薯良种试验、示范基地,覃斗农技站100亩芒果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乌石农技站100亩青枣、木瓜品种试验、示范基地。
3、主攻方向:依托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优势,组建专门的联合技术队伍,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市农科所、市良种场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主体,建设八大作物优良品种引进繁育及试验、示范基地。建立灵活的组织管理机制,逐步实现种子、种苗的产业化生产与经营。
(九)洋田改制调结构工程
我市东西洋连片22万亩,自50年代末期以来,一直推行“稻—稻”一年二熟耕作制度,土地产出率低。近几年虽经大力推行“稻—稻—菜(玉米)”一年三熟制,但收效较微,改制面积只有6万多亩,仅占总面积27.3%。目前洋田改制调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土壤偏粘,冬种作物耕作困难;二是冬种作物分散,冬季生产用水困难。三是种植规模小,农民生产技术水平低,经营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因此,解决洋田地区冬季生产实际问题,是推进洋田地区改制调结构,推行“一年三熟”,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增加群众收入的关键。
1、发展目标:在东西洋现在有6万多亩改制田的基础上,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改制田面积达到12万亩,改制田模式主要为:稻-稻-菜、稻-稻-甜玉米、稻-稻-薯等。冬季种植作物主要推广种植甜玉米、西洋小南瓜、辣椒、甘薯等。
2、改制田区域:即地处东西洋的雷城、附城、白沙、南兴、松竹、杨家、雷高、沈塘等8个镇。
3、主攻方向:通过整治排灌系统,建设硬底排灌渠道,在南渡河两岸及上游支流增建提水电站,在东西洋高田地区打机井,等措施,解决冬季生产用水问题。采用掺沙改土、桔杆还田、降低地下水位等措施,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冬种作物的产量。加大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冬种作物经济效益的提高。办好改制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洋田改制。
(十)中低产田改造
我市水田面积83.1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31.2万亩,中低产田面积51.9万亩。改造中低产田是提高我市粮食单产,增加总产,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实现藏粮于地,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目前我市中低产田土壤瘦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条件恶劣,制约了单产提高。因此,增加以中低产田改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极为必要。
1、规划目标:利用5年时间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使经改造的中低产田年水稻单产比改造前增产50公斤,总产增加1万吨。
2、改造区域:以沿海沙质田、山坑田为重点,主要分布在杨家、客路、纪家、东里、唐家、北和、龙门、企水等镇及东西洋的边缘地区。
3、主要措施:在“十三·五”期间,主要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资金投入,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要抓好农田基本建设,实施沃土工程,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二是加大农田灌区建设和改造力度,使之早能灌、涝能排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抓好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检验等技术水平;四是全面推广无公害、标准化农业生产;五是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扶持力度,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抓好农业新品种,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加强农业技术培训。
雷州市农业局
2015年7月30日